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上每天都在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在满大街的大学生,我们四年后会怎么样?”小董距离毕业还很远,但是已经对未来忧心忡忡。
初来乍到,个别新生中出现一些思想上的波动是很自然的事。不过,这些往年和今年在本校和其他学校新生中出现的问题,早已引起了浙大的高度重视。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和应对策略,处理不善,就有可能遭遇挫折、遭受创伤,逐渐形成心理困扰。为了让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尽快了解现代高等教育理念、适应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体验校园文化和精神,顺利完成进入大学后的生活、学习、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的适应,更好地促进校风、学风的建设,传承“求是”精神。
浙大“新生入学教育”围绕着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展开,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新生入学教育月”;二是调整原有的教育体制和工作方法,包括课程结构调整和教师力量配备;三是努力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体系。
“新生入学教育月”是一大亮点,包括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新生读书活动、新生入学团队辅导、学长组计划、家长报告会、“领航人生”名师系列和教育系列讲座、迎新晚会、校史教育、社团展示以及特别出版书刊等等,形成了各学院、各部门,教师和老生、管理人员,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的育人的大环境。在听了专场讲座后,一位来自北京的学生家长说,我的心踏实了,把孩子交给浙大,我放心!
课程结构调整和教师力量配备,也是今年浙大加强对一年级的学生引导的重头戏。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理念、方法、内容的转换。浙大组织一支能构建新型教学体系的队伍,由具有一流意识、教学、科研都非常出色的学术骨干组成各级教学管理与指导机构。同时,为一年级学生配置优秀的教师队伍,包括导师和班主任,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最优秀的教师,让优秀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为学生交叉学习、复合成长创造条件。学校还将开出新课与新聘教授挂钩,推动课程前沿化。按照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学校每年推出十几门乃至几十门的新课,学生面对大量的新课程,有广泛的选择余地。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绿茵茵的草坪中,矗立着老校长竺可桢的雕像,当年,竺可桢曾对新生说:“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曾给了新生很大的启迪,并使浙大英才辈出。如今,在老校长竺可桢“求是”精神的激励下,浙江大学的校领导和老师们责无旁贷担当重任,帮助每一个进入浙江大学的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个转变。
“我们计划在大一增加学科导论课和辅导讲座,帮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设新生讨论课和各类研究型课程,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思考能力。”倪明江教授表示,学校将承担起“弥补中学应试教育带来的缺失”的重任,用整整一年时间让新生真正理解大学,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学业基础和人生基础,让学生真正具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
2006年4月29日
浙大实验室实现肌腱体外培养再植
从病人身上取下一点细胞,在体外培养成肌腱,再植入体内——浙江大学医学院组织中心教授欧阳宏伟经过多年探索,研发了肌腱组织工程的系统关键技术,有望治疗肌腱、软骨等软组织损伤和中老年妇女尿失禁,目前已在兔子身上试验成功,目前他正在寻找企业合作伙伴:“我希望与有战略性的企业家共同完成造福浙江人民的大计。”
用患者自己的细胞再生治疗疾病,医学上叫自体细胞移植。欧阳教授从骨髓中分离出间质干细胞,在培养液中浸泡3到4个星期,繁殖成有几千万个细胞的肌腱组织片,攀上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做成的“架子”,卷成肌腱的形状,放入模拟人体内环境的反应器,经过一个月时间的牵拉、挤压的刺激,成型的肌腱就能植入人体。此项技术已经申请了美国国际专利全球保护,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实验结果已发表在《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生物医学材料研究》(JBiomed MatRe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
欧阳教授介绍,用细胞移植的再生组织器官技术,还可以运用到皮肤、心血管病、糖尿病的治疗。各种细胞治疗已成为临床医学中的一个新手段和必然趋势。国外顶尖大学医院竞相开展和发展各种细胞生物治疗以获得先机。美国国立卫生院把再生医学作为一个战略项目,加拿大建立了国家再生医学所。欧美已经有数十家关于软骨细胞、皮肤细胞、骨骼肌干细胞移植产品的商业化细胞公司,而国内尚未出现类似医用细胞产品公司。对此,欧阳教授踌躇满志地说出了他的想法:“利用浙江省的发达的四小时公路网,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医用细胞生产和传递网络。使浙江省的所有县市医院都能开展细胞移植,给所有浙江人带来一个可提高骨折不愈、骨关节炎、皮肤溃疡、心血管病、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先进医疗手段。这将全面推动生物外科学的发展,并将使浙江省成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细胞移植和再生医学中心网络之一。”
目前,欧阳教授已经成熟掌握的技术是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用于治疗骨关节病:从患者身上提取0.2克软骨细胞,放入特殊容器培养成千上万个组织性能和人自身的软骨细胞完全相同的细胞,放入软骨损伤的部位。经过一段时间,植入的细胞就能和周围的组织天衣无缝地生长在一起,宛如天然。在我国,骨性关节炎发病率为3%,按12亿人口估算,骨关节炎病人为3600万。
随着人的寿命的延长、社会的老龄化,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欧阳教授的技术将为这些人带来福音。以往的治疗,比如关节磨削成形术、钻孔、微骨折及关节镜灌洗术等,只能移除关节内的碎片,却不能把软骨及软骨下骨质修复成原来的正常结构。如果通过人工关节置换,“耐磨性”一般不会超过15年,对年轻病人不合适。欧阳教授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做临床科学家时完成了97例这样的手术,部分临床结果已发表在新加坡《医学科学院学报》(AnnSGAcadMed)上。这项技术估计今年下半年将在邵逸夫医院开展。
(周炜 应向伟)
2006年8月1日
浙江大学“工业过程的控制理论与总线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创新研究群体提升工业过程自动化水平
本报记者张 蕾
