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
48518200000041

第41章 中土为病(1)

今天我们开始讲中焦土气为病。把中焦土气为病一讲,一气周流这一圈就转完了,咱们这个讲座就算结束了。

中焦土气为病,我想分两次跟大家交流。今天交流一下常见的脾胃病,胃里头觉得不舒服,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都是常见的脾胃病,今天跟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下一次再把糖尿病跟大家汇报一下。

土气贵在从容和缓

土气是中庸的,所以它的特点就是从容和缓,不急,也不迟。人体这一气周流,中焦脾升胃降,这股中焦的土气,这股斡旋之力对人体一气周流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就像一个枢纽一样。所以很多疾病的病根,往往都在中焦脾胃上。从邪气的角度讲,土气它对应的邪气就是湿气,所以中焦脾胃病,大多伴有湿气壅滞。这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谈了中焦土气为病的特点。

正常情况下中焦土气是非常和缓的一股气,斡旋中焦,有升有降。一旦为病呢,大多伴有湿气的壅滞,有这么个特点。临床绝大多数的脾胃病和这些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的治疗措施,都要围绕它本身的特点来进行。

从具体的疾病来看,咱们讲的土气为病,从西医的角度上来看呢,基本上胃病居多。中医叫脾胃病,讲到脾胃病,脾升胃降,就有升降在里面,它就是动态的。今天咱们按照疾病由急到慢,由轻到重,由新到久,就是按疾病本身发展的次序,把常见的病跟大家串一下。

三泻心汤治痞证

首先讲一下痞症。就是《伤寒论》里讲的心下痞,三个泻心汤的症状。痞症的主要表现,病人觉得胃里,老百姓就叫心口,堵得很,好像一团东西停在那里了,想吐也吐不出来,往下走也走不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搁那了,不动了。

这种情况呢,一般多见于术后中焦无力斡旋,常会出现痞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感冒发烧之后也会出现这种状况。用一点退烧药,感冒发烧退了,结果出现了痞证,出现了中焦不运的情况。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呢,这种痞证是比较轻浅的中焦不能运转。脾不能升,胃不能降,中气在中间转不动了,是这么一种情况。它本身没有伴有比较明显的中焦瘀滞,有形的食积、痰瘀,这种情况还不是很多,只是由于气比较虚,在这个基础上发生了气郁,走不动了,以中焦土气的郁滞为主。

这种情况用《伤寒论》的三个泻心汤效果比较好。三个泻心汤,尽管处方用药多少有一些差别,但是它们的核心成分是一样的。我个人体会,三个泻心汤的君药是一样的,一个是黄连,一个是干姜,就这两味药。这两味药为什么就能运转中焦?因为这时候中焦的郁滞,是以湿气郁滞为主,不是有形的,有形就是痰饮了,是无形的湿气的郁滞。

用黄连干什么呢?黄连主要是收湿气。黄连长得很结实,黄连主要长在云南、四川,从方位上来讲,西南方属坤土,是湿气比较盛的地方,所以在这里长的药,它收摄湿气的作用就比较好。黄连用手很难掰断,很结实,它长得一根一根的,长得比较大的呢,会好多根聚到一块,就像紧紧握在一起的鸡爪子,所以也叫鸡爪连。黄连的颜色是深黄色,黄连用上一点点整个水都染成黄色的了,药里有黄连,整个药都染成黄色了。黄色入哪呀?黄色入中土,黄连是入中土的一味很好的药。我们都知道黄连很苦,苦味我个人理解是一股比较强的收藏的力量,所以黄连收藏湿气的力量非常强。夏秋之交,天气闷热闷热的,也是湿气比较壅滞,这时候如果来场小雨的话,凉凉的,把这股热气,这股闷热的湿气一下子压下来,人马上就会觉得清爽好多。用黄连的意思和这个有点像。气郁则化火,郁滞在中焦的这股湿气,也有一股火气在里面,用黄连这么一收,感觉到清爽些了,然后再用上干姜。干姜是专门入坤土,开散破结很好的药,把湿气一收之后,再用干姜一运,运转呀。因为本身黄连收摄的力量强一些,如果你用的量太大了,反而把中焦土气收住了,更转不动了,所以这时候用黄连的量不要太大,我一般不会超过2克,如果是小孩的话,用0.5克就可以了。用干姜是反佐的意思,也是防止黄连把这股气收得太厉害,所以用干姜开破疏通一下,以利于中焦这股土气斡旋健运。用上这两味药之后呢,湿气得到了控制,中焦土气斡旋,脾升胃降,本身道路比较通畅了,它自然是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中焦痞证很快就得到缓解。

