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48548000000049

第49章 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5)

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工程。2007年12月,自治区政府审议通过了宁夏发改委编制的《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规划提要(2007~2011年)》,规划利用5年时间(2007~2011),建设42个移民安置区,搬迁中部干旱带旱作农业区移民20.68万人,该项目于2008年启动,规划投资28.42亿元,预计实际需要总投资37.2亿元左右,目前已累计批复16.08万人,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

2011年,宁夏将生态移民工程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列入“十二五”规划,计划对中南部地区9个县(区)的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的近35万人进行移民搬迁,县内与县外安置比例为35%和65%。规划建设安置区274个,其中:生态移民安置区234个,安置移民5.87万户25.95万人,劳务移民安置区40个,安置移民2.01万户8.65万人,分别占移民总规模的75%和25%。

(二)“十二五”期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

“十二五”期间,宁夏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工程,根据《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2011~2015年,宁夏计划迁出7.9万户34.6万人,其中县内移民12.11万人,县外安置22.49万人,分别占总移民数的35%和65%。计划接收安置5.04万户22.49万人。还有近12万人待安置。具体的落实计划。

(三)宁夏生态移民搬迁区域特征

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的突出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极端贫困地区,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生存困难。宁夏中南部地区包括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等9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以及沙坡头区、中宁县的山区。处于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地带,生态脆弱,干旱少雨,土地瘠薄,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南部阴湿低温,北部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5℃~8℃,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200~650毫米,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量少质差,区域水资源总量2.4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6.5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只有0.758亿立方米,为全国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二是回族人口所占比重较高。在迁出区的9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中,有一半的区域回族人口占比超过了45%。这使得宁夏的生态移民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特点。

三是可耕地面积少,水浇地面积稀缺。移民迁出区总体耕地面积1234.5万亩耕地,其中水浇地面积165.7万亩,仅占13.42%。9个县区水浇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除沙坡头区之外,不足20%。

宁夏生态移民迁入区大都位于可供开发利用的水库、灌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具体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区。利用国家支持的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安置异地扶贫移民,是宁夏异地移民的主要形式。如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的红寺堡灌区、同心县马家塘灌区安置异地扶贫移民、盐环定扬水工程开发的盐池县城西滩灌区、盐环扩灌区、彭阳长城塬引水灌区移民等。

二是原有国营农场区。国营农场土地资源丰富,灌溉水源保证,交通便利。依托国营农场机械、技术力量、集约化经营的雄厚优势安置异地移民。

三是新建小型灌区。宁夏引、扬黄灌区周边还有部分可开发利用的荒地,土地平整,灌溉水源基本有保证,具备投入低、效益高的优点。

(四)宁夏生态移民社会经济特征与金融需求

生态移民工程不但要改变农户业已形成的生产生活状态,更需要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探求新的生活方式,谋求新的生存和致富道路,不但是政府的一项重大工程,对每户家庭来说也是需要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和适应性的工程。“十二五”中南部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为解决宁夏中南部地区贫困问题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对宁夏加快扶贫攻坚进程,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确保2020年宁夏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移民迁出区社会经济特征和金融供需分析

迁出区环境恶劣,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贫困程度仍然较深。一是自我发展能力弱,以种植业收入为主。因干旱少雨、交通不便,这些地区几乎没有经济作物,以传统的粮食种植为主,大部分农作物用于满足家庭生活所需,余粮出售以换取经济收入,部分家庭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取得一些工资性收入。由于土地自身产能低,农户的自我创业能力有限,大部分家庭生活困难,贫困程度较深。二是青壮劳力外出打工,老弱病残留守。由于环境恶劣,靠天吃饭,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来获得工资性收入,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则更多的留守家中,环境制约了农户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移民自我积累资金有限,搬迁成本无力承担,搬迁积极性受挫。生态移民大多处于贫困程度深、资源匮乏、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发展底子薄,经济基础差,自有资金非常有限。在宁夏某待迁村调查显示,78%的农户家庭移民前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其中在1000~2000元的家庭占32%。祖祖辈辈的困难生活致使农户有搬迁出去的意愿,但由于搬迁成本和对迁入区的情况仍存顾虑,搬迁因此受到一定限制。生态移民工程规定一户54平方米安置房总价3.78万元,国家补助2.5万元,农户自筹1.28万元。对西吉县新营乡移民搬迁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农户无力支付1.28万元的自筹房款,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因资金困难受挫。

抵押担保物缺乏,贷款获批受限,农户资金筹措难度大。生态移民迁出地生存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农户抵押担保物缺乏。对宁夏某待迁村调查显示,农户主要劳动力平均年龄为36岁,文盲占13%,高中及以上人口只占7.7%,由于移民多数以体力劳动为主,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落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几乎无资金积累,抵押担保物缺乏造成移民贷款难。

鉴于移民的贷款偿还能力弱和户籍变动可能带来的贷款清收困难问题,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不高。农户搬迁需要自筹部分资金,因农户生产生活困难,有些家庭无力负担,目前大部分迁出区农户家庭无抵押物可提供,又因搬迁引起的户籍变动可能使农户贷款追偿难度加大,造成金融机构对移民放贷积极性不高。调查走访的西吉县新营乡张家洼村90%以上的家庭无力支付1.28万元的自筹房款,本书在当地农村信用社了解的情况是,该村没有一户家庭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而农信社在提供贷款方面也很谨慎。

