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佛陀的下午茶:佛经中的人生絮语
48734400000025

第25章 净虑:痛苦源于追求错的东西(1)

一行禅师茶语:妄心如蛇,咬伤你我

一行禅师告诫世人,不要心生妄念。如果人对于外界的事情心有挂碍,并由此生出懊恼心、欢喜心,那么这颗心就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

从前,在舍卫国里住着一个老人,他和儿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后来老人受到佛陀教义的启发,就和儿子一起出家,老人当了比丘,他的儿子当了小沙弥,两人成为师徒。

这天,老比丘带着小沙弥出去化缘,师徒俩不知不觉越走越远,等他们想到要回去时,天已经快黑了。师父年纪大,走得很慢,徒弟就上前来搀着师父走。

天色越来越黑,当他们来到一片树林中时,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只能听见师徒俩行走的脚步声和树叶的沙沙声,还有从远方传来的各种野兽凄厉的叫声。

小沙弥知道树林中常有野兽出没,为了保护师父,就紧紧抱住师父的肩膀,连扶带推地快步向树林边缘走去。

师父年老力衰,又东奔西走了一整天,早就累得走不动了,加上看不清楚道路,一个踉跄跌倒在地,头刚好磕在硬石头上,一下子就死去了。

小沙弥看到师父倒在地上,赶忙把他拉起来,见他没什么反应,才发觉师父已经死了,不禁大吃一惊,痛哭失声。

天亮以后,小沙弥独自一人回到寺庙。

寺里的比丘们知道事情经过后,纷纷谴责小沙弥:“你看!都是你不小心,害死了自己的父亲。”

“就是说嘛!竟然把自己的父亲推去撞石头,真是个不孝子!”

小沙弥有口难辩,心中觉得很委屈,就去找佛陀诉苦。

佛陀让小沙弥坐下,说道:“你要说的话我全都知道了,你师父的死不是你的错。”

话虽如此,但小沙弥还是眉头紧皱,无精打采的。

佛陀看了,微笑着继续说:“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吧!从前有一个父亲生了重病,儿子很着急,到处求医问药。每天他服侍父亲吃过药后,就扶父亲上床躺下,让父亲睡个好觉。可他们住的是一间茅草屋,地上又潮湿,引来许多蚊蝇,整天嗡嗡地飞来飞去,打扰父亲睡眠。儿子见父亲在床上睡不着,马上找来苍蝇拍到处追打蚊蝇,却怎么也打不完。

“儿子又急又气,转身抄起一根大棍子挥舞着,对着空中的蚊蝇拼命追打。恰巧有一只蚊蝇落在父亲的鼻子上,儿子一时没看清楚,慌忙一杖打去,父亲就这样被棍子重重揍了一下,连哼都来不及哼一声,就死去了。”

佛陀停了一会儿说:“孝顺的儿子在无意中伤及父亲性命,只能算是一个意外,不能因此指责儿子是杀人犯,否则可就冤枉他了。”

佛陀看到小沙弥听得很认真,似乎有所感悟,就进一步问:“你使劲推你的师父,是怕师父遭到野兽的袭击,想赶快离开树林,并不是心存恶念,故意要伤害他的性命,是吗?”小沙弥点头称是。

佛陀说:“我讲的故事和你所经历的事有些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佛法是慈悲的,你安心修行吧!”

小沙弥听了佛陀的话,心中获得了安慰,从此更加勤奋修行了。

世间最可怕的不是错事,而是错心,事情错了,可以改正,心错了,就会继续做错事。只要自己的心没有出错,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反省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对于自己的某个无心错误过于自责,就是一种执著心的体现,这种自责也容易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人的正常生活。

人类在任何时代都需要一颗清净的心。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往的纯净妙心,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能治之以忍,快心事能视之以淡,荣宠事能置之以让,怨恨事能安之以忍,烦乱事能处之以静,忧悲事能平之以稳。

盏茶铭心

人一生中,犯错误、做错事总是难免,与其在自责的泥潭里面痛苦,不如做点更加有意义的事情来尽量避免同样的错误。如能清除妄心,回归真心,则学佛之人必修成正果;世俗之人,也能除去烦恼,自在逍遥。

无际法师茶语:找回自我,给心灵减压

无际法师在与弟子谈心的时候说:“活着应该是为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没有自我的人,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这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所以活得很累。”

有个人上进心很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年老,仍只是个基层办事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感觉自己活得很失败,每次想起来就掉泪,有一天竟然号啕大哭起来。

一位新同事刚来办公室工作,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到底因为什么难过。他说:“我怎么不难过?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便学着做诗、学写文章,想不到刚觉得有点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我赶紧又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浅,不够老成,还是不重用我。后来换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喜欢青年才俊,我……我眼看年龄渐高,就要退休了,还一事无成,怎么能不难过?”

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丧失自我是悲哀的。要想拥有美好的生活,自己必须自强自立,拥有良好的生存能力。没有生存能力又缺乏自信的人,肯定没有自我。一个人若失去自我,就没有做人的尊严,就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有些人认为,老实巴交,会吃亏,被人轻视;表现出格,又引来责怪,遭受压制;甘愿瞎混,实在活得没劲;有所追求,每走一步都要加倍小心。家庭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新老朋友之间……天晓得怎么会发生那么多是是非非。你和新来的女同事走得亲近,就会有人怀疑你居心不良;你到某领导办公室去了一趟,就会引起这样或那样的议论;你说话直言不讳,人家感觉你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如果你工作第一,不管其他,人家就会说你不是死心眼太傻,就是有权欲野心……凡此种种飞短流长的议论和窃窃私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如果你的听觉视觉尚未失灵,再有意无意地卷入某种旋涡,那你的大脑很快就会塞满乱七八糟的东西,弄得你头昏眼花,心乱如麻,岂能不累呢?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但我们能改变自己。想要讨好每个人的想法是愚蠢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与其把精力花在一味地献媚别人,无时无刻地顺从别人,还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刻苦学习上。改变别人的看法总是艰难的,改变自己则是容易的。

盏茶铭心

我们没有必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别人公正的看法,应当作为我们的参考,以利修身养性;别人不公正的看法,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如此一来,我们就不会为别人的看法耿耿于怀,也就不会给自己的心灵增加负担。

律航法师茶语:心若春苗,希望无穷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人间的烦恼真是太多太多了,没什么可怨的了,就把东风怨一下。其实花落水流红,就是暮春境界,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所谓闲愁万种,愁的是什么呢?

乍一看我们有那么多忧愁的理由,细细想想,所谓的忧愁不过是自寻烦恼。即使是研习佛法的僧侣,在开悟前也会被这些虚幻不实的烦恼所迷惑。

白云守端禅师在方会禅师门下参禅,几年内都无法开悟,方会禅师怜念他迟迟找不到入手处。

一天,方会禅师借着机会,在禅寺前的空地上和白云守端禅师闲谈。

方会禅师问:“你还记得你的师傅是怎么开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