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俞敏洪的坎
48863400000018

第18章 资本坎:上市的荣光伴随坎坷(1)

资本是企业在市场上生存的重要保障。有许多人认为,教育是公益事业,如果赚钱就违背了国家教育的本意,民办教育也应该是不盈利的。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一再困扰着中国教育,消磨了他们在市场上寻求资本、发展壮大的勇气。新东方却走出了这个“伏魔圈”,以一种新的姿态去开辟天地。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从2006年4月4日召开上市启动会到9月7日登陆纽交所,新东方只用了5个月。新东方的IPO价格是15美元。俞敏洪估计的开盘价是19美元,让投资者可以赚到4美元,但是9月7日开盘后的第一个卖单就突破了22美元。

上市是激动人心的,不但能融得巨额资金,而且对企业的声誉也是一个巨大提升。然而,上市之后的路却压力倍增,而且不断有外力来袭。在这一场风暴中,俞敏洪带领着新东方的全部力量投入到了战斗中。

第二十二道坎

倾尽十年积蓄购买教学楼,上亿资金被套牢

新东方又遇到了发展史上的一个“坎”——巨额购楼资金被套。新东方倾囊而出的教学楼,被开发商和置业公司糊弄,投资的1.15亿元人民币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新东方为挽救资金损失,又陷入一场维权官司的斗争中。

坎里那些事儿

新东方成立以来,一直租用办公楼和教室,条件相对简陋。随着新东方的快速发展,学生人数的猛增,在北京就设有多个分部,简陋的教学条件越来越无法满足新东方为学员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所以从2003年,新东方便开始物色一栋能完全属于自己的办公和教学的大楼。俞敏洪等人到处看楼盘,看了整整一年,但不是地理位置不好,就是工期太长,总之一直没有选定。

直至2003年年底,俞敏洪看到中关村金融中心的B座后,开始动心了。2004年年初,新东方决定买下北京科技园置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关村金融中心B座。俞敏洪说,他们之所以选中这里,是看中了大楼周边的人文环境,尤其是开发商着力渲染的人文亮点——“鸡鸭佟”仿古建筑。开发商承诺,在中关村金融中心B座西北角不到30米处,规划建有仿古建筑“鸡鸭佟”。最终,新东方以每平方米高于市场均价五六千元的高昂价格购买了B座楼,并于2004年1月18日,正式签订了购买协议。同时,新东方支付了首期款1.2亿多元。

很快,俞敏洪请来设计装修公司为他们的新大楼做装修设计。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004年3月,俞敏洪来到施工现场时,发现规划建设仿古建筑“鸡鸭佟”的地方正在施工,并且已经竖起了几根柱子。询问后,开发商解释说,那是古建筑的根基,俞敏洪也便信以为真了。

然而,2004年5月16日,当俞敏洪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东方干部参观正在施工中的总部时,却发现那根本不是在建设什么“鸡鸭佟”,而是8个丑陋的庞然大物——制冷塔!这8个八九米高的制冷塔远远高于“鸡鸭佟”的高度,在制冷时发出的噪声在200米外就能听见。俞敏洪原来还想在“鸡鸭佟”附近组织一个公益的“绿色广场英语角”,现在看来也无法实现了。不仅如此,这同时也意味着原本规划的中关村金融中心及周边地区作为中关村核心区的地位也被严重动摇。

新东方找到开发商进行交涉,对方却告知说,他们并不知情,要不是新东方来交涉,他们还不知道这件事情。北京科技园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诸一军介绍说,他们只是二级开发商,而建设有制冷塔的位置属于一级开发商,他们无权进行干涉。他们还说,他们与新东方的合同上并没有约定楼房周围是否有人文景观。

2004年8月,新东方联系到中国科技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建)的副总经理周玉臣先生。周玉臣说,制冷塔的建设和置业公司没有关系,属一级开发商即中科建的事情。置业公司作为二级开发商,从一级开发商那儿买了楼后卖出,这样才直接和新东方发生了联系。但是在新东方与置业公司谈的过程中,制冷塔还没有建成,置业公司和新东方当时都不知道制冷塔的事情。

周玉臣还说,制冷塔是一级开发商在2001年就确定的规划,但直到2004年3月份才开始实施。由于西区属于商务中心区,制冷塔没有其他地方可放,也不能挪到二级开发商的地区里,于是决定不建“鸡鸭佟”。

