真心当下即是,动念即无。当你恰要用心的时候,会发现其实真心无以为用。真心超越语言思维,率直而出不觉得滞碍繁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若要在道理上去纠缠,就容易陷入名相的泥潭。真心是用即无用之广大境界,心入无所着之境界,是为无心,大慈悲心即无心,无着心即无心,无心方能起大用。若真心经常自起心用,相生执着起,那常用之心将趋于昏眛不灵,而起不了心用。现在所说之无心状态,是心之不着一切有相,有心无心本为一体,有心之外没有无心,无心之内没有有心,这一境界和有心之用并无不同。将心觅心,即成法执。修行人所以不成圣道,流入偏见者,都缘于不识心之本体。执心是有者落常见,无者落断见,离此二路,虽知有无兼带,然又以为有而后无,无而后有,这也是未明真心。
在竞技赛场中,运动员们越想夺金牌,越带有各种心理障碍,都可以称之为“用心”,在临场发挥时,就处于“恰恰用心时”的位置上了。但任何运动员的心理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就绝对发挥不好——“恰恰无心用”,自己的功能、技巧反而发挥不好,处处被那个“用心”所牵制而不得其“心用”。对禅宗见道的追求同样如此,而且更是如此。有心于道,道反而隐不可见;而无心于道之时,道却显而愈明。
自法融大师之后,以文辞妙句达禅道心要的,莫如舒州天柱山的崇慧禅师。崇慧俗姓陈,唐四川彭州人,住安徽天柱山二十二年,是牛头宗五世智威禅师的弟子。
一天,一个初来天柱山的僧人问崇慧道:“天柱山的妙境在哪里?”崇慧以诗句答曰:“主簿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
僧人又问:“菩提达摩没来中国之前,中国有没有佛法呢?”崇慧回答:“没来之前的事暂且别问,你如今的事怎么样啦?”僧徒表示不领会,崇慧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一点化,让对方豁然开朗。
僧人问天柱境,实际上是在问什么是佛法大意。问的是本体,而诗答的是现象。主簿和玉镜是天柱山中的两座山峰。诗的前句在于揭示天柱山的自然景色之妙,是客观的;诗的后句在于点明人对自然之景的能动感受,是主观的。山高难见指佛法不易得,也借指其僧迷头认影,向外追寻,无有得法之时。峰前易晓喻佛法无处不在,只要学人粉碎迷情,发现自我,则佛法如峰现前。然而僧人仍胶着于有无,崇慧禅师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答之,希望其僧能体会当前,当下承当。
禅宗重视自修自度,并不特别看重外在力量的特色。万古是时间,长空是空间。太远太空,不切实际。出家人进修行,活在当下。佛法处处,佛法就在当下。无处不是佛法,无时不有佛法。达摩带来了达摩禅,与中国有没有佛法没有关系,跟当下亦没有关系。“一朝”是眼前、是当下。“风月”是具体,是自然如是,法尔如是。无数的“一朝”,延续成为“万古”,无边“风月”才会展现“长空”。没有无数的一朝风月,也就没有了万古长空。观万古长空,而不着力于一朝风月,就是空言玄谈,毫无修为的意义。只有抓紧当下,着力当下,认识了一朝风月,才能发现万古长空,体悟万古长空。失去了一朝风月,也就失去了万古长空;失去了眼前、当下,也就失去了过去未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长空万古不变,风月朝朝不同。每个时代,修行人都应当立足眼前,努力修持,心上用功,体解大道,从一点一滴做起,把握了一朝风月,即与万古长空合而为一。佛家讲实际,这就是实际。现代人讲现实,这就是现实。若说现实主义,佛法就是现实主义。一朝风月,是着力于现实。万古长空,是发现了发展了更广大的现实。
◎马祖道一禅师
据禅宗资料的记载,马祖天生异相,大有王者之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南怀瑾先生指出,这样一位堂堂大丈夫,后来成就为南宗禅门的大宗师,声名教化隆盛一时,这与他生具的威仪秉赋也有极密切的关系。
——《禅话》
六祖慧能在世时,对他的弟子怀让预言,说他门下将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这匹小马驹,就是被后人称为“马祖”的道一禅师。道一俗姓马,在佛教僧侣中,以俗姓称祖的,可能就是他了。南怀瑾先生指出,“马祖”这一称谓,是中唐以后其弟子对他私谥的尊称,因为达摩所传的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后,谁都不敢擅自称“祖”,所以这种私底下的称呼虽不尽同于佛教的教仪,也不符合当时的官式法定,却表达了弟子们对他的由衷敬意。
马祖生于公元709年,汉州什邡(四川省中部)人。史书载此人容貌奇异,牛行虎视,舌头长得可以触到鼻,脚下有二轮文。童年时期到资州(四川资中北)从“唐和尚”处寂出家,后来到渝州(重庆)圆律师处受具足戒,还曾受法于成都净众寺无相禅师“金和尚”,曾住长松山,游学干州。唐景云元年(710)前后,慧能的弟子怀让禅师到南岳般若寺(观音台)传法,逐渐远近闻名。马祖听说怀让慧能“顿门”禅法,便前往皈依受法。马祖在怀让门下是如何受法的?《传灯录》中记载了一则很有趣的故事。
马祖从四川来到南岳,住在离观音寺西面约一公里的一个草庵里,每天在庵前一块大石头上全神贯注地坐禅修道。怀让禅师见这个年轻和尚天天坐禅,认为他是一个可造就的人,于是便见机施教,拿了一块砖头,当着他打坐的地方,天天去磨砖。
马祖看了几天,开始觉得好奇了,忍不住问:“老和尚,你磨砖做什么啊?”
