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城与乡:宁夏二元结构变迁研究
48446300000017

第17章 宁夏科学发展报告(10)

(二)“灯下黑”:介于国外贸易和区内贸易之间的区外贸易

从国家的角度还是区域的角度出发,是对宁夏经济的属性是否是外向型经济的判断的主要分野。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内各地区的贸易是国内贸易,而从区域的角度来说,该区域与其他省区的贸易与对外贸易一样,都是境外贸易。长期以来我们往往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致使区外贸易成为盲区。国际上通常把外向度(出口额占GDP比重)大于20%的称为外向型经济,大于40%的称为高度外向型经济。1997年宁夏对外贸易外向度为9.91%,而国内区外贸易外向度为41.27%,如果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宁夏境外贸易外向度高达51.18%,是典型的高度外向型经济。

在省级政府统计公报等文件中,往往套用国家统计公报的模式,国内贸易只涉及该地区(省、市、自治区)内部的区内贸易,而对外贸易只涉及该地区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一般不分析该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和技术经济关系。就是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学者,在分析区域经济时,也往往套用国际经济学理论框架,仅仅分析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忽视了区外贸易这一区域经济增长的第四驾马车。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各种工作报告中,也是一般只将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各单列一节,很少提到区外贸易,或者简单提一下东西部合作或招商引资,没有把国内区外贸易和技术经济关系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长期以来宁夏区外贸易的家底不清。随着市场化改革,交易主体多元化和交易范围扩大,使得原来注重物质产品平衡的MPS核算体系被适合市场经济的国民经济账户SNA体系代替。但新的核算体系实施后,区域技术经济统计弱化,对区外经济技术关系的统计只能依靠5年一次的投入产出调查和估算,宁夏对区外贸易的主要产品调出调入没有及时和准确的统计数据,影响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策和研究。

发展外向型经济应注重国内区外贸易。宁夏外向型经济主要是指宁夏与区外以及国外的经济关系,宁夏经济输出的82%和输入的97%是与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贸易,国内市场广阔,贸易壁垒少。按宁夏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环境,注重国内市场是现实选择。1997年,宁夏从区外调入的产品市场价值高达134.26亿元,是进口的31倍;宁夏输出到外地的商品为93.88亿元,而出口仅为20.9亿元,对宁夏而言区外是比国外大3.5倍的大市场。宁夏对国外的贸易顺差是16.67亿元,而宁夏对国内区外的贸易逆差却高达40.38亿元,这么大的区外市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忽视。2002年12月,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谈到发展县域经济时,要求要“牢固树立‘区外都是外’的大开放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全方位对区外、国外开放”。目前,宁夏与外地经济技术合作已经从起初的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各省市区扩展,“九五”以来宁夏与外省区共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762个,协议投资额675.4亿元,完成项目445项,引进内资52.89亿元。截至2003年,宁夏登记注册各类外商投资企业实有481户,累计吸引外资38.84亿美元,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开始进入宁夏投资,投资领域日益拓宽。但宁夏外商投资环境在全国相对较差,招商引资难度较大。

(三)宁夏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大国模式”下的“小省模式”

宁夏经济对区外市场和资本的依赖性较大。1997年,宁夏社会总产品为500亿元,输出产品114.78亿元,输出率为22.96%。三次产业输出率分别为第一产业10.7%,第二产业32.69%,第三产业6.64%,输出产品对宁夏国民经济的带动率高达58.91%。宁夏社会产品使用额实际为523.63元,其中区外产品138.48亿元,输入率为26.45%。宁夏生产消耗的31.34%、资本形成总额的20.64%、消费的20.23%由区外输入。宁夏输出的产品主要是冶金、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产品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等;而输入产品主要是电子、纺织、机械、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

宁夏经济的劣势是生产可能性限度和需求可能性限度的双重狭小。宁夏是我国人口与资源规模比较小的省区,生产可能性限度较小,资源配置不平衡,形成规模经济的实力非常有限。如: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产品输出总量也不会太大,不能适应客商对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只能是区域性的农业生产基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居全国前列,低素质人口的膨胀将使就业压力加大,而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失减少了开拓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和能力;政府财政收入太少,而且主要用于保吃饭,资源优势的发挥即一次性能源的转化、引黄开发新灌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矿建设等所需资金财政均无力承担,降低了宁夏调整产业结构的可操作性。

狭小的区域、较小的人口规模和较低的购买力所形成的区内市场容量太小,使得工业化失去了发展规模经济的优势。农业优势本来是发展轻工业的良好基础,但轻纺工业却是宁夏经济的一条短腿。原因是:提供消费品的轻工业地理与人口密度分布具有相当大的一致性,技术的产生及其比较优势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来推动和保护。而且时尚的设计是比资源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宁夏的人口规模与需求总量均低,而运输能力较差使这一缺陷不能在贸易结构上得以弥补。

宁夏狭小的市场容易被外省区产品充斥,这制约了内向型企业的发展,也使外向型企业在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饱经风险,但外向发展却是唯一的出路。宁夏农业和能源优势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全部要素,需要引进的稀缺资源很多,没有一定比例的输入,很难有满意的经济增长率。宁夏的消费市场也不足以担当起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宁夏经济要通过贸易来带动。宁夏与经济起飞成功的新兴工业化地区相比,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小”,人家“贸易立国”“外向发展”的战略我们应该借鉴,要明确提出“工业主导、贸易兴宁、外向发展”的宁夏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四)宁夏经济是输入型经济:输入替代战略及其局限

