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种新型合作社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
一是促进标准化生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通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有的获得了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有的注册了商标品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也提高了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显著地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山西省平遥县有个同盈绿色养鸡合作社,他们对社员实行“十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即所有社员实行统一养殖环境标准、统一采购鸡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应饲料、统一进行防疫、统一产品检测、统一产品包装、使用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产品、统一结算分配。合作社在合作社员中推行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制度,每个鸡蛋都加贴了“同盈牌”商标和农业部通过的“无公害产品认证”标签和编码,发现质量问题可根据编码直接查询到生产日期和养殖户。该合作社的产品已经全部进入北京、太原等大中城市的超市。
二是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有效地促进了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柑橘村、苹果村、茶叶村、苎麻村、辣椒村、甘蓝村、花卉村、奶牛村、养羊村、养猪村、珍珠村等专业村、专业乡,甚至专业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构建了“一村一品、一品一村”的发展格局。
三是提高农民市场谈判地位,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合作社为社员统一购买生产资料,降低了交易成本。有些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实体,对生产的产品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既延长了产业链又提高了谈判能力。合作社代表社员与龙头企业平等谈判、对等合作,生产地位明显提升。
四是拓宽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推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社员统一提供系列化服务,有的还直接到科研院所、大学请专家、教授给社员传授先进实用农业科学技术,解决了政府包不了、村集体办不了、农民又迫切需要的大问题。群众说,“县里太远,乡镇腿短,联合起来自我服务最方便”。可以说,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个人才培训基地、一个技术推广基地、一个信息发布基地。
五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了新型农民。农户成员通过共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成员在合作社中有了更为明确的生产和生活目标,激发了农民干事业、创业的积极性。由于有相同的目标,面临同样的困难,使得农民成员之间常常相互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难题,不仅提高了农民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和水平,还提高了农民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合作意识。浙江临海市上盘镇西兰花合作社,2001年与马来西亚客商达成供货协议,按照外商要求的品种、质量、规格进行种植。当年西兰花长势喜人,正当采收前夕,有人在菜地里嗅到“敌敌畏”药味,这是合作社禁止使用的农药,大家担心在销售时被外商发展,就向合作社理事长举报。合作社从一户社员的菜叶下找到了“敌敌畏”药瓶,按照章程约定,开除了这位社员。在收获西兰花时,外商来到地头,发现这块地的西兰花没有采收,社员们介绍其中缘由,这位外商十分感动,当场决定与该合作社签订长期合作。现在上盘镇西兰花合作社制定了《西兰花种植基地管理办法》、《基地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西兰花质量安全管理守则》、《合作社规范出境西兰花购销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合作社已经成为浙江省无公害产品基地,产品质量在社会上声名鹊起,社员的西兰花走俏东南亚市场。
六是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推动了基层民主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不仅经济上受益,而且有一种归属感,成员相互之间合作、协作意识明显增强,锻炼和提高了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弥补了农村经济组织的缺失,完善了乡村治理结构,推动了基层民主建设。同时,农民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人,各级政府都不能对合作社的正常经营活动进行行政干预、发号施令,只能提供政策指导、扶持和技术服务,有力地改变了政府工作作风,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逐步成为基层的共识。
七是改变乡风习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动了农民生产致富的积极性,学习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对改进乡风习俗,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用明显。过去一些地方村里群众一到农闲就经常打牌赌博,张家长李家短地议论邻里是非,村民之间关系不和谐。自从有了合作经济组织后,村里打牌赌博的少了,学习技术的多了;无事生非的少了,邻里关系和睦了;违法违纪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投机钻营的小农意识减弱了,集体荣誉观念增强了,村民一心一意搞经济、谋发展,村里风气明显改变。
八是为国家扶持“三农”提供了崭新的渠道。根据中央2004—2006年三个一号文件的精神,中央财政三年累计安排专门资金2.9亿元,由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建设。项目资金拨付采取“一竿子直插到底”,由国库直接拨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银行账户的方式,通常不到一个星期,合作社就能收到国家扶持补助资金,极大、快捷地发挥了国家财政资金的示范效应,增强了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壮大了对成员的服务力、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增强了当地主导产业的带动力,受到了农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和广泛欢迎。在中央财政扶持资金的带动下,2004年以来,各省(区、市)级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已超过4.6亿元。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五)改革开放后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特点
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组织有着根本的不同。用农民群众的话讲就是六个字:“两在、两先、两自”。
“两在”,就是“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生产上的问题,由家庭经营来解决,没有也不可能动摇家庭承包经营这个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问题靠合作社来解决。办这样的合作主农民群众的心里踏实、放心。
“两先”,就是“先有专业生产,后有专业合作;先有群众意愿,后有组织建设”。“两先”表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民意基础。农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只有当产业聚集到一定规模,专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农民有了合作的意愿和需求,才具备组织起来的必要前提和现实可能。
“两自”,就是“自主管理,自由进退”。“两自”反映了如何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规律。合作社强调成员的民主控制,只有社员才是合作社的主人,凡是涉及社员切身利益的大事,都必须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强加干预。合作社对所有社会成员开放,只要愿意遵守合作社的章程,就可以随时提出入社申请,一旦不愿意在社了,可以随时申请退出。这样的合作社当然受到群众的欢迎。
随着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农民需要一部合作社法律来规范合作社的行为,保护农民的利益,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部法律共计九章五十六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原则、设立和登记、成员、组织机构、财务管理、合并分立和清算、扶持政策、法律责任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四、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合作社发展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在我国人多地少,农户分散经营的情况下,更有必要通过合作社这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以便通过合作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经济。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有效形式。各级政府都应当积极发展支持合作社,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抓手。
推动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宣传好合作社法,因为合作社法总结了国内外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对合作社建立发展中遇到的关键问题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这样就使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少走许多弯路。要结合实际情况贯彻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要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取得经验,再进行推广。已经建立的合作社要用合作社法进行规范,以保证合作社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合作社法规定,为合作社服务,关心合作社的发展,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这样合作社的经济效益才能更好,社员也能得到更多实惠。如果合作社没有力量建立加工企业,就要把合作社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实行了“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这样就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了。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提到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合作社的贷款,给予金融支持,这是完全必要的。根据国外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合作社本身也可以建立自己的银行,这样的银行更有利于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我国近年来的政策也允许农民建立自己的金融组织,在加强国家监管的情况下、在社员的监督下,这种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能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
很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绝不是像人民公社那样的归大堆,而是在尊重农民自己产权基础上的互助和联合,在合作社组建和发展中,这一点必须对农民说清楚。一定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完善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使合作社能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