有些病人讲,心口这块儿就像有绳子拴着一个东西,吊着,下不来,用了药以后好像觉得一下子这个东西掉下来了,一下子就轻松了很多。实际上痞证也很好治,其他药根据病情灵活搭配上,但是黄连、干姜不能少。一般情况下,干姜的量要大,黄连的量要小。有时候肺气开得不太好的时候,适当加一点川椒,开一下肺气,让肺金收敛的力量更强一些,更有助于中焦的斡旋,有助于胃气的下降,效果可能更好一些。这是张仲景三个泻心汤,在目前临床上还是有很广泛的应用机会。经方用好了,其效如神,我的经验是,泻心汤用上了以后,半个小时之内就起效,就转开了,非常快。

但是也有人,用了效果不明显,后来我发现这部分病人在同时吃西药抑制胃酸的药。对于一般的胃病,西医的治疗,抑制胃酸是常用的治疗措施。前几年在农村,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这类药用得还是比较多一些。这种药很便宜,几块钱一瓶,能吃很长时间,可能比较穷的农民就常年吃这种药。现在条件好一些了,吃的药也升级换代了,直接吃质子泵抑制药了,像奥美拉唑什么的。

这些药效果都是很厉害的,吃上马上不难受了。这些人如果出现痞证,他用过抑制胃酸的药,你再给他用运转中焦的药,效果很差。为什么呢?胃之所以能分泌胃酸呢,胃酸是胃壁分泌出的一种液体,这也是一种升发之象,就是木气疏通的作用。正常情况下,中焦斡旋,土气升降,它和木气是非常融洽的,也是木气舒畅的一种表现。如果由于中焦的壅滞,引起木气的郁滞,木气郁滞它就想尽量出来,不要老憋在里面。用上抑制胃酸的药以后,相当于抑制了木气,把木气压抑在里面了,压抑在里面了它就更走不动了,把中焦之气都束缚在里面了,所以你再用上泻心汤的话,也没什么效果。就好比人已经被绑住了,你让他走他也走不了,有路他也走不了。我们有时候用经方,不是说经方不好,经方是很好的,对证了,真的是其效如神。但我们也要知道灵活变通,现在临床上的情况,和张仲景那时的情况不一样了呀,如果我们完全照搬的话,您再给他用泻心汤,效果可能就不是很好。这个时候,让病人停止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然后再用中药,效果就会比较好一些。关于抑制胃酸的药对胃病治疗的影响,后面我们会再聊一些。

轻柔运转养脾胃

这些痞证的病人,你给他用上药之后,中焦慢慢就恢复了,中焦又开始运转了,转动了,但是有些病人可能觉得胃口还不是很好,虽然已经很舒服了,比堵在中间的时候舒服多了,但是食欲还不是很大,也不敢吃多了,吃一点就好像是消化不了。这时候就是中焦土气很虚,虽然没有郁滞堵着,但本身力量比较弱,有点自己走不动的感觉。

这时候我们怎么处理?是不是用补中益气汤大补,给他补点气,这样更好呢?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觉得这是一条理所当然的路子。实际上这种方法,在临床上效果很差。吃不多,或者是不敢吃多,食欲比较差,这种情况,大部分以老年人,或者是术后,痞证之后的病人比较多一些。这时候用药一定要柔和,要非常地温柔,像对待一个小孩一样,药量一定要小。因为中焦这股土气呢,它如果气比较足的话,它转起来之后自然就转开了。所以我们说脾土左升,胃土右降。它能升能降,本身必须这股气比较足,有力气,有这个力量,它才能升降。本身已经没有什么力量了,自己都快转不动了,这个时候呢,首先要顾护中焦。顾护中焦就是让它先把自己照顾好,外面的先不管。所以这种过于升散的药,过于壅滞的药,药量比较大的这种用药方式,都不合适,不适合中气比较弱小的这个情况。所以这个时候的治疗原则就是用小量的药物缓缓运转中气。

我个人比较喜欢用一个小方子,这个小方子只有三味药:白蔻、甘草、鲜生姜,就这么三味药。白蔻呢,如果是大人的话,用到3克到6克;小孩的话,可能1克到3克;再小一点的孩子可能一两粒白蔻就行,按个数啦,连1克都不到。生姜一般三五片,甘草也是三五克,都不多。所有的药,称一称,放在手心里就能握过来,很少的一点点。熬出来也就一两口吧。就这一两口药,你每天给他喝上个一付或者两付的,连着喝上几天,慢慢地中焦土气慢慢就给养过来了,就能给调整过来,慢慢地就有劲了,胃口就能够好起来。