加入WTO以后的中国更加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市场化,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及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一些传统产业会逐步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我国的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抓住比较优势转移的机遇,弥补产业结构的薄弱环节,是宁夏在全国生产力布局调整中抢滩的重要措施。

宁夏是一个工业品高输入地区,1997年宁夏产品流入率高达21.69%,其中地区调入和国外进口分别占流入额的96.9%和3.05%,宁夏经济对外省区的依赖度较高。如果以1997年的比例计算,2001年宁夏流入产品约58亿元,这是一块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流入宁夏的轻工业产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居多,重工业以加工业产品居多,主要集中于机械、冶金、化工、食品、石油、运输、电子、造纸等行业。宁夏从具有高新技术的机械、电器等产品,到没有多大技术含量的火柴、食品等日用消费品,都有从外地输入的。

宁夏商品输入型经济的本质是什么?一方面,宁夏自然资源种类贫乏,工业品输入好像是必然的,但同样是资源贫乏的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地区却能大量输出工业品。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技术而不是资源。迄今为止,宁夏经济发展战略似乎都过分强调了资源,而忽视了技术等其他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我们的输入替代产业要有选择性,不能以自然经济的观念去发展小而全经济。宁夏的市场容量狭小,既决定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高代价,也决定了输入替代战略的短暂性。这又是实行输入替代战略的局限性。

在实行输入替代战略时,应该注意:一是地区性的次级内向战略缺乏关税等手段的配合,必须立足于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二是宁夏市场狭小,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力度较小,应该从宁夏消费量大的产业入手,把输出替代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三是反对市场保护主义,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依靠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等要素低廉的优势取胜;四是优先建立制造最终产品特别是轻工业产品的工业,以避免制造复杂的中间产品以及由此带来的设备短缺和输入。

三、宁夏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内生型与外生型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水平由市场大小决定,市场大小由运输和交易效率决定。宁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区内外、国内外市场的拉动,必须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交易费用。与发展经济学注重资源配置不同,现代经济学强调组织结构。宁夏对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十分重要。

(一)重视通过分工培育内生比较优势

新兴古典经济学把源自人们作决策之前的天生差异称为外生比较优势,把因为分工不同而形成的比外行高的比较利益称为内生比较优势。认为外生比较优势由于是自然禀赋不可能自发演进,缺乏经济增长方面的含义;而内生比较优势则依赖于正确的决策,是推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分工产生的绝对优势是贸易好处的根源。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对他国的生产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也会在生产率差别较小的行业具有比较优势。比较利益学说强调外生资源比较优势和外生技术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差异确实有利于提高总合生产力并对分工产生路径依赖。内生贸易理论继承了斯密的分工理论,认为即使没有先天的外生禀赋比较优势,专家也会通过专业化而后天获得比外行更高的生产率,即内生比较优势。地区之间生产力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在经济增长中内生比较优势比外生比较优势更为重要。

过分强调“优势说”的政策一般注重发挥外生比较优势,而忽视产业发展规律、市场与效益。宁夏在结构调整中过于受资源因素的制约而忽视对需求因素的把握。我们发现每当国民经济出现转型的时机,宁夏经济往往墨守农业和能源优势,未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坐等经济复苏后价格的回升,结果强化了粮食生产等收益较低的产业优势。在第一轮改革中,宁夏因是重工业基地而失去了发展轻工业的机遇,目前宁夏的优势产业往往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建立在资源优势和本地市场的基础之上。2002年,宁夏出口结构中初级产品占10%,工业制成品占90%;进口结构中初级产品占52%,工业制成品占48%,似乎是发达地区的贸易结构。其中具有外生技术比较优势的产业中,铝锭、钽制品、轮胎占总出口额的34%,氧化铝、铌钽钒矿砂、天然橡胶占进口额的51%,这些企业两头在外,宁夏没有充分利用优势加长其产业链条。还有就是建立在宁夏本地外生资源优势基础上的能源、化工和高耗能工业以及粮食等农产品,还基本停留在出卖原料及其初加工产品的阶段,没有加深分工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虽然也做了许多积极的努力,但产业结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甚至从原来具有外生比较优势的轻纺、制糖等行业逐步退出,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生产也面临挑战。日本政府曾经认为汽车工业没有比较优势,但是日本汽车工业却后来居上,说明资源禀赋和现有技术并非是分工的唯一条件。应该充分利用分工和贸易的优势来发展经济,关键是通过分工创造内生比较优势,而不是仅仅依赖外生比较优势。

(二)主导产业的选择:计划还是市场

发展经济学强调选择具有较强前后向关联性的高增长产业来作为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优先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有关部门按照投入产出模型确定的宁夏工业主导产业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化工业、机械电子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政府主导型战略往往热衷于制定产业政策,鼓励什么抑制什么,则未免刻舟求剑。起初我们强调农业和能源优势,后来我们要建立四大主导产业,目前我们已经发展到十大主导产业。虽然投入产出分析是发现国民经济技术经济联系的科学方法,但实际上对主导产业我们往往是事后的追封,而不是事前政策导向的结果。过去我们根本没有想到医药工业会成为宁夏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它却悄悄地发展起来了。就是目前仍然是主导产业的行业内部,其企业名录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应该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社会历史发展从来就不是完全按照人的意志或者人们事先设计好的轨道前进的。我们应该让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选择,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实行所谓的强强联合,也不应该强行关闭达不到某种技术标准的企业。实际上许多幼稚产业虽然还缺乏规模和影响,却更具有组织效率和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