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俞敏洪的坎
48863400000010

第10章 创业坎:再难也要坚持下去(3)

为了早日解决问题,俞敏洪不得已选择了最笨的办法,守在公安局门口,希望认识一个警察。最后,俞敏洪认识了一个中年的、长得比较慈祥的警察。他把这个警察请到小酒馆里,说出了自己的难处。没想到,这还是一个很热心的警察,他说虽然自己帮不上俞敏洪,但可以把公安局的政委请出来,跟俞敏洪聊一聊。

俞敏洪万分感激,在中关村一个叫香港美食城高档饭店定下了一桌酒菜。那天来了7个警察,从没和警察打过交道的俞敏洪,一下子就懵了。俞敏洪平生不擅于跟陌生人打交道,更不擅于跟官场打交道。在那种场合,俞敏洪面临两个最主要的交流问题:一是他那江阴普通话,别别扭扭,跟北京警察对不上牙口;二是不知道说什么。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尴尬和恐惧,便频频劝酒,劝别人喝,自己先喝。不会说话,只会喝酒。因为不从容,内心紧张,喝酒不吃菜,喝着喝着,俞敏洪失去了知觉,钻到桌子底下去了。俞敏洪喝了一瓶半高度“五粮液”,差点喝死。他以“死”感动了警察,竞争在继续,捅刀子的没有了。

公安局出面,给各培训学校划分广告位

公安局的相关负责人,把俞敏洪等培训学校的负责人都叫到一起,做了一个协调。公安局的人严肃地说,如果还像以前一样乱贴广告,到处贴,抢着贴肯定是不行的。以后谁再打架斗殴,公安局就找谁算账。公安局的人还说,“俞敏洪是一个好老师,以后大家都互相照顾着点”。言外之意,如果谁还敢找俞敏洪的麻烦,警察都会找他们算账。

末了,公安局的同志把教育局的负责人也给请了过来,提议说这个广告柱上的位置一人一块,以后就固定下来,谁也不许抢谁的。当时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就开始在这个广告柱上挑选位置。公安局的人让俞敏洪先挑,但俞敏洪还是坚持让别人先挑。那些人倒是也不客气,最后给俞敏洪剩下的就是柱子最底下的那一块。

广告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对于位置最差的广告位,俞敏洪也没有怨言,因为当时他已经发现了免费讲座的威力,他的宣传重点已经转移了。

坎外真经

创业路上几多艰辛,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创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候甚至濒临绝境,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唯有如此,创业之路才能得以继续,也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如果说经历是必需,体验是积累,那么升华则是人生的质变。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东方精神就是最真实的演绎——俞敏洪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在最沉重的现实中寻求最终的升华。创业后的俞敏洪,书生气逐渐弱化,一个企业家的身影渐次清晰。而俞敏洪所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语言,他用新东方的精神激励那些“屡败屡战”的学子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绝望是大山,但是只要你能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你就有了希望”。

靠着无比坚定的信念,俞敏洪战胜绝望,迎来了曙光,最终创建了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新东方。

企业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宣传方式

在新东方的学生中间,有不少调侃俞敏洪的妙语,说老俞最喜欢的是电线杆,最拿手的功夫是贴传单时的左右开弓。虽是戏说,也并不夸张。从新东方把自己的业务定为英语培训时起,俞敏洪就开始采用沿街贴电线杆、发宣传单页的方式吹响了宣传的号角。俞敏洪当时还是身无分文的草根,也就无法倚重传统的大众传媒,而是选择了更为贴近“草根”的传播方式。

其实,对于刚起步的企业而言,花费高额的费用,通过媒体去做宣传,未必是最好的选择。首先,高额的费用会给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甚至拖垮企业。再者,初创时期的企业,其目标客户往往也比较集中,因而采用更具有针对性的广告方式,效果才会突显。

企业发展到不同时期,就要选择不同的宣传方式,低成本、高效率的传播模式是最受企业青睐的。教育行业具有特殊性,宣传方式更显重要。

第九道坎

竞争对手林立,“激情哲学”寻突破

新东方创立初期,中关村一带的出国考试培训市场已经比较火热,包括清华、北大等高校在内的十几所学校都开办了外语培训班。在这些培训班中,授课水平和俞敏洪不相上下的并不少,那么,面对激烈的竞争,尚无名气的新东方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突围之路?

坎里那些事儿

新东方成立之初,俞敏洪最大的感觉就是痛苦和无助。每天面对四面漏风的破办公室,没有生源,也没有老师。昔日同学、好友都在国外干着自己的事业,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一想到这些,俞敏洪就想大哭大喊。可是他知道,他的创业之路必须走下去。

历尽千辛万苦,新东方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学员,一共13人。人数虽然少,而且还是西方人眼里的不吉祥数字,俞敏洪还是感到很受鼓舞。毕竟这是新东方的第一批学员,他们就是新东方未来的火花。

当时,中关村一带的出国考试培训市场还比较混乱,包括清华、北大和北京外语学院在内的十几所学校都办了外语培训班。在这些培训班中,授课水平与俞敏洪不相上下的老师也有很多。面对这样的局势,俞敏洪在思考着,自己的新东方如何才能快速脱颖而出?

俞敏洪的战术

面对竞争对手林立的局面,俞敏洪觉得,新东方一定要给予学生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只有这样,新东方才能脱颖而出,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营销”一种人生精神

根据多年和学生打交道的经验,俞敏洪发现,很多培训学校的经营理念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都有问题。能够花钱参加托福和GRE考试的学生,都是学校的佼佼者,因此,培训学校的老师仅仅教好课程并不能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所以,俞敏洪决定在讲好专业内容的同时,还要传播一种人生精神,也就是用比较幽默的形式给学生灌输一种人生哲学,甚至不惜讲出自己的亲身经历,特别是那些糗事。

俞敏洪的这种“精神营销”,后来成为新东方精神的核心。在新东方上过课的人都知道,新东方的老师是一群充满激情的人,他们在讲课的同时,能把学生们搞得“疯疯癫癫”——对未来充满了从未有过的饱满激情。

新聘请的老师必须认可新东方精神

实际上,俞敏洪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精神营销”在商业上的意义。俞敏洪说,“这仅仅是一个教师的问题,一个怎么吸引学生,让学生满意的问题”。到了后来,随着新东方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外界开始总结和学习新东方的这种成功模式,俞敏洪开始系统化自己的这种教学理念。

总结这种教学理念的结果,是新东方在聘请新老师时有一个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认同新东方精神。在新东方,所有老师都要上台讲解新东方理念,甚至要求写读后感。俞敏洪的这一做法,一度被外界认为有些过于偏执,但俞敏洪认为这才是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

坎外真经

开创“无人竞争”的领域

俞敏洪在讲课的过程中联系人生哲学的做法,实际是抓住了当时的一个时代特征。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正处于变革时期,“脑体倒挂”的现实让很多学生看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变得非常迷茫。即使将要出国的学生,很多也是跟随潮流,并不清楚自己出国的真正目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俞敏洪打出了自己的“激情”牌。他经常对学生们说,“你想使自己活得好,首先的一点并不是出国,而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你都要问自己能做什么,你怎样能把一件事情做得非常好。”

如今,有人把俞敏洪当时的做法总结为“蓝海战略”的一个经典案例。所谓蓝海战略,就是企业摆脱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开创新的“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按照蓝海战略的观点,当时的出国考试培训学校都集中在能力培训的竞争上,而帮助学生实现精神飞越这一领域,就是一个无人竞争的领域。俞敏洪抓住了,所以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