浙江大学“工业过程的控制理论与总线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创新研究群体在研究方向上的主要特色是:以国家需求为目标,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研究自动化理论与尖端技术,实现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并促进实现自动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该创新群体在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论文论着,并研究开发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群体主要成员有:褚健、苏宏业、曹一家、荣冈、金建祥、王树青、吴俊、毛维杰、冯冬芹、王宁。
创新群体的由来“水到渠成”
现代工业过程正向复杂化、高速化、大型化方向发展,节能、降耗、安全、环保是自动化的首要目标,而工业过程通常都有多种约束条件、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大时滞、不确定性、多控制目标、系统的网络分布性等问题,给先进自动化技术的实现带来很大困难。这些问题涉及过程控制理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的各个方面,是该创新群体长期致力研究的目标。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牵头设立了控制理论研究室,并于1999年建立了先进控制研究所,逐步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稳定的研究群体。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引进并吸收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给大家搭建平台,让有活力的年轻人充分展现才能,不让他们为经费和梯队操心,只为一心实现科研目标,这样一来就激活了群体的创新思想。”在介绍创新群体的由来时,学术带头人褚健用平实的语言描述着一个似乎“水到渠成”的经历。
很快,该创新群体就达成了共同的价值观,那就是:只有依靠合作与创新,才能形成面向国家目标、面向工业系统形成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的解决方案,才能解决过程工业中的控制与实现理论,由此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单项研究到系统研究、从方法创新到软硬件开发、从学术研究到促进成果转化的有机统一。
用“不可能”造就斐然成绩
“我们十几年团结协作在一起,树立统一的目标,确立明确的任务,采用一致的步调,所有经费都统一使用,目前,这在高校还是很难操作的。”褚健自豪地说。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褚健和同事们用事实证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创新群体近年来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同:
在工业过程控制理论研究方面,他们首次提出了一种多变量预测函数控制算法,对其闭环稳定性、跟踪特性、鲁棒性等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实现成功的工程应用验证;提出了一类双线形系统的预测函数控制方法,在存在外部干扰的情况下,能实现对输入信号的渐进跟踪,对跟踪高阶信号尤其具有明显的优势……以上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实际复杂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中,应用成果获得200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新的总线技术与标准方面,他们牵头成立我国工业以太网工作组,承担了国家标准化项目《用于工业测量与控制系统的EPA系统结构与通信标准》
的制订工作;参加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相关工作组,EPA被成功地接纳为实时以太网的一个国际标准;研制成功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解决了工业以太网实时通信、总线供电、网络安全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申报了8项发明专利。
结合流程工业生产过程的特点和企业的迫切需求,他们将大量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典型的工业生产过程,取得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基础关键技术通过转让,形成达5亿元人民币的高新技术产业,部分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技术成果也被成功地应用于流程工业生产过程,取得了上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
致力解决工控领域的实际问题
“我们研究的问题来自工业生产实践,有明确的应用基础,而不是‘空对空’。”作为创新群体的学术带头人,褚健一向重视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新路。“目前我们正与工业界和产业界合作,思考如何为产业界搭建更好的科研平台。”
对于创新群体今后的发展,褚健等人自然胸怀大志:致力于国际前沿学术研究,解决工业控制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问题,不以获奖和发文章为最终目的;培养一批科研态度严谨、创新思想丰富、合作精神强的科研领军人物;加强国际合作,创建自动化领域的国际一流研究基地。
在解释创新群体为何要参与国内外实时以太网标准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国际标准的制订时,褚健说:“中国在标准问题上吃亏太多,我们在尖端技术研究方面落后国外太多,在面向国家需求的高新技术研究及实现产业化方面滞后太多,因此我们研究并参与制订行业技术标准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研发实力,而是志在获得能够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则和话语权。”字里行间,我们体会到的是褚健等人“建成有学术特色的控制技术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促进整个工业过程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的决心和信心。
2006年9月26日
巨额捐赠引发的思考
段永平:我不懂我们的文化为什么理解为捐赠就是生意,投入要获得多少收益。捐赠没有民族、国界之分,钱的额度、捐往何处、如何使用,都是根据捐赠者个人情况而定。至于钱多钱少没有本质差别。
丁磊:对“捐大学为什么不捐希望小学?捐东部为什么不捐西部?”之类的问题,捐赠人难以作答。中国需要去面对捐赠这种行为。
目前,由民政部批准的高校基金会有清华、北大、北航、东北大学等高校。这些基金会担负三个职能:向社会劝募、资金保值增值、项目资助与管理。
巨额捐赠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税务。在我国,虽然2004年的政策规定,对文化交流捐赠可以免税,但至今没有具体执行方案,因而现在有些省可以免税,有些则不行。
9月21日,4000万美元的捐赠额度把浙江大学旅美校友段永平、网易CEO丁磊推到了前台,这是目前国内高校接到的最大一笔捐资,其新的捐赠理念对目前的捐赠大环境提出了挑战。
捐赠两大新看点
9月21日上午10点,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校长杨卫身着西装,在浙大学子和众多媒体的瞩目下接受了段永平捐赠的3000万美元与丁磊的1000万美元,两笔总额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
这笔钱将用于6个项目:1400万美元在浙大设立助学基金;2000万美元设立等额配比基金;450万美元认捐浙大紫金港校区图书馆大楼;80万美元设立“段永平奖学金”;50万美元资助“浙江大学贫困学生助学基金”;20万美元资助浙大信电系建设。其中,丁磊的1000万美元全部用于等额配比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