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人道》,我认为完全是一个官场的劝诫小说,通过马里红和杨晓静这两个对立的人物,来表达了他的一种劝诫。那么《人伦》,他写田家和米家两个家族因为利益冲突而导致凶杀的这样一个故事,但是天岑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着墨更多的还是各级官员是如何处理这两个家中发生的事件的,他不单纯地写这个事件前后因果是什么。有的官员不负责任,有的官员被物质利益所诱惑,有这样的官员助理,不仅不能解决矛盾,而且使矛盾更加恶化。但是仍有负责任的官员,他们能够从人民的最大利益出发来处理事情,从而能够创造出一个和谐积极的结局。我觉得在小说的叙述中间,天岑的这种劝诫的良苦用心是非常鲜明的。
前面好多专家对作品的具体分析都非常精彩,我就不展开了,最后我谈一点我的感想。我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就在想,天岑他要不要改变自己的小说观?他是很明确,他要是这么去写小说,他的小说观就是一种要有目的的小说观,而且也有一些观点给他提了建议,所以我一边听,一边也在迷惑,是不是天岑这么写,其实会阻碍他能够深入下去,是不是要换一种小说观,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写,他才能够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但是我又换一个角度想,我说为什么又不能有这样的一种样式呢?为什么就不能用这样的小说观来写小说呢?何况他的小说还有市场,还很受欢迎,还卖得非常好。当然首先有市场的话,人家肯定是奔着好看来的,他在努力把好看的故事和明确的主题要衔接起来。所以我就想,或许可以换一个思路,是不是放弃这种小说观和小说写法,而是去想,去琢磨,如何使这样一种小说写法写得更好,如何使好看的故事和明确的主题衔接得更好,比如说《人伦》,我也觉得《人伦》有一些问题,这个《人伦》它的主题到底定在哪里?劝诫的点在哪里?我觉得其实作者可能自己也不是想得很明确,可能中间曲折很多,我觉得为什么中间曲折很多,也跟他自己主题定得不是很明确有关系。他是不是又想强调人,但是实际上我觉得他定的这个主题,这个所谓忍的主题,其实是跟他自己的为官的经验是相冲突的。所以我倒觉得他在《人伦》中间写那么多官员身份的人物,让每个人物有不同的表现,其实它里面就已经透露出他为官经验中间的他的一种想法,他对官员的想法,对怎么样做一个好官,怎么样真正从人民最大利益出发,去做一个好官,他有他的想法。我觉得他的这个主题,也许是没有很好地和他的故事衔接起来,他自己还没有考虑得太清楚,我感觉也许《人伦》的故事很好看,但是从他要达到的一种目的来说,可能还不如《人道》,也不如《人精》。所以我从这个角度,我倒不是想很轻易地对天岑说你不要这么写,你应该把小说写得更混沌,你应该让人物自然地发展,就像很多作家说的,我写着写着被人物牵着走,这也是一种写法。但是我想天岑要这么写的话,他也绝对写不过李佩甫,也写不过邵丽,那么他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独创性,把这样一种样式写得更加的完美,更加的成熟呢?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倒是希望天岑能够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去思考一个,我怎么样让自己的小说观能够得到更好的表现。
艺高人胆大
邵丽(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天岑先生既是南阳四大班子的主要领导,又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作家,这里面的东西非常值得玩味。李天岑先生的作品我看过一些,总体上感觉他的创作热情和激情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是笔耕不辍,而且一部比一部写得更精彩。就今天研讨的这几部作品,有三点非常值得肯定。
第一个是他的区域性,他独特的地域特色,也就是他的原产地的标志非常明显,不管是人情世故,还是语言,都带有非常丰富的中原地区的语言特色,使作品增加了很大的语言张力和描写的趣味,尤其是《人精》这部小说,一开始那浓郁的方言,就把读者吸引住了,为作品增色不少。
第二是广泛性。天岑先生的作品思考的问题不是一人一事,读了之后,我们完全可以从作品的人物和事件中跳开,去思考某一类人或者某一些社会现象。赖四这个人不是一个特例,他的智慧很具有中国特色,《人精》与其说是成熟,倒不如说更加世俗。我觉得作品反疯意味比警示意义更大,《人道》里的马里红,我们读起来可能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作为官场中人谁能比她更清高?我一直强调,官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场,它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社会问题反映在官场,就成了官场问题,官场有投机,商场难道没有吗?我相信都有,这就是文化胎迹。
第三个,就是原发性。天岑作品里面人物和事件都是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读起来非常接地气,这样的写作是冒着非常大的风险,因为他切入的角度非常难以把握。如果仅仅从讲故事的角度叙述这些问题,很难写出新意。而如果想增加它的戏剧张力,又需要很多新的小说元素,这又会伤害到他的原生性,好在天岑先生艺高人胆大,写得非常好。
最后我想提一些建议,《人精》不说了,这部作品人物刻画得非常成功,其实真正成功的小说,还是要以人物为中心,人物活好了,整部作品就活了,人物活不活,主要看他对人性的挖掘深不深,《人精》的长处恰恰是《人道》的短处,《人道》这部作品在人物的处理上有一点简单化,马里红这个人物之所以有典型意义,并不是一坏到底,首先你要把她变坏的社会原因说清楚,这样就具有了更深的社会意义。其实我觉得任何一个人,既不会有彻头彻尾的恶,也不会有彻头彻尾的善,杨晓静这个人物显得单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无私的人,上帝也有缺点,至少她不是真正的宽容。所以这里面两个主要人物,马里红和杨晓静,在人物的挖掘上,可以更深一步,我觉得天岑兄可以再仔细地看一下《红楼梦》,《红楼梦》里面薛宝钗和黛玉的刻画,薛宝钗坏里面有那么多的好,这样写人物可能更加丰满。
天岑先生我很熟悉,所以今天放开了说,天岑先生对文学的执著和热爱,为我们河南的官场和文化都带来一股新风,除了表达我个人的敬意之外,我还要代表河南文学界对他表示致敬和感谢,也希望再能读到他更多更好的作品。谢谢大家!
