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心成为一片海
49046800000036

第36章 人之相敬,敬于德(2)

生命诚可贵,因此大多人都好生恶死。然而,这世界上,有的东西比生命更为宝贵,那是人们宁愿失去生命也不愿失去的东西——尊严。

日本江户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那时滋生出许多倚仗权势、暴力而横行霸道的浪人、武士。一个谨小慎微只会泡茶的茶师就生活在这个年代,专门为自己显赫的主人泡茶。

一次,主人要去远方办事,希望茶师能够陪伴左右,但茶师十分害怕,回答主人说:“我既没有武艺,也没有身份,能做的只不过泡上一壶好茶,万一路上遇到意外可怎么办?”主人便说:“你不如身挎一把宝剑,扮成武士的样子。”于是茶师照做了,随后跟着主人上了路。

到了目的地后,主人独自去办事,便将茶师一个人留在外面等待。这时,迎面走来一个浪人,向茶师挑衅说:“看你佩带刀剑,一定是个武士,我们比剑吧!”茶师急忙说:“我并不懂武功,只是个泡茶的伙计。”浪人说:“你既然不是武士,那么随便穿着武士的衣服就是有辱武士的尊严,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茶师一想,躲也躲不过去了,只好认命,便向浪人恳求道:“你容我几个小时,等我把主人吩咐我的事情办完,我就来找你。我们就约在今天下午池塘边见吧!”浪人见他像个守信用的人就答应了。

茶师直奔当地最大的武馆,找到大师对他说:“求您教我一种作为武士最体面的死法吧!”大师非常吃惊,说:“来找我习武的人都是为了求生,你却是第一个求死的。这是为何呢?”

于是,茶师就把与浪人相遇的情形复述了一遍,然后说:“我从来只会泡茶,可是今天不得不跟人家决斗了。想来我是必死无疑的,但我想死得有尊严一点,求您教我一个办法吧。”大师说:“那好,既然你会泡茶,就为我泡一次茶,然后我再告诉你办法。”

茶师听了既感激又伤感,喃喃自语道:“这可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次泡茶了。”于是,他做得格外用心,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洗茶,滤茶,再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最后捧出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给大师。

大师一直看着他泡茶的整个过程。最后,他品了一口茶,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喝到的最好的茶了。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茶师说:“您要教给我什么吗?”大师说:“你不用任何人教,你只要记住用泡茶时的心情去面对那个浪人就行了。”

茶师听后便赶去赴约了。浪人早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见到茶师,他立刻拔出剑来,说:“你既然来了,那我们开始比武吧!”

茶师想着大武师的话,就把眼前的情景想象成自己泡茶的样子。只见他笑着看着对方,然后从容地取下帽子,然后端端正正地放在路边;然后再解开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将其叠好放整齐,之后又拿出绑带,把衣服的袖口扎紧,然后再把裤腿扎紧……这个年轻的茶师不慌不忙地装束着自己,气定神闲,仿佛一切都胸有成竹。

对面的浪人看到眼前这幅情景,先是有些惊慌,接着越看越紧张,不知道茶师究竟要做什么。对方显得那么镇定从容,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心虚。

再看茶师,等他全部装束得当后,忽然猛地拔出了宝剑,然后将剑挥向半空,停在了那里,因为他实在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了。

就在这时,浪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乞求说:“求您饶命,您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武功最高的人。”

也许就连茶师自己也无法预料结局竟然是这样的。茶师本来知道自己与浪人比武必死无疑,他当然怕死,但他更怕死得没有尊严。于是,他才去求大师来教他怎样死才有尊严。因此,当他来到浪人面前时,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死,对他来说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以泡茶的心情去面对武士手中的剑,于是他竟获得了生机!多么出乎意料,然而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即便与死相逢,尊严也不可放弃。淡然从容地面对死亡的态度,才是胜利的关键。尊严可以让人不畏死亡,死亡便无法使人恐惧,死亡的火种里便能燃放出生的希望。