因生产生活困难个人积累有限,农户欲贷款又无力还款,面临两难选择。面对搬迁过程中的资金困难,大部分农户寄希望于政府能给予更多的资助,也有部分农户寻求在农村信用社贷款,但因为无抵押物而未能获得贷款支持。绝大部分的农户不敢尝试贷款,因为贷款意味着背负更大的负担,无力去偿还,农户表示如果能够放宽贷款条件,给予一定优惠,延长贷款偿还期,他们愿意贷款并寄希望于通过在迁入区的生产经营收入偿还贷款。

2.移民迁入区社会经济特征和金融供需分析

收入结构变化,移民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迁入地土地资源有限,按照搬迁规定,节水灌溉安置区安排户均一亩大中型拱棚,补贴1000元/亩,水浇地安置区安排户均一亩日光温棚,补贴5000元/亩。土地减少了,无需更多劳力,加之迁入地周边区域经济较为发达,促使青壮劳力选择就近打工。据对固原三营镇团结村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有64%的受访农户移民前主要收入来源是粮食种植,搬迁后,农户收入结构发生了改变,粮食种植收入下降,务工收入占比明显增加。

资金需求大,抵押物缺乏仍然困扰农户贷款。移民搬迁后,前期生产生活资金需求大,一方面要购置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生产投入需要资金,但由于农户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物,难以获取银行信贷支持,资金压力较大。

某些迁入地配套设施不健全,致使部分移民“回迁”。生态移民安置区建设资金缺乏致使水利、教育、医疗等相关配套设施短期内不能及时跟进。搬迁农民多生活在贫困地区,自有积累少,加之搬迁后生产生活资料需要重新购置,劳动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迁入地的种植条件等,存在搬迁移民“回迁”的现象。

农户适应迁入区生产状态仍需时日。因农户的适应性有差别,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入技术要求较高的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一定的技术培训和农户自身的再学习过程。有些农户在现代农业面前畏惧,担心无法耕种,看不到设施温棚的经济潜力,设施温棚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农户适应新区的生产生活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良田数量有限,短期内土地的生产力很难提高。由于安置土地数量有限,农户无法获得比迁入前更多的土地,部分农户能分得良田,部分农户分得生地,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地改良,短期内土地生产力无法提高,而这期间农户的生产生活资金来源就受到了限制,调查了解到金融支持在这个领域还属于空白。

农户资金获取渠道有限,亟待产业带动和技能培训。目前迁入区移民最有效的增收渠道是打工,妇女的劳动潜力未能有效发挥,更多的是留守家中,迫切需要加强移民培训,提高她们的生产、生活技能,以适应现代农业、现代产业必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要求。同时有的移民区周边缺乏产业环境,使移民创收受到很大限制。

政策性金融支持作用难以得到全面有效发挥。2010年6月,银监会发布了清理政府融资平台的通知,政府作为承贷主体的融资模式受到限制。国开行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虽然资金充足,但由于缺乏规范的承贷主体,贷款无法发放,政策性金融对生态移民的支持力度减弱。

(五)宁夏生态移民工程的资金安排和融资需求

1.宁夏生态移民工程资金安排

按照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安排,工程初步估算投资105.8亿元,自治区计划争取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专项资金50亿元,整合宁夏各部门专项资金五年共约24.8亿元,地方财政资金25亿元(自治区和市县财政资金),群众自筹资金6亿元。地方财政25亿元资金,按照自治区70%(17.5万元)、市县30%(7.5万元)的比例出资。

资金用途包括移民住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开发、劳务产业技能培训、工程前期费用以及迁入区生态建设维护等领域,分别占到总投资的38.77%、24.95%、20.33%、4.35%、3.13%、3.66%和4.81%。根据各年度移民搬迁与安置规划,2011~2015年规划投资占比分别为20%、25%、25%、25%和5%。

2.宁夏生态移民融资需求分析

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出台了《金融支持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通过窗口指导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规划制定金融支持生态移民的长期制度性安排,通过增设网点、安装自助服务终端等进一步扩大对移民区的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以创新产品为突破口增加对生态移民工程的信贷支持额度,加大征信宣传和金融知识普及以完善移民区的金融服务环境。

实际调研显示宁夏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专有政策、专设机构、专项资金强力助推生态移民工程,金融支持生态移民初见成效。同时生态移民工程实际融资需求旺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生态移民工程前期资金投入压力较大。目前,各市县生态移民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且进度较快,据有关单位估算,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前三年实际投资需求占比分别为45%、25%和25%。由于74.8亿元中央专项资金和部门划拨资金分五年拨付到位,资金拨付滞后于地方工程建设实际进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各级地方财政前期投入压力,工程施工方先期垫付工程款的现象较为普遍。

迁入地政府生态移民安置资金存在缺口。移民安置土地实际购置价格高于补贴标准。调研发现固原地区移民土地征用补贴为8000元/亩,而实际征用一亩地价格在1万~2万元,资金缺口需要当地政府承担;受房屋抗震标准提高、人工成本增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移民安置房实际造价在900元/平方米左右,超出了700元/平方米的原有标准,超出部分需要地方政府承担;移民安置区医疗、教育、卫生、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潜在资金需求较大。但安置区政府财力有限,同时由于进一步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筹资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