这个小方子,只是我个人的经验了,也没有名字。咱们分析一下,它有什么效果。白蔻它是一粒种子,非常的辛香,诸子皆降,所有的种子都是下降的呀,所以这股辛香之气能够直入中土,推转中土,把中土转动起来,并且是往下走,往下转。而且白蔻相对比较轻一些,长得比较轻。砂仁长得相对比较结实,白蔻就比较轻一些。所以小量的白蔻,这股香气,辛窜之气,正好能够缓缓推动中土。不要用多了,用多了就耗气了。就用三五克,甚至是三五粒就可以。生姜呢,鲜生姜我也给大家讲过了,辛温通散,跟白蔻相反,白蔻往下降,生姜往上升,甘草在中间调和一下,非常简单。三味药,有升有降,推拉结合,把中焦转起来。所以中焦脾胃不在补,而在于运。脾胃弱的人,不要吃很多补品,很多补药,没什么用处。想办法给它慢慢地运转起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治疗办法。这个小方子,从我临床运用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比较理想。大家也可以在临床上试一下。当然也可能有比我这个方子更好的,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办法。

当然如果碰上一些气确实非常虚的,也可以适当地少加一点黄芪,加上10克8克的。脉象如果稍微有点郁的,也可以适当加上一点乌梅呀,或者陈皮呀。少加,乌梅加上一两个,陈皮加上个一克,半克。量都要小,不要大,目的就是运转中焦。只要把中焦能够运转起来了,慢慢地就步入一个良性循环了。药量也可以慢慢加大。

前面这两种情况呢,都是讲的急性或者初期的,刚得病出现的这些情况。

一般来说呢,这两种情况只要咱们用药及时、合适,恢复起来应该是很快的。

讲到这里呢,正好可以给大家讲一个具体的病例,把咱们前面这两个情况,给大家结合具体的病例总结一下。

病人是我的岳母,前一段时间在家里可能不小心受凉了,引起了腰部不适,有点胀,有点疼。我就给她用了比较大量的温通的药。用了温通的药之后呢,腰部不适的情况很快就缓解了,没有什么感觉了。老人家呢,身体向来是比较虚弱,用上这些温散的药,耗伤了正气,所以中焦土气就很虚了呀。随后就出现了中焦脾胃运转不动,出现了痞证,就觉得吃什么也吃不下去,什么也没有胃口。用她的话来讲,就是肚子里面堵上了,堵得满满的,什么也下不去,水都不想喝。

这个时候呢,她的脉象是滑数而虚,脉滑,有点偏快,但是又有点虚象在里面,没有劲,典型的泻心汤的症状。给她用的呢,就是生姜泻心汤的意思,生姜用的量稍大一些,因为她的舌苔比较软,比较润,比较滑腻一些。用上生姜泻心汤之后呢,黄连我用的好像是1克左右吧,当天用上,当天她就觉得胃这个地方,堵着的这种感觉很快就慢慢缓解了,老年人可能来得相对慢一些,可能是1个小时左右吧,慢慢地就转起来了。其实也是很快的,就能吃点东西了。能吃东西,但是吃不多,不敢吃多了呀,一吃多了就觉得好像是消化不了。

所以随后几天呢,就用刚才讲的小方:白蔻、生姜、甘草。白蔻就用了五六粒吧,生姜是5片,甘草是5克,乌梅是1枚,黄芪12克,这么一个小方子,每天1付。

三四天之后呢,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大碍了。慢慢就能起来,还能给我们收拾收拾房子,做点饭。这个就是正好赶巧了,连续出现了一个是痞证,一个是中土非常虚的这种情况,接连出现。实际上这个在临床上也是比较多见的。

慢性胃炎实者宜降,虚者宜升

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下胃炎。胃炎呢,西医讲有急性胃炎,有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大部分就是以恶心、呕吐、胃疼为主。急性发作,一般都是暴饮暴食,吃的不合适引起。再一个大部分患者可能都去西医急诊那边去了,找中医看的,反正我这边不是很多。我临床上治疗的大部分都是慢性病人。急性胃炎西医是以抑制胃酸作为一个主要的治疗措施。从咱们中医的角度,我觉得急性胃炎它还是一个邪实为主,邪实正不虚。有时候我觉得咱们有些老中医的吐法、下法,给邪气以出路,应当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我这边没有什么具体的病例,所以没法跟大家交流,只能给大家一带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