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2001~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宁夏的区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具有宁夏特色的发展道路。从21世纪初提出的以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为主线,以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两翼,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网络化发展,项目带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思想,到近期提出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沿黄经济区、生态移民、山区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把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规划建设等发展战略,使宁夏经济取得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2001-2010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十一五”期间宁夏地区GDP年均增长12.7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9%,“九五”期间年均增长9%,“八五”期间年均增长8.1%,“七五”期间年均增长7.9%,“六五”期间年均增长11.4%。
2001-2010年,宁夏地区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六五”期间虽然是宁夏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但1981年GDP仅增长2%,1985年增长17.8%,经济波动幅度很大。“十五”期间,2001年GDP增长10.1%,2002年增长10.2%,2003年增长12.2%,2004年增长11%,2005年增长10.9%。“十一五”期间,2006~2007年GDP年均增长12.7%,2008年增长12.6%,2009年增长11.9%;2010年增长13.4%,是198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2001~2010年宁夏地区GDP增长速度均在以上,波动幅度较小,实现了又快又稳的增长目标。
宁夏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力于中央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大力支持,得力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调整,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和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扩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带动
1.“大银川”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农村工业化政策,而城市经济改革与发展严重滞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发展政策,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西部大开发提出了“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重点开发战略,而银川市是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的重点区域中心城市,宁夏在西北地区率先对城市规划与发展思路作出了战略性调整。
2002年11月,建设“大银川”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银川市党委、政府的决策与领导下开始实施。在陕西的“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甘肃的“兰州都市经济圈研究”课题和新疆的“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经济合作协议”出台之前,宁夏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战略改变了重视区域梯度发展、忽视区域中心城市带动的思路。
2005年7月8~9日,在银川市召开了“宁蒙陕甘毗邻地区共同发展联席会议”第一届年会,银川市与周边12个地级市(盟)和17个县(旗)的技术经济贸易关系更加紧密。按照“大银川”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将形成以银川市为中心的东南辐射500公里、西北辐射200公里的大经济共同体。
2.沿黄城市带战略与“黄河金岸”建设
2005年12月,自治区党委首次提出实施沿黄城市带建设的发展战略—打造“黄河金岸”。2006年10月,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正式确定建设宁夏沿黄城市带战略。2006年1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银川召开“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理论研讨会”。2008年1月,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环境建设和市政服务“六个一体化”,提出了“黄河金岸”建设“一堤六线”的丰富内涵。2009年1月,自治区主席王正伟提出打造“黄河金岸”规划。2009年2月,自治区党委第5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
2009年4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吴忠市召开沿黄城市带建设启动大会,标志着沿黄城市带发展战略和规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沿黄城市带标志性工程—中宁枸杞博物馆、灵武黄河书院、青铜峡黄河楼、银川黄河小镇陆续开工建设。2010年6月29日,宁夏首次开通银川至宁东、银川至灵武、吴忠至宁东、吴忠至灵武4条城际公交试点线,为建立以银川市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4个地级市为次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奠定基础。
3.国家确定宁夏沿黄经济区为重点开发区域
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培育宁夏沿黄等经济区,形成省域经济增长点。2010年12月,宁夏沿黄经济区作为国家级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被写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也将宁夏沿黄经济区正式列入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宁夏发挥沿黄城市集群优势、依托黄河农业优势、利用能源优势、发展区域中心的区位优势、立足穆斯林人文优势,努力将沿黄经济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内陆开放试验区、民族团结和谐区”。将沿黄经济区打造成“三带一洼地”,即城市带、产业带、开放带和一个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免税区等政策洼地,形成全国重要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增长极。
4.把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建设