至于噪音问题,诸一军表示可以和一级开发商协商,采取一定措施降低噪音,但新东方提出的降噪幅度太大等问题,他们无法接受。

根据新东方的调查,关于古建筑“鸡鸭佟”变更为冷却塔,开发商其实在2004年与新东方签订合同时就已经知晓,他们没有向新东方传递真实的信息,这直导致了新东方的决策失误。这直接为新东方以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损失。俞敏洪说,新东方的总部计划要因此推迟1~2年。

新东方的长远打算是,在付完全部款项,拿到中关村金融中心B座的产权后,新东方计划把这份产权抵押给银行,从而轻松贷款5亿元左右。而这5亿元,俞敏洪计划应用到谋划已久的高等教育项目上,换句话说,这5亿元是新东方进军高等教育项目的重大筹码。然而,由于出了中关村金融中心买房受阻这件事情,新东方的整个资本运作链条“掉链子”了,中关村金融中心没有买下来,银行贷款就不可能贷出来,新东方进入民办高等教育项目的商业计划只能暂时搁浅了。

一亿资金被暂时套牢,新东方是否会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进而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局?

俞敏洪的战术

新东方花多年的积蓄购买教学楼,却得不到公正、公平的等价交换,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新东方采取了如下措施。

用法律的手段,维护公平利益

新东方法律事务部表示,新东方已经就制冷塔问题与置业公司进行了多轮协商,双方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对方坚持称冷塔问题只是个小事,总是给出一些“正在研究”之类的含糊答复。新东方要求楼价应降低15%,后来改为10%,但开发商只同意降低3%。

双方最终没能达成一致协议。2004年8月18日,俞敏洪在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东方于2004年8月17日已将诉状递交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要求撤销《商品房买卖合同》,返还已支付购房款并赔偿损失,还要求北京科技园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因为这次惨痛的教训,俞敏洪还坦言,今后可能会从外语教学转变到规范现代商业社会诚信的教育中去。

坎外真经

坚守30%的投资原则

在这次购楼事件中,新东方的现金流虽然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并没有超出新东方现金流的警戒线,因此也没有从根本上影响新东方的发展。

俞敏洪介绍说,新东方的投资原则中有一条是“30%原则”,即新东方付出去的钱不能超过存储现金的30%。尽管新东方的商业模式非常好,是先进钱后花钱,基本不存在应收款项,但新东方一直坚持这一重要的投资原则。在购买中关村金融中心大楼的这一项目上,新东方也贯彻了这一原则,用自有资金支付1.1亿元的第一期款项,剩余款项用银行贷款来支付。这样一来,就很好地保证了公司的财务安全和整个新东方发展局面的稳定。

现金流对企业至关重要

戴尔公司董事长戴尔面对公司亏损时说:“我们和许多公司一样,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利润表的数字上,却很少讨论现金周转的问题。这就好像开着一辆车,只晓得盯着仪表板上的时速表,却没注意到油箱已经没油了。戴尔新的营运顺序不再是‘增长、增长、再增长’,取而代之的是‘现金流、获利性、增长’,依次发展”。

因为现金流管理出现问题而使企业处于困境的例子不胜枚举。像新东方这样的大企业,如果现金流出现问题,一定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利润好比企业的基石。现代企业要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利润基石一定要牢固,资金血液必须要充盈。

第二十三道坎

借壳上市,险些掉入陷阱

随着新东方的发展壮大,企业内部的利益和权力斗争也日益激化,甚至因此影响到了新东方的正常发展。内部危机让俞敏洪等人意识到,只有引进外资才能制衡内部矛盾,但在借壳上市的路上,险些掉进别人精心设计的陷阱。

坎里那些事儿

新东方学校自创建以来,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民营企业,新东方在从家族制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尤其在涉及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问题时,冲突和争执不断。不仅有高层管理人员出走,连“三驾马车”也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为维护新东方团队的稳定、和谐,新东方内部先后成立了“CEO联席会议”和“校长联系会议”,但均以利益冲突不断、无所事事而不了了之。2001年5月,新东方为了加快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步伐,聘请普华永道为其现代化改造的咨询机构。但由于新东方内部矛盾、猜疑、纠葛不休,连普华永道的咨询代表也卷入新东方的旋涡不能自拔。

