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48457900000023

第23章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的创立(5)

在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又进一步表现出辩证发展观在邓小平城市发展思想中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具体设计并组织实施的由东部沿海到内地逐步发展的战略布局,实质上是一个由东部沿海到内地逐步、有重点地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布局。1979年4月,他提出划出一块地方搞特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1984年4月,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开放;1985年2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闽南三角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1987年海南设省;1988年3月,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环渤海地区被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为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地区由点到面的对外开放格局。自1992年起,中国区域开放从沿海向内地延伸,浦东开发,长江开放地带建成,所有内陆省会城市开放,13个边境城市开放,沿江、沿边、沿海和内陆省会城市全方位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在东部的带动下,中西部地区也进入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2000年底,西部地区共有各类建制市160个,城镇人口1020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8.1%,在160个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8个,其中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3个,分别为重庆、成都、西安;50~100万的大城市5个;20~50万的中等城市47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100个。至此,我国开始进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第一阶段。在强调按照城乡、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下,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中体现出的发达与落后,先富和后富等综合辩证关系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辨证发展观的深刻理解和彻底贯彻。

三、共产主义的人学内涵

1.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性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人的形成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人的语言和人的能力都是在社会中实现和提高的。“我们的猿类祖先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人,一切动物中最爱群居的动物,显然不可能从某种非群居的最近的祖先那里去寻求根源。随着手的发展、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随着每一新的进步又扩大了人的眼界。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另一方面,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来源于自然界。但人与动物有本质区别。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阐述了人是怎样从自然界中产生出来的。“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了动物的无数的纲、目、科、属、种,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直立行走得以最终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猿区别开来。”“随同人,我们进入了历史。动物也有一部历史,但是这部历史对它们说是被创造出来的。如果说它们自己也参与了创造,那也是无意识的。相反的,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1)人的生物属性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从城市学角度出发,要对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特征进行全面了解和研究。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特征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类社会对人的社会性特征研究要大大早于人的生物性特征研究,直到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产生以后,人类社会才打开了人生物性研究的僵化局面。

恩格斯认为,“事实上,直到19世纪末,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但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展以及关于联系——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大的整体——的科学。……达尔文第一次从联系中证明,今天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有机自然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少数原始单细胞胚胎的长期发育过程的产物,而这些胚胎又是由那些通过化学途径产生的原生质或蛋白质形成的”。“达尔文首先总括地加以论述和建立起来的进化论,不管这个理论在细节上还会有多少变化,但是总的说来,它现在已经把问题解答得绰绰有余了。机体从少数简单形态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形态,一直到人类为止的发展序列,在大的基本轮廓上被证实了。”恩格斯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细胞学以及能的转化归纳为10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人类社会对自身起源认识的系统总结与归纳。离开了对人类起源的认识,就不可能去认识和说明人的各种生物性特征。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生物学观点出发,提出了进化的原则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而将这一原则引入人类社会却有问题。恩格斯曾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观点提出质疑。因为人不仅是经济人,不是能够终生工作的工具,人也不是机器,而且是一个需要依赖于社会和家庭的“自然人”。恩格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的批评是合乎人类发展特点的。恩格斯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时候指出:“把动物社会的生活规律直接搬到人类社会中来是不行的。生产很快就造就这样的局面,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在这里——在社会生产发展资料的情况下——来自动物界的范畴完全不中用了。最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所达到的是社会不再能够消耗所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因为生产者大众被人为地和强制地拒之于这些资料之外”,“现在一个小孩所生产的东西,比以前的一百个成年人所生产的还要多。而结果又怎样呢?过度劳动日益增加,群众日益贫困,每十年发生一次大崩溃。……只有一个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生产一般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历史的发展使这种社会生产组织日益成为必要,依然日益成为可能。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将从这种社会生产组织开始。”恩格斯所说的社会生产组织不仅指生产方面,还指分配方面。就个体的人来看,社会物质资料要对人的一生进行重新分配,人的童年和老年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实际应看做是其青年、中年时期所创造的财富,而由社会储备起来统一管理,用于人的一生。

(2)人的社会属性研究。人的生物属性与动物有相同之处,而人的社会属性则把人与动物完全区别开来,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所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的猿类祖先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人,一切动物中最爱群居的动物,显然不能从某种非群居的最近的祖先那里选求根源。……劳动的发展必须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相互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恩格斯所指的人的社会化特征,表现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和合作,正是在共同协作完成的生产活动中才体现出人的社会性。

加快城市化是降低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说人的生物属性不是人自身能够操纵完成的,那么人的社会属性则是人类自身可以改造完善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取决于人的受教育程度。我国提高人口质量的有效措施在于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原来家庭劳动为主的组织形式过渡到企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生产方式,由原来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居住形式过渡到相对集中的社区居住形式。

人是社会动物,人具有可教育性、可改变性、可塑造性,人是实践主题,既要改变客观世界,也要改变主观世界。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作为实践主体,从事着两种活动:改变客观世界的活动和改变主观世界的活动。因为实践既包括环境的改变,也包括人的自身的改变,是两者一致的活动。人的进化决不是纯生物性的,而是社会与生物统一进化过程,社会的因素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需要理论的研究

(1)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历史前提。关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做了系统研究。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也有论述。恩格斯受摩尔根启发,写下了《家庭、私有制及国家起源》一文。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正是人类需要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形成。恩格斯与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时指出了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的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人的需要结构包括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人最低级也是最基本的需要。享受需要包含了生存需要,但不仅是为了生活,因为人们不满足于仅仅吃饱穿暖,在物质生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需求。恩格斯在《致彼·拉·拉甫罗夫》的信中,同意他的“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的提法,认为“人类的生产会在一定阶段上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为少数人生产。这样,生存斗争——假使我们暂时认为这个范畴在这点仍然有效——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享受需要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精神享受的内容越来越多,在享受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除了享受需要外,人还有发展的需要。恩格斯在论及共产主义时写道:“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恩格斯讲的发展需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发展的需要首先是指自己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实的需要。其二,发展的需要还要求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人的多方面才能与社会分工对人的束缚是相矛盾的。随着劳动时间的缩短,人们可以通过业余时间部分地满足全面发展的需要。其三,发展的需要还指创造和超越的需要。人往往不满足于先天遗传的体力和智力,有一种超越“自我”的需求,人在接受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增长知识和才干,满足自身的创造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