2010年,吴邦国委员长来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的发展可以考虑按一个城市来规划”。自治区政府提出把宁夏作为一个以“黄河金岸”为核心区、固原为次中心的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实施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发展战略,启动生态移民攻坚计划。“十二五”期间,宁夏拟对中南部地区7.9万户34.6万人实施移民搬迁。通过山川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沿黄城市带打包解决山区的发展问题。
(二)“三化”联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支撑经济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针对宁夏实际,实行了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战略,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集中建设工业园区为载体和主体,以提升城市形象为契机,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劳务产业为后劲,使宁夏经济形成“三化”联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景象。
1.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打造三大农业示范区
(1)三大农业示范区。2009年,为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宁夏提出建设北部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和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示范区三大示范区,力争通过2~3年,在全区培育5~7个国家级示范基地、10个自治区级示范基地、20个地级市示范基地、65个县级示范基地。
截至2010年底,引黄现代农业示范区已初步建成了500万亩优质粮食、50万亩枸杞、40万亩葡萄、70万亩苹果、130万亩蔬菜(含设施瓜菜)、60万亩淡水鱼、600万只肉羊、45万头肉牛、银川—吴忠40万头奶牛等产业带。中部节水农业示范区形成了150万亩马铃薯、120万亩油料和小杂粮、70万亩玉米、80万亩红枣、50万亩甘草和60万亩经果林(枸杞、苹果、葡萄)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和400万亩人工种草、500万只滩羊、50万头肉牛的草畜产业带。南部生态示范区初步建成了“六盘山百万亩水源涵养生态林带”和草畜、马铃薯、蔬菜—食用菌、油料—小杂粮、中药材、苗木生产等生态接续产业带,旱作节水农业面积达到95.3万亩。
(2)特色农业。近年来,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等政策,提出的大力发展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枸杞、清真牛羊肉、牛奶、马铃薯、瓜菜)、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和两个地方性特色产业(苹果、道地中药材)等均得到了稳定发展,基本形成了13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
枸杞产业已形成以中宁为主体、清水河流域和贺兰山东麓为两翼的枸杞产业带,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年产量达到15万吨。清真牛羊肉产业已基本形成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189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1300万只的生产能力。奶产业已形成以吴忠市和银川市为核心区的产业带,全区奶牛存栏量达到43.2万头,鲜奶总产量110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是全区种植面积第一的作物。瓜菜产业已形成以中卫环香山和红寺堡西部为主的覆膜及压砂西(甜)瓜产业带以及以银川、吴忠、中卫现代设施农业(瓜菜、园艺)生产区、石嘴山市脱水蔬菜生产区和固原市冷凉蔬菜生产区为主的设施农业产业带,硒砂瓜种植面积稳定达到10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已提前三年超额实现了全区优质粮食播种面积500万亩(其中小麦200万亩、水稻100万亩、玉米200万亩)、优质粮食总产220万吨的规划目标。养殖水面已达63.5万亩,全区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16公斤以上,位居西北5省区首位。葡萄产业已形成贺兰山东麓产业带,种植面积达到39.7万亩。红枣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灵武长红枣、中卫圆枣为主打品种的灵武—红寺堡—中宁—同心—海原红枣产业带,种植面积达到84.6万亩。全区农作物制种产业面积已达45万亩。优质牧草产业已形成引黄灌区粮草兼用、中部干旱带旱作草地和南部山区退耕地人工种草产业带,优质青干草总产450万吨。全区苹果种植面积达到70余万亩。道地中药材产业现已形成六盘山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和引黄灌区三个特色鲜明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带。
(3)设施农业。1989年宁夏首次引入设施农业,截至2007年底,全区设施农业面积41.7万亩,其中川区40.2万亩。2007年,自治区制定出台了《宁夏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发展规划》,并将设施农业从引黄灌区向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推进。2008年,宁夏计划未来五年内,将大力实施“三个百万亩”高效农业工程,即新建温棚类设施农业100万亩、扬黄补灌高效节水农业100万亩、集雨补灌覆膜保墒农业100万亩。2010年底,全区设施农业累计达到106万亩,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目标提前一年完成。
2.积极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加快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
(1)市、县新区建设。2001~2009年,宁夏五市市辖区建成区总面积从114平方公里增加到316平方公里,增长1.77倍。其中银川市从56平方公里增加到115平方公里,石嘴山市从48平方公里增加到114平方公里,吴忠市从10平方公里增加到28平方公里,固原市和中卫市也分别达到32平方公里和27平方公里。
建成区规模的扩大主要依赖于新区建设和园区建设。特别是新区建设成为各城市的普遍做法。新区建设避免了旧城区改造所造成的高额拆迁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以更为广阔的空间来优化城市的格局,提升城市形象。如银川市将原来的老城区、新市区、郊区等区划调整为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将自治区党委机关从西夏区迁往金凤区的新区,纠正了在城市布局上偏散的分布。金凤区新区包括自治区党委和银川市党政机关、爱伊河和阅海湿地公园、三馆两中心等基础设施以及森林公园等高档住宅区,使老城区与新市区之间更为紧密地衔接,突出了城市宜居特征。银川市在建立新区时,充分考虑学校等基础设施布局对小区的影响,将银川市著名的一中、二中、九中等优质学校从老城区外迁,围绕新建中学建立若干小区,使这些小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石嘴山市充分利用排洪及泄洪湖泊,高水平建设星海湖,在星海湖旁边建设市党政部门办公区、宁夏理工学院等新区,新区改变了煤城形象,使石嘴山成为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吴忠市2001年年底提出了城市新区开发规划,用2~3年时间建成城市新区,实现了中心西移、集聚人气、扩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近期目标,建成了新月广场、两馆一中心、黄河一桥、黄河二桥、黄河公园、黄河楼等,形成了以黄河为中心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固原市实施城市建设西移战略,新区可概括为“一心一轴,三带七团”,即一个大型广场中心、一个中央大道新城区城市发展轴、三条呈辐射状的公共绿带,七个功能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