禅师说:“磨砖做镜子啊!”
马祖感到很吃惊:“磨砖怎能做镜子呢?”
禅师笑而问道:“你学坐禅,是为了什么?”
“要成佛啊!”马祖十二岁便出家做了和尚,却从未有人这样问。
“你既然说磨砖不能做镜,那么打坐怎么可以成佛呢?”禅师说。
马祖冷汗迭出,便很恭敬地问:“那么,怎样做才对呢?”
“这道理如同牛拉车一样,如果车子不动了,你是打车子呢?还是打牛?”禅师面带微笑看着马祖,“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状态。”
禅师见马祖若有所思,接着说:“你如果学坐佛,就等于扼杀了佛,你如果执着于坐相,便永远不见大道。”
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马祖才真正悟道,跟随怀让禅师整整十年。南怀瑾先生评说,怀让禅师力辟以静坐为禅道的错误,同六祖的作风一样,也是对当时求道修证之徒的针砭。马祖从学习禅静而求佛道,是正常的风规。但一涉及融汇大小乘佛法的心印,就需要像怀让禅师这样的得道者“点铁成金”的一招:
传说马祖俗家以编卖簸箕为生。马祖自怀让禅师处得道以后,曾想回到四川弘扬佛法。四川人听说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到了成都,大家争相膜拜。结果一看是马簸箕的儿子,便一哄而散,没有人相信。因此马祖很感慨地说:“学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
开元、天宝之际,马祖于建州建阳(福建建阳)佛迹岭聚徒传法。建阳人志贤、慧海等都是他的开门弟子。
天宝三年(745)左右到抚州临川(江西抚州)西里山(又名犀牛山)传法,后又在虔州(江西南康)龚公山(宝华山)传法。住虔州三十余年(742—773),开创禅林,聚徒说法,广结法友,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马祖移居钟陵(江西进贤)开元寺,便以洪州(江西南昌)为中心,广泛开展传法活动,直至贞元四年(788)去世,春秋八十。他的弟子遵其遗嘱将其遗体火化,建舍利石塔于石门山(江西靖安)。宪宗元和年间,谥“大寂禅师号”,赐塔额曰“大庄严”。
马祖门庭繁茂,英才辈出,有弟子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南泉普愿,称洪州门下三大士,计有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后各为一方宗主,散布天下,禅宗至此风靡南北,称洪州宗。另因大师于江西阐扬南岳系禅风,称江西禅,以“江西马祖”闻名于世。
南怀瑾先生指出,马祖门下出了七十二位大善知识,其中尤以江西洪州百丈怀海禅师,称为翘楚。改变佛教东来的制度,首先创立丛林制度的,就是马祖和百丈师徒,而且正式垂作丛林规范的,尤其得力于百丈,所以有百丈创立丛林的说法。
自马祖以来,洪州禅沿着慧能、怀让的性净自悟的方向,进一步突出禅鲜明而强烈的生活意味,认为在众生的日常生活中,事事处处都是真理的体现,众生的起心动念、扬眉瞬目等一切活动和表现,都具有真实的价值和意义。洪州禅提倡“顺乎自然”,休息心思,对善恶也不作思量,进而逐渐构成“平常心是道”的心性论新体系。
心外无法,平常心是道
南宗禅自慧能六祖以下,经青原行思和南怀让两位杰出弟子的作育,已经一反历来死困在经纶义理中的传统,渐启中国佛法的光芒。自怀让大师再传到马祖的手里,以他秉赋博大闳深的气度,充分发挥了活用的教学法,更使极其高明深奥的佛法妙理,显现在平实无奇的日常应用之间,开放了中国文化特殊光芒的异彩。
——《禅话》
马祖的禅法,虽沿续慧能以来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宗旨,但有着自己鲜明的特性。大师以“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弘扬禅法,用棒喝、隐语、动作、手势等方式接引学人,取代以往看经、坐禅的传统,机锋峻烈,杀活自在,蔚成一股自由活泼的禅风,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禅宗公案,主要围绕着人达到觉悟解脱的心性依据和应当如何对待修行这两个问题。
越州(广东合浦县)大珠慧海禅师,俗姓朱,建州(福建建瓯县)人,依越州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他初到江西见了马祖,马祖便问:“你来这里做什么?”
慧海回答说参方学道,希望求得佛法的宝藏。
“我这里一点东西都没有,还有什么法可求?”马祖敞开怀抱说,“你自己有宝藏还来向我求。”
“什么是我的宝藏?”慧海莫名其妙。
马祖说:“你没管好自己家里的宝藏,甚至还没有发现自己家里的宝藏,只顾东奔西跑,向外去找宝藏,其实到任何一个地方去找,都没有你自己的那个宝藏来得最可贵。真的宝藏还是在你自己的家里呀!”
大珠听了反躬自省,当下便体认了自己本来的心地,并不由于知觉和感觉,以及外界的反应而生。此后六年,大珠随侍马祖左右,后因他受业的师父道智和尚年事日高,他不忍心不管他,便禀明了马祖,即回越州侍奉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