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俞敏洪的坎
48863400000007

第7章 心灵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3)

俞敏洪的战术

老婆的一声怒吼惊醒了自得其乐的俞敏洪,他觉得出国已经成为必须要做出的选择。

挑灯夜战

从1988年开始,俞敏洪开始被迫为了出国而努力学习。那个时候,他经常是挑灯夜战TOEFL和GRE,而他的老婆则高兴地为他煮汤倒水。克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俞敏洪会偷偷地拿出《三国演义》,而这一旦被老婆发现,俞敏洪就会被一脚从床上踹到地下。

后来,俞敏洪终于考过了TOEFL和GRE,开始联系美国的大学。由于对任何专业都没有真正的爱好和研究,俞敏洪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采取了“广撒网”的方式,几乎把美国的所有大学都联系了一个遍。然而,这些大学的教授们都对俞敏洪不太感冒。

兼职代课赚取学费

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俞敏洪始终没有找到愿意给自己提供奖学金或者助学金的学校,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己想办法筹集学费。当时去美国至少需要2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就是十几万,这对当时的俞敏洪来说可是一笔巨款。为了筹集学费,俞敏洪和几个同学一起出去代课。当时是在其他几个学校的培训班里代课,一节课30元,两节课就是一个月的工资了。收入的快速增长点燃了俞敏洪增加收入的渴望,所以,在课余时间,他全身心地投入代课的工作中。

从1998年到1990年,俞敏洪努力拼搏了三年,虽然代课的收入比较客观,但最终还是没能攒够出国所需的各项花费。出国梦破灭之后,俞敏洪转换了努力的方向,他决定努力让家里有钱花,那样老婆对他的危机感就会得到暂时的缓解。

坎外真经

压力助人成长

俞敏洪的天性里有一些与世无争,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太善于去抢占先机。反映到工作和事业上,就是不够上进,或者说缺乏进取心。所以,在大学毕业得以留在北大成为一名教师后,俞敏洪在北大安稳的生活里自得其乐。然而,当出国热潮涌起的时候,俞敏洪的老婆却不能容忍自己的丈夫继续安逸的生活,她迫切希望自己的丈夫走出国门,走上成功的大道。她的一声怒吼带给了俞敏洪巨大的压力,正是这份压力让俞敏洪别无选择,硬着头皮走上了准备出国留学的道路。

从1988年到1990年,俞敏洪拼搏了三年,但遗憾的是,最终还是没能攒够出国所需的各项费用,这意味着他的出国梦还是破灭了。

路的尽头还是路

辛苦准备了几年,出国梦却破灭了,这对俞敏洪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那个出国热潮涌起的年代,再加上老婆的施压,遭遇出国梦破灭的俞敏洪似乎是走到了路的尽头。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执着寻找,你会发现路的尽头还有路。俞敏洪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兼职代课原本是为了筹集出国的学费,出国不成,兼职代课却引领俞敏洪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俞敏洪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转换一些思维,可能就会发现另一条阳关大道。

第四道坎

遭遇北大严厉处分,俞老师颜面尽失

改革开放后,出国浪潮涌起,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老师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俞敏洪也有自己的出国梦,但好不容易申请到学校后,高额的学费又挡在了他的面前。他想到了到校外兼职作辅导,就是这个行为,让他受到了北大严厉的处分。作为北大的一名老师,当所有的学生都用异样的眼神看他时,他的北大教师之路还能走多远?

坎里那些事儿

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家已经开始明目张胆地为出国而努力。那个时候,北京的TOEFL、GRE培训班也已经遍地开花。俞敏洪虽然不善交际,却天生有一些经济头脑,他算了一笔账,作为一个代课教师,而且是非常好的代课教师,他只能拿到招生费用的1%~2%作为工资,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很不成正比。

同时他觉得,如果自己办班,肯定比当下很多学校要办得好。于是,他有了和北大老师合作办班的想法,并很快付诸了行动。

目标清晰了,一门心思挣钱,倒也轻松愉快。然而不久,这种轻松愉快的生活便因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结束了。

1990年的一个秋夜,细雨溅落在静谧的未名湖上,激起阵阵涟漪,在夜色中蔓延开去。俞敏洪和朋友高兴地喝着小酒,聊着家常,描绘着他渐渐清晰的出国梦。北大的高音喇叭,此时一如既往地放送着校园晚间广播。

“你听,你听!老俞,在说你呢!”同伴惊呼。

原来,广播里正在播送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北大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宣布了对英语系教师俞敏洪的处分,其中说了四五条处分理由,最重要的是打着北大的旗号私自办学。这个处分决定被大喇叭连播三天,处分布告在北大着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锁了一个半月。当时北大已经有了闭路电视,这个处分在电视上播放了无数遍,俞敏洪第一次在北大出名了。走在校园里,陌生的学生和老师都能把他认出来。常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哎,那个人就是在电视中看到的被处分的俞敏洪。”俞敏洪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因为校方在做出决定前并没有和俞敏洪通气。

处分突然袭来,方式和程度如此激烈,表明了校方的震怒。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受到这样的公开处分,俞敏洪可谓颜面扫地,下一步,他该怎么办呢?

