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在北京远郊区,村里的广播站整天播放“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他苦笑,他怅惘,希望在哪儿?他概括上大学三件事:知识、友谊、爱情。可是伴随着他的永远是绝望,如坠深渊的绝望。学识不如人,聪慧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交女朋友,不用说,更不如人……原以为考上北大,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可是现在,不仅没有发生变化,反而强化了自卑心结,心情越发糟糕了。
北京西郊山区的结核病疗养院有着很高的围墙,但在楼上的房间里却能够看到周围的山。在医院的一年,他看遍了山的颜色,春的粉红、夏的青翠、秋的火红和冬的萧瑟。
在医院的门口,有一座小山,山顶上刻着冯玉祥“精神不死”四个大字,俞敏洪几乎每天都要去爬这座小山,对着这四个字发呆。后来身体好点后,医生允许他走出大门,他就去爬遍了每天从医院的窗户里可以看到的那些山峰。也就是在医院的这一年,他读完了《徐霞客游记》。
在医院的10个月让他安静下来博览群书,却被同学彻底忘却了。1997年以前,80届、81届的北大同学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个叫俞敏洪的。
俞敏洪的战术
那时候,农村学生被城市的同学看不起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俞敏洪却有一股死不认输的牛脾气。他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自己,改变自己。
一口气买下三套书
遭到同学的白眼后,他去书店买了三套《第三帝国的兴亡》,读一遍不够,读两遍……直到把书读旧为止,这也是他进入大学后第一次买书。后来什么书都扔了,唯有这套书一直放在书架上。因为这套书时刻在提醒着他——无知有多么可怕!
也是从这三套书开始,俞敏洪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在北大的四年里,为了弥补自身人文知识上的差距,俞敏洪疯狂地买书、借书,把时间都用在读各种各样的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一些能读懂的自然科学着作上。为了限制俞敏洪买书,以至于俞敏洪的母亲威胁他说要断绝俞敏洪的伙食费。
疯狂突破听力难关
为了提高听力水平,能够改变自己在大学学英语却不会说、听不懂的尴尬,俞敏洪杜绝一切人情来往,一天十几个小时地狂听狂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听英语。
他戴着耳机,在北大语音实验室废寝忘食地练习英文听力,但是两个多月以后,不会说、听不懂的现状依然没有多少改观。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百试不爽的老办法,果断地摆脱了北大现行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另辟蹊径。他从小书店里买了一套《新概念英语》,抱着大录音机,钻到了北大的小树林里,开始了他的疯狂英语之旅。他也不去上课了,一天十几个小时地狂听狂背,用他自己的话说,“眼睛都听绿了”,结果是,疯狂两个半月以后,他能听懂任何人所讲的任何英文,他终于成了会听英文、会说英文的人。俞敏洪很开心,他得意地总结道:“听英文,一定要有现成的英文资料放在那里,这样练习才有效果。有的人,一边做事,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听英文,好像很刻苦,其实是瞎扯淡!”
班里的同学都说俞敏洪当时听外语听得两眼都绿莹莹的,跟恶狼似的。这话并不夸张,就是这股饿狼精神支撑着俞敏洪,让他练就了良好的英语听力,为他以后的教学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留级不留步,努力和80级的同学保持同步
俞敏洪病好归校后,虽然降了一级,但是始终和80级的同学同住同吃同玩,始终把自己放在80级这个集体里。参加80级的毕业典礼、集体合影,参加80级的毕业聚餐和晚会。80级的同学仍然叫他“老俞”。
80级的同班同学王强1984年毕业留校,俞敏洪努力争取1985年毕业留校,哪怕是晚了一年。这很重要,这证明了俞敏洪的能力,与他所敬仰的徐小平、王强能同校执教,平起平坐,不用像原来那样,在大礼堂的偏远的角落里当“站票观众”了。
北大英语系的佼佼者、班长王强留校任教,“后进青年”、“站票观众”俞敏洪也留校任教,对于王强无所谓,对俞敏洪却有着特别的意义。
坎外真经
面对“流言蜚语”,一定要走好自己的路
在北大的时光,俞敏洪面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流言蜚语”,这也让他陷入了严重的自卑中。但是,俞敏洪没有就此被打垮,而是下定决心要扭转自己的命运,要打响自己的“反击战”。在经过疯狂的努力之后,俞敏洪做到了。