2002年,内部矛盾不断升级,俞敏洪甚至被罢免,只落得一个闲职。

直到新东方遇到经营困难,俞敏洪才被重新请回董事会,任董事长一职。经过这样一番折腾,俞敏洪和他的团队意识到,引进外部投资才能制衡内部矛盾,才能维持企业的正常发展。

最初,俞敏洪约来一个“在海南以杀猪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朋友”。此人从1头猪养到60万头,可以说是懂企业管理的。当时新东方的内部定价是1%对应100万,10%就是1000万,对于外面的人,俞敏洪等人商议要不要提高价钱,后来就加到1600万。那个养猪的老总还是很爽快也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价钱,他说:“新东方名气很大,1600万占10%,我干了!”但在真正参股之前,此人希望先看一下新东方的董事会是如何运作的。不幸的是,在这位“杀猪兄”所参与的那次董事会上,俞敏洪等人讨论着讨论着就走题了,董事会从上午8点一直开到晚上12点,都在谈论人生和哲学,主要是在谈论黑格尔。“杀猪兄”显然是不懂黑格尔的,完全听不懂大家在说什么,于是认定新东方决策如同儿戏,取消了参股的念头。

第二次,俞敏洪请来了一个个人投资者,此人在股市上赚到了很多钱。这一次,新东方提高了价格,10%的股份作价2500万,没想到的是,这位投资人答应得非常豪爽。同样,他也要先参加一下新东方的董事会。他懂尼采和黑格尔,但对新东方的股东们把商业经营和文学、潜意识纠缠在一起无法接受,听着听着就火了,所以也打消了参股的念头。

这第三次,是一家证券公司主动要求以1亿元的资金拿下新东方15%的股权。这家证券公司希望新东方借壳上市,并且已经找到了一个“壳”公司。俞敏洪问证券公司:“我的股票是法人股,没法流通,上市后,我怎么赚钱啊?”证券公司说以后可以搞增发。当时俞敏洪对增发还不太了解,经过一番请教后得知,要增发至少要5年,而且只有特别优质的公司才会被批准。

俞敏洪觉得这件事不可行,遂反问这家证券公司:“你们又是怎么赚钱?”证券公司回答说:“哎呀,我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我们只是热爱教育事业。”这让俞敏洪越发觉得此事不靠谱了。这到底是一个机会,还是陷阱?

俞敏洪的战术

虽然新东方迫切需要一个机会去上市,但在如此重大的选择面前,俞敏洪知道还是谨慎为好,所以,他采取了以下措施。

展开调查,揭开“庐山真面目”

对于“借壳上市”这么重要的事情,没有十足的把握,俞敏洪是不会去做的。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展开了对这家证券公司的调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这家证券公司在二级市场以几毛钱一股的价格大量买下了“壳”公司的股票,一旦新东方借壳上市成功,股票就会飙升,他们至少能赚几个亿。

被人识破了“庐山真面目”,证券公司要求撤资。他们的1亿元实际是从银行借来的,年底就需要还上。虽然当初有协议,如果证券公司撤资,将支付1500万元的违约金。心地善良的俞敏洪,不但未扣下1500万元,将1亿元如数奉还,还归还了这段时间将1亿元存入银行的全部利息。

海外谋求上市

尽管俞敏洪并不愿意让新东方上市,但为了缓解和消除内部矛盾,只能把上市之旅进行下去。于是,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从2006年4月4日召开上市启动会到9月7日登陆纽交所,新东方只用了5个月。

新东方的IPO价格是15美元。俞敏洪估计的开盘价是19美元,让投资者可以赚到4美元,但是9月7日开盘后的第一个卖单就突破了22美元。

坎外真经

引入投资需谨慎

不论是个人投资管理还是对上市公司的投资者,都应该有所坚持,切实执行,切忌盲目跟风,还应该抱有谨慎选择原则。因为投资管理需考虑投资规模,同时还需通过投资资金和投资赢利等的选择,来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以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

如果新东方急于上市,而盲目地选择一家投资者上市,不去综合评估,所带来的可能是绝对性的毁灭,所以不论是选择投资其他企业还是吸引投资,都应该坚持谨慎性原则,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改变不了已定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