独特的文学景观
肖惊鸿(中国作协创研部创研处研究员)我看到李天岑先生的这三部小说,首先我就思考了这么一个问题,文学怎样做到以人为本,这并不是说他的三部小说都是人字头,所以要谈到人,而是他的小说他创作的嗜欲,我认为他是在追寻着文学的一个本真的意义来在典型环境中创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这三部曲都是聚焦于社会转型期的人物命运转折,他重点要写小人物的生存轨迹,挖掘他们的心灵深处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刻画了几个饱满的艺术形象,我认为他的系列创作,在当代文学中留下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
这三部作品,像《人精》中的赖四,还有《人道》中的马里红和杨晓静,《人伦》中的米兰兰,都是散发着独特艺术魅力的人物。《人精》是写人物的,主人公赖四,他就代表了大多数社会转型期自下而上的成长型的人物,这个人物把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与物欲的贪婪混为了一体,在很多事情上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但是他在善恶交织中,赖四最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得到了提升和震撼,在整个的情节演练过程当中,还是写一个人的发展,一个人的成长。这个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有血有肉。
《人道》,同样也是很有亮色的,它和下一部的《人伦》,和第一部的《人精》都有所不同,可以说李天岑先生,让我敬佩的是他的创作贵在不重复他自己,同样是写人,写小人物,但是侧重面都不一样,这个《人道》在它的文学创作进程中,我认为是更进了一步。《人道》我认为指的是做人的基本价值观,恪守人道,就是对做人基本价值的追求和道义底线的一个防守。从这个层面看,这部《人道》就写着城市的小官场人物,是关注人德行的小说,德行不同,人的命运就截然不同,视角的变化,让天岑先生的眼界更豁达了。而这个《人道》的标准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行善抵恶,这一点也传达出了天岑先生的文学观。里面塑造了两个鲜明人物,一个是杨晓静,还有一个就是大家说的比较多的那个马里红,是个反派典型人物,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我认为这部小说成功之处在于小人物不伟大,但是很高尚,就是杨晓静,写得非常干净的一种写法,她在这里面人物性格,做派都体现出来了,对于杨晓静的塑造见仁见智,我认为让小说达到了一个精神高度,怎么样才能拥有一颗高尚的灵魂。
至于第三部《人伦》,《人伦》写的是乡镇的小官场人物,正如作家自己说的,深入到官场的边缘,聚焦于乡镇人物,这和作家丰厚的生活底蕴是分不开的,他的小说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就是一直在生活里游走,而不是说脱离生活,他没有隔的感觉。第三部《人伦》仍然写为官之道,但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对象,这一部把重点定位为人与人的关系上,它之所以起名字叫《人伦》,人伦关系包括亲人之间,朋友之间,陌生人之间,后又仇敌之间种种关系,放在农村,这个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在这部作品当中,作者的哲学思考更进了一步,对人的个体德行的关注,转为对人社会关系的关注。
小说因为探讨了现代人伦的出路,而具有非常大的现代意义,小说的故事很明亮的,不说了。作者可贵的是把重心放在人的身上,写人的不同价值追求,所以采用了不同的行动和后果,最终还是指向扬善抑恶的目标。作者自己在后记里也说,这部小说写了众生相,描写的人物众多,每个人都很有特点,但是看起来不够过瘾,像犬子在作品中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我以为他是一个中心人物,可能是要围绕他发生一些故事,但是这个人物爱憎分明,但是没有给他更多的机会展示其个性的发展,他这个性格发展的空间有局限了。另外还有米兰兰等等一系列的人物,但是主次不是特别分明,就像米兰兰这个人,其实我特别喜欢,非常正面的一个小官场人物,亮点特别多,在众多关系当中,这种艰难的生存,就是体现了农村女干部的那个特点,其实非常典型,本可以更出彩,可惜用墨少,用力太分散了,笔墨太分散了。同样反方人物也是这样,像张万顺,我觉得他应该作为反方一号,既然要写乡镇官场,农村的小干部,所以张万顺应该是反方一号,但是显然看到最后幽默多一点,田捍卫超过了他,但是张万顺是可以挖掘出很大空间的这么一个人物。所以作家要写的人物太多,摊子铺得特别大,这一点对于重点人物的塑造,多多少少有些影响,也就是我说的用力比较分散。
总而言之,这三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作家通过对转型期社会中人和人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做出了阐释,从而使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同时在整个创作过程当中,做到了以人为本,对人的生命提出了终极思考,体现出人类的价值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再次恭贺作家。
我很喜欢米兰兰
李东华(中国作协创研部创研处处长)因为我自己是女性,所以我特别喜欢这三部书当中的女性形象,我最喜欢的是米兰兰,我觉得这个女性是作者写得最最耐心的一个女性形象,你可以说她心思很绵密,也可以说她比较优柔,你也可以说她是官场中人,有一点小小权力等等,米兰兰任何一次人生的抉择和她任何一次哪怕比较微小的内心的波动,我感觉作者都是设有线索的,而且有丰沛的细节来支撑。所以说来展示一个女人,在权力场中的女人,她的心灵是如何被权力所异化的。就这一点,它通过细节来说话,我觉得比通过作者直接站到前台来进行这种劝喻,效果要来得更深刻,可能更有醒示。
人物描写见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