在北大四年,俞敏洪平凡如一颗尘埃,但也正是因此,他不好高骛远,他踏实肯干,所以最终走出了一条最精彩的属于自己的道路。俞敏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面对流言蜚语,害怕是没有用的,退缩更是不可取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走好自己路,用实际行动做出最有力的反击。
冲力终将战胜阻力
不管面对怎样残酷的环境,只要相信自己,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收获自己的成功人生。
在北大四年,外界给予俞敏洪的可以说都是阻力。阻力虽然可怕,但更可怕是俞敏洪内心渴望冲破阻力的冲力。因为在北大被边缘化,俞敏洪的内心非常压抑,正是这种压抑让俞敏洪更加渴望冲出黑暗,冲向云端。
进而,在这种内心强大冲力的支撑下,俞敏洪吃下了别人吃不了的苦,战胜了常人难以战胜的困难。所以,俞敏洪能取得今天这非凡的成功,并不是一个意外。
客观上讲,如果倾心投入,无论是投入自己的工作,还是任何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尽管其间会遭遇很多磨难和攻击,但只要内心坚定,执着追求,就完全有可能实现在别人看来实现不了的梦想。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当别人跟你说,你的梦想太不切实际时,他们没有说错,他们的意思是,他们做不到,不是你!”
第三道坎
老婆威逼,不出国门就别进家门
1985年从北大毕业后,俞敏洪顺利留校做了一名英语教师。俞敏洪觉得,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他而言,能留在北大教书已经是最大的愿望了。所以,当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出国热潮的时候,他并没有心动。但是,他不想出国,而他的老婆却希望他出国,而且这一愿望无比强烈,以至于她对着俞敏洪一声大吼:“如果你走不出国门,就永远别进家门!”
坎里那些事儿
1985年,俞敏洪大学毕业,并且留在北京大学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一个星期授八节课,月薪60元。俞敏洪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他能留在北大任教并不是因为他成绩有多么优秀,而是因为当时北大公共英语系发展迅速,师资严重缺乏。俞敏洪很喜欢北大的宁静生活,而且,当时他觉得能当一名老师也是最大的心愿了。
按照北大的相关管理规定,学校还分给俞敏洪一间8平米的小地下室做宿舍。在这间8平米的地下宿舍里,俞敏洪自得其乐,兴致十足地读着《百年孤独》。后来,北大可怜俞敏洪,让他从地下室搬到了16楼同样是8平米的一间宿舍里。每天早上打开窗户就能见到阳光,俞敏洪心中充满感激,觉得把一辈子献给北大也值了。
俞敏洪在工作上比较努力。第一次在北大给学生上课是在1985年,刚开始面对学生很紧张,但一段时间后就适应了。不过,虽然俞敏洪幽默的讲课风格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但在教师的圈子里,俞敏洪却没有什么交往。当时正值全国出国热潮高涨的时候,那时候出国几乎成为了一个人成功的标志。在俞敏洪埋头教书时,他为数不多的几个好友已经在准备出国了,这其中就包括徐小平和王强。
俞敏洪说,他是一个对周围事情的发展不太敏感的人,他觉得周围的人在做什么,那是人家的私事,他没有权利知道,也不想知道。当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在他的这种迟钝中,他周围的世界和人物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当时联系出国的人都不愿意让单位知道,甚至对朋友也保密。有一天,俞敏洪突然发现身边的朋友们都失踪了,直到接到他们从海外寄来的明信片,才知道他们已经登上了异国的土地。
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了,俞敏洪的内心依然平静,并没有对出国产生太多的向往。他觉得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他,能成为一名北大教师已经很不错了,而出国对于他,简直太奢侈了。于是,闲暇时候,他经常捧着一本《三国演义》在读。但遗憾的是,这时候俞敏洪已经结婚了,他不想出国,他老婆却希望他出国,而且这愿望无比强烈。她本身就是一朵鲜花,能委屈自己嫁给俞敏洪已经很不容易了,怎么能忍受俞敏洪如此“不思进取”?于是,有一天,俞敏洪听到了老婆的一声大吼:“如果你不走出国门,就永远别进家门!”
面对老婆的一声怒吼,俞敏洪该如何继续接下来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