有位哲人说:“人要想对自己的尊严有所觉悟,就必须谦虚。的确,人性是尊严的,但这样说还是不甚明确的,也是不完整的。说人是尊严的,这只限于没有私心的、利他的、富有怜悯的、有感情的、肯为其他生物和宇宙献身的这种情况。”人生在世,是要谦虚的,是要敬人的,但同时更是应该保持自己的尊严的。生命易朽,精神却可如太阳般长存!“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捍卫尊严,为尊严而战,这就是值得尊敬的人类舍生忘死的理由。正如《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人可以输掉一切,但绝不可以输掉尊严。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人不可有傲气,有了傲气的人往往自命不凡,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于是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时间久了,就不知道何为敬人,何为自谦了,这正是一个人今后必败的先兆。

傲气者,但凡有些成功,赞扬、奉承之词便会迎面扑来,于是飘飘然起来,听不进任何的批评和忠告,辨不清是非与黑白,于是最终还是失败。对于这种傲气十足的人来说,成功无异于成了“毒药”。

人不可有傲气,但绝不是要你连傲骨都磨灭掉。骨子里的傲气不是骄傲十足,不是蔑视群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志气和自信。这基于一种顽强不屈的性格。人生道路多坎坷,跌跌撞撞一生,失败、挫折随时会降临,随之而来的还有世人的鄙弃、嘲讽、冷眼相对。如果因此就一蹶不振,认为自己“禀赋不足”,“天资太差”,那恐怕就要永久地陷入失败的泥潭了。

所以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一定要有傲骨。有傲骨的人谦虚、谨慎,而又十分自强、自信,他们失败后并不气馁,相反,还会在新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成功。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中,他作为参赛选手按照指定的乐谱指挥演奏,不料竟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之处。刚开始,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差错,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一定是乐谱有问题,于是他向评委会勇敢地出了问题。但评委会却说乐谱没问题。难道他真的要屈服于权威,认同这错误的不和谐之音吗?

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会的评委们几乎全体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会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是否在音乐面前坚持真理。果然,前两位参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为一身的自信和傲骨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人不能没有骨气和气节,骨气作为一种人格力量可以使一个人自立、自主、自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尚的操守。小征泽尔做到了,于是他取得了成功。

千百年来,一句“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成就了多少个英雄的铮铮铁骨,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奋发自强,这其中包含了做人的气节和为人的骨气。有傲骨的人不会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会为了功成名就而牺牲自己的尊严,拥有傲骨的人是最值得敬重的人。

傲骨是一种性格、一种志气、一种气度。没有傲骨的人就像软骨动物一样,随意地改变自己,他们没有可以挺立的脊梁,没有值得称道的气度,所以,他们是可悲的。

徐悲鸿在法国学习美术的期间,遭遇了洋学生的歧视,被骂成“亡国奴”。徐悲鸿面对挑衅,义正词严地给予了回击,用优异的好成绩以及绝伦的画作折服了对手。回国后的徐悲鸿不为高官厚禄所屈服,坚持自己的本色,走自己的路,用高超的技艺为祖国服务,为民族争光。

历史学家吴晗曾写过一篇《谈骨气》的文章,他提到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他说做人要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明道理、知荣辱,不拿原则做交易。

骨气作为完美人格的外在体现,不只是不堪忍受屈辱、不甘落于人后的傲气,更是一种宽宏和博大。庄子甘愿逍遥物外,不愿到楚王膝前为相;屈原不忍亡国之痛,毅然投汨罗江,以身殉国。不论是庄周,还是屈原,他们的人格和骨气值得称赞。

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和气概,才能具备立身处世的品格,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志士。这样的人才能迎战困难,接受挑战,纵使有千般阻挠也依然不屈不挠、英勇奋斗。

傲骨,是登高望远天宽地广的襟怀,是能雅俗共赏、不自清高的大家风范;傲气,是井底之蛙的仰望,在他的狭隘世界里,天就那么大,于是难容他人的宽厚、高深,难逃一个“小家子气”。

傲骨,不是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他尊人敬人,以自己的高风亮节来征服人,以自己的谨言慎行来“稳坐钓鱼台”;傲骨不是傲气,傲气者目空一切,对于一切品头论足、指手画脚,却难以鹤立鸡群,技压群芳。所以,让我们的心宽似海,做一个无傲气有傲骨、顶天立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