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者,不知其乡里,少为兵①,事汤岐公②,自枢密至左相,明常在府。绍兴末,岐公以御史论罢。故例,一府之人皆罢,遇拜执政,则往事焉。久之,御史中丞汪公澈拜参知政事③,一府皆往。汪公,盖前日劾岐公者也。于是明独不肯往,曰:“是尝论击吾公者,持何面目事之。”虽妻子饥寒,不之顾。未几,以病死。方岐公贵时,所荐达士大夫多矣,至失其势,不反噬以媚权门者几人?且岐公平日待明,非有异于众人也。汪公之拜,一府俱往,非独明也。明而往事汪公,非有负也。泥涂贱吏④,又非清议所及⑤。而其自信毅然不移如此,盖有古烈士之风矣。书其始末,使读者有感焉。
【注释】
①少为兵:年轻时当兵。②汤岐公:汤思退,字进之,处州人。曾力主和议而党附秦桧,因而官升参知政事。桧死,以劾罢官忧死。③汪澈:字明远,官至御史中丞,与侍御史陈俊卿弹劾汤思退,后拜参知政事。④泥涂贱吏:跑腿的下级官吏。⑤清议:汉末魏晋时对士林人物品评的时尚风气。后指舆论对士人的操行评价。
【品评】
本篇未详作于何年。文章里的汤思退,虽然贵为宰执,但只是一个一笔带过的配角,其主角,反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而已。在这里,作者又一次为小人物立传,并在他身上寄寓了极大的同情甚至是敬意。包明正史无载,是汤思退公府里的小吏。汤被汪澈弹劾罢官,一府人都转而趋附新主子汪澈,只有包明不去。他的理由是,汪澈是弹劾汤思退的人,道义决不容许自己背叛旧主趋附新贵。用陆游的话说,包明只是一个跑腿的下级官吏,是士林清议根本不会关注的人物,但他为人所表现出的骨气,却是“有古烈士之风”,超出当代的士大夫远甚。与包明的坚持操守相比,汤思退昔日所推荐的士大夫,“不反噬以媚权门者几人?”这样,君子与小人不以地位,而是见之以节慨操守,二者相较,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陆游写包明,寄寓了他对当日士林风气的总体评价,其感情的倾向不言而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