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粮食生产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农民收入和农业经历了三个增产增收时期,即1978~1990年的联产承包变革及农业多种经营阶段,1993~1996年的第二轮改革阶段,2004~2010年的“多予、少取、放活”阶段,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甚至部分年份农业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增产不增收两个阶段,1991~1992年的治理整顿阶段,1997~2003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过剩经济阶段。
1978年以来,土地生产率一直比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快。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力富余,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主要以节约土地为目标,如化肥、良种、温棚等,有些反而增加劳动力使用;而节约劳动力的技术相对滞后,近年来粮食收割和种植等农活的机械化使用也较多。历史上农业就是个粗放型产业,制度约束也限制了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部门。粮食是消费品,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一边种植粮食一边兼营其他产业在农村比较普遍,可以降低生活成本。粮食规模经营短期内依靠土地流转还不能够实现,部分农户通过开荒增加了粮食种植面积。粮食生产专业化水平受到制约。
(三)各市县农业分工水平
宁夏山区和川区土地生产率的差距非常明显,山区只是川区的40%;第一产业生产分工指数差别较大,山区只是川区的41%;但劳均生产性固定资产指数差距却比劳均化肥指数的差距小,前者山区占川区的48.3%,后者山区占川区的35.4%。山区山大沟深,土地细碎,对拖拉机等农用机械使用更为不利;可能是川区更多地依靠化肥施用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缘故,而山区广种薄收,对农业投入相对较少。川区劳均化肥指数比劳均生产性固定资产指数高,说明川区农业技术进步更倾向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山区则正相反,更倾向于节约劳动型技术,山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大,需要走节约劳动力之路。农业分工水平最高的是石嘴山市、平罗县、贺兰县、青铜峡市等,最低的是海原县、泾源县。
宁夏山区和川区的农业劳动力占乡村从业人数比重和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差别不大。应该农业分工水平高的县,其从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粮食生产的耕地比例均较低为是。川区一些粮食种植基地的粮食播种面积较大,如青铜峡市占88.68%,永宁县占84.24%,灵武市占83.06%,中卫市和中宁县粮食种植比例较小。山区粮食种植比例较高是因为需要提供家庭粮食保障,也有的是马铃薯种植较多,西吉县、彭阳县、原州区的薯类、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农业劳动力比重较小的恰恰是全区第一产业分工水平最低的海原县和泾源县,主要是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比重分别是43.7%和22.4%,他们对农业的物质投入和劳动投入均较少。
三、宁夏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城市化进程
(一)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出现“刘易斯第一拐点”。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时出现“刘易斯第二拐点”,二元经济开始转化为一元经济状态。
农业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或集镇,从事农业生产,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宁夏农业人口到2002年达到402.8万人,随后有所减少,2005年以后又逐步增加。乡村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或农村聚落的总人口,还包括教师、医生、商业人员等为他们服务的农村其他人员;宁夏乡村人口2002年达到376.1万人后,逐年稳步减少。农业人口是以户口为依据,许多已经在城市生活很长时间的农民工,其户口依然是农业人口,还有一些已经自发移民到新疆等外省或川区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所以在当地不一定实际存在农业人口统计的那么多人。目前乡村人口减少而农业人口增加的现状,反映了人户分离的人口流动现实。
宁夏乡村劳动者到2008年达到高峰218.7万人,然后逐年减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高峰158.7万人,2010年已经减少到128.3万人。表明2000年时,宁夏就已经开始进入“刘易斯第一拐点”。近年来宁夏农业劳动力减少,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强,并刺激农业分工水平进一步提高。宁夏离“刘易斯第二拐点”即打破二元结构实现一元经济还需要很长时期。
(二)宁夏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1.家户特征
1983~2010年,宁夏农村平均每个家庭常住人口从6.21人减少到4.27人,常住人口减少有生育率降低的原因,也有人口外出打工和分家的原因,家庭的小型化有利于家庭的决策。但劳动力占常住人口比重却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从47.54%提高到64.63%,负担系数降低。平均每户整半劳动力从1983年的2.95人增加至1995年的3.1人,又减少到2010年的2.76人。劳动力文盲率从1985年的43.36%降低到2010年的18.5%,劳动力素质得到提高。
宁夏川区农户以夫妇与两个孩子的家庭为主、山区以夫妇与三个孩子的家庭为主,各占32.1%和22.7%,但孩子较多的家庭在减少。三代同堂家庭山区和川区均占20%左右,家庭经济仍然是保障老年生活的主要来源。山川单身或夫妇家庭比重显著上升;山区其他复杂家庭占比例较高,且比重有所提高,可能引起的社会问题需要注意。
2.就业特征
宁夏山川劳动力就业地点,2010年在乡内的占70%多,比2005年均下降了15个百分点左右。川区县内乡外比重从2005年的6.8%提高到2010年的16.3%,2010年山区省内县外和国内省外比重分别是11.9%和9.1%,两项合计比重比川区高一倍。2010年宁夏川区和山区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分别是58%和65.6%,比2005年下降几乎20个百分点,川区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近年将超过一半,山区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川区劳动力劳动时间从2005年的10.1个月减少到2010年的7.8个月,川区农民闲暇时间增加;而山区劳动力劳动时间从8.5个月增加到8.6个月,山区劳动力非农劳动时间显著增加。
1.农民工特征
2005~2010年,宁夏百户平均外出劳动力数,川区从55人增加到81人,山区从87人增加到104人,山区更倾向于劳务输出。外出劳动力占家庭劳动力的比重川区从21.3%提高到30.9%,山区从30%提高到36.3%。其中外出男劳动力比重均有所降低,尤其是山区女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比重还高于川区。
宁夏近年来外出劳动力中,20岁以下青年在大幅度减少,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高峰已经进入劳动力年龄段,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且青年人更多地有机会进入高校和职业学院学习,减少了外出打工人数。由于劳动力市场开始供给紧张,41岁以上中老年劳动力比重显著提高。
2010年宁夏川区外出劳动力94.4%、山区81.4%在西部地区就业,山区外出劳动力在东部地区就业增加。川区劳动力更多的是在本地县级市及以下小城镇就业,2010年占外出就业的比重是60.2%;山区外出劳动力在地级以上大城市就业的比重高达58.1%。宁夏山川劳动力平均外出时间是7个月,劳动力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占绝大多数,且比重有显著提高,说明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开始专业化从事非农产业。
4.文化程度
一是外出劳动力中文盲率不到全部劳动力文盲率的一半,文盲一般更多地在家务农;二是宁夏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最多的是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外出的也是以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为主,约占外出劳动力比重的75%~82%;三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外出比例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