俞敏洪的战术

面对北大突如其来的处分,俞敏洪有些不知所措,但既然事已至此,他选择了面对。

狠下心来,离开北大

处分公布之后,当俞敏洪再次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学生们异样的眼神告诉他,他在北大待不下去了。1991年,俞敏洪狠下心来,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

当初来到北大,俞敏洪的内心一定是充满欣喜的,而今用这样的方式离开北大,其内心的苦楚可想而知。后来,俞敏洪的同事、新东方的李杜讲得幽默而到位:“老俞被北大处分,作为三流文人,既想保留文人的体面,又缺乏一流文人的风骨,不敢自沉未名湖。于是退而求其次,唯有辞职,落草为寇,此谓置死地而后生。”

对于俞敏洪的这一决定,他的妻子当时是反对的,因为她觉得这毕竟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她还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有没有创业的能力。

和东方大学合作办学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转变“眼睛朝下,鼻子朝上”的北大姿态。起初,他仍然是到处教书挣钱,但这样的生活很没有归属感。而且,在离开北大后,因为要租房,生活的压力也陡然增大,常常感觉到钱不够用。于是,俞敏洪想到了独立办学。但是,当他到教育部门了解情况时,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办班。当时的条件是必须是中学或者大学的退休教师,最好有副高以上职称,还要原来单位的同意。且不说前两个条件不具备,俞敏洪刚刚赌气从北大出来,北大怎么会同意他办班呢?

这时俞敏洪开始考虑和东方大学的合作,东方大学是几个人大的退休教授办的,俞敏洪之前给他们上过课,这个学校没有自己的房子,也谈不上品牌,但是有办学执照。俞敏洪就跟对方商量,提出自己在东方大学里面成立一个外语培训部,东方大学一分钱不出,赚来的钱利润均摊。东方大学的老教授们一商量,觉得这件事划得来,就同意了,这就成了俞敏洪新东方学校的最初发端。

这一年,俞敏洪29岁,他的目标是挣一笔学费,摆脱生活的窘境,然后像他的同学和朋友一样到美国留学。

坎外真经

改变人生固有模式才能成功

北大的教师,在全国算得上是最厉害的教师了。一般来说,只要做了北大的教师,大多数人会把自己的成长道路设置为讲师、副教授、教授……这种成长路径是大学教师最常选择的一条道路,然而,俞敏洪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离开北大,创业!正是因为改变了人生的固有模式,俞敏洪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俞敏洪说,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限定在狭小的空间里,按照惯性思维去思考,走别人走过的路,做别人做过的事。而实际上,人生要取得成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改变一下自己的人生固有模式。

挫折激发能量

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是难免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挫折是一种打击,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挫折却如同一剂催化剂,使自己更富有激情,更坚定,也更勇敢。俞敏洪被北大踹了一脚之后,作为一名教师,颜面尽失,最后不得不选择了离开北大,但这并没有击垮俞敏洪,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业精神。

重庆力帆集团的董事长尹明善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一个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现代版“红顶商人”,曾经被打成“右派”、“反革命”。不惑之年才捧上教师的“铁饭碗”;大器晚成,47岁下海经商,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老骥之志,最终圆了自己的汽车梦,成为了两任总理都看好的中国企业家。

不用一时的失败评价人

俞敏洪当年在北大遭遇严厉处分的时候,想必是很多人眼里的失败者,那些异样的眼光足以表明大家的“心意”。然而,谁能料到,俞敏洪后来会创立新东方,并且带领新东方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事实上,这是俞敏洪自己也没有料到的。俞敏洪的经历对我们有两点重要启示,首先,在别人遭遇失败的时候,不管是多大的失败,不要轻易去评判别人的未来。同样,不管自己遭遇怎样的挫折,不管有多少人对自己失去信心,哪怕是打击自己,仍然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只要不放弃,就可能会拥有一个无限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