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代伪币研究
49289400000032

第32章 政府对货币作伪的惩处和防范(6)

政府禁止使用“锲薄”、“铿恶”之钱,并且对铜钱的合金比例有明确的规定,对铁钱的铸造,也有关于轻重和损耗等方面的约限。南宋理宗朝人洪咨夔所作《大冶赋》云:“於是铸钱使考其会,辨铜令第其品……”铸钱所用铜、铅、锡等金属材料,是要由专人鉴别、验收合格后,方得交付使用的。这对保证钱币成色、质量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据《宋会要辑稿》职官43之131至132载:

(政和)五年二月十八日,河东路提辖检踏措置坑冶钱监司奏:“承朝旨节文,铸到钱每季令提刑、提举司分诣再行看拣,别无粗恶不勘,方许行用。契堪本路诸监院每月铸到钱于次月内令提刑、提举司再行看拣。如逐司官巡历未到,不能亲诣,即乞令逐司于上旬内就钱监院邻近州县差官看拣,如被差官先承他司差务,除军期急速外,并乞限三日先次起发,于当月内看拣了当,方许承当别司所委事。”

朝旨规定各路提刑、提举司检查铸钱的质量,如本人无法亲临,可差遣临近州县官吏代表,被差遣的官吏必须首先完成看拣铸钱的差事,然后才能去进行别的事务,可见朝廷对铸钱事宜的关注。

仁宗至和元年(1054),田京任陕西都转运使,由于“关右盗铸铁钱者甚恶,法不能胜”,特铸大钱,“肉好精致,伪者莫能杂,以一当三,尽收其恶钱付官炉”。神宗年间,鉴于钱币式样日趋多杂不一及私铸问题严重,铸钱以样的要求和规定随之产生。熙宁八年(1075)下诏令河东除铸钱七十万贯外,再增铸小钱三十万贯,时知太原韩绛“请仿陕西令本重模精,以息私铸之弊”。由此看来,官府在铸钱时已将防伪的因素考虑进去,“本重”,即缩小铜钱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差距,“模精”,则使盗铸的成本增加,这两点都能有效地防止盗铸。

当时政府因钱法败坏,还一面“诏禁私铸”,一面销毁“在官恶钱不堪用者,别为模以铸”。熙宁十年七月,令“三司自今诸路铸钱并依省样,毋辄改规模多求增数,委提举司点检”,以省样钱作为钱监铸钱的标准式样,目的是使官铸钱趋于规范化,杜绝恶钱及民间铸钱。

徽宗崇宁二年(1103),陕西转运副使许天启迎合蔡京之意,送上了其主持铸造的当十大钱,于是朝廷命“舒、睦、衡、鄂钱监,用陕西式铸折十钱”,让各钱监仿照陕西所铸钱样铸造。崇宁四年,在诸路钱监纷纷奉旨以钱样铸钱的基础上,宋廷制订并颁布了“钱纲验样法”,并将崇宁监铸造的御书当十钱式颁给诸路,令诸路依式铸造“赤仄乌背,书画分明”的铜钱。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首铸御书当十钱,“寻兴复京畿两监,以转运使宋乔年领之,用提举京畿铸钱司为名。乔年铸乌背漉铜钱来上,诏以漉铜式颁行诸路。”同时,蔡京还把夹锡钱式及锡母颁发给铸钱之路,令钱监、铸钱院专用鼓铸。

铸钱工艺中实行样钱制,是铸钱翻砂技术出现后,为划一铸币形式所采取的铸币规范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不仅对提高铸币质量,禁止私铸钱等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宋以后钱币铸造中行使的样钱制和母钱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绍兴初,由于韶州铜钱铸造不精,民间多仿制私铸,“并夹以沙土,谓之沙钱,每千才值二三百”,因此于绍兴二年(1132)三月下诏,令韶州铸钱“毋得灭裂,务令民间不能仿效”。在《庆元条法事类》中,对新铸铜钱的检验有严格的规定:

诸受纳新铸钱而粗怯不如样者退换,若数多即申所属。

诸钱监铸上供钱并依元样州差官看拣讫,方得起发,内抽取一贯申纳尚书省。诸装发钱监上供钱,每纲于所装钱内取样,不得拣选,监专与纲梢管押人同封书印,以样比验交纳。

如不如样者申所属验实,据数发回元铸钱监验认,送所属究治。

淳熙末至绍熙初,负责铸造铁钱事的铁冶司为禁绝盗铸,在增加币重,加大币形的同时,还“遂翻新样,四季别为字文”,增加了钱文书种。今见淳熙铁钱有真、篆、隶三种书体,绍熙铁钱有真、篆两种书体,或许即钱监为杜绝民间盗铸铁钱所致。但这种增加钱重、增大钱径、使用多种钱文书体的方法,也有副作用,它给铁钱的流通带来了诸多不便。时在淮西任职的叶适即指出其不足之处:“钱文宜一,轻重大小宜均,则民听不疑,行用不惑。季别一样,自铸工不能记忆,民间何由辨认。而又新钱特大,行迹旧钱。常人之情,喜新厌旧,所以有只要新钱之说,岂可旧钱遂成无用!”为使民间能辨认官私钱之别而利官钱通行,叶适还奏请恢复了蕲春监铸钱料例,令淮西诸监依淳熙七、八、九年间所铸字画精细,轮廓坚明的钱为样鼓铸新钱,并把乾道以来同安、蕲春、大冶、宿松、汉阳、定城诸监铸造的新旧诸样官钱,“钉板印榜,晓谕民间,令其从便行使。亦立私样钱,亦拣选不用。令各州签厅官委诸县钉样于都保,又别差官亲至村落委曲劝喻”,使百姓熟知官钱和私钱之别,以使民间用钱不疑。而各州签厅官受命后,又纷纷令属下的厢巡地分都保等处,“专一禁止行使私钱之家,旬具委无行使私钱结罪,类申本司”。

清代在官局铸钱中也施行样钱制。关于清代的样钱制,在《清朝文献通考·钱币考》中有大略的记载:

凡铸钱之法,先将净铜錾凿成二钱三分者,曰祖钱,随铸造重一钱六七分不等者曰母钱,然后印铸制钱。每过更定制钱,例先将钱式进呈,其直省开局之始,亦例由户局先铸祖钱、母钱及制钱各一文,颁发各省,令照式鼓铸云。

晚清时期,针对官府铸钱中的“局私”,政府也决定“实力整顿,悉遵定制,毋任草率偷减,如有厚薄大小轻重不符,及文字模糊磨不精等弊,随时查验,将炉头人等严行惩办,并将监督等官参处”。针对官局制钱名重不符的情况,也有部分官员提出了铸造足值官钱的议案。光绪朝给事中周鹤就曾提出“改复制钱……免私铸之繁兴也”,他分析说:“大钱以一当十,私铸者毁官板一文,加以铅锡,可以铸三四文不等。奸人见利忘义……今若改铸制钱,轮廓完好,以一当一,虽有私铸,为利甚微,或不至作伪日增。”建议铸造轮廓完好、轻重适度的小平钱,既可得到民间的倚重,又让私铸者无利可图,自然会逐渐杜绝私铸现象。

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带来了西方的铸币技术,使清人见识到机器制钱的快捷方便。机制铜钱质量远高于传统范铸、翻砂法的铜钱,所铸钱花纹精致复杂,不易仿照,因此光绪朝顺天府尹胡棻就建议铸机制制钱,“应用机器压模,钱样始能精治……精则私铸者未能如式,其弊不禁而自绝”。光绪十三年(1887),浙江巡抚卫荣光又奏请用机制制钱,并送上了两匣钱样,光绪皇帝遂下令照样鼓铸。但机器铸钱,机器常常损坏,且每造钱一千文,约需成本两千两百多文,因此各地推诿不铸,福建甚至称“赶铸不及”而购买旧钱凑数。因此不久就结束了机制铜钱的措施。

机铸制钱的尝试虽不久就停止了,但政府又开始铸造铜元和银元,认为铜元和银元“用机器制造,则字画显明,花纹精致,轮廓亦极完好。且制造必须大号机器,购置一副动须成本数十万两,在奸民岂易醵此巨资,干犯私铸重典。即或有用小机器及手摇机器,冒险私铸,亦决不如大机器所造之精美,可以一望而知。伪者不能乱真,则私铸之弊固无足虑也”。但这只是政府的一厢情愿,制钱的私铸尚未解决,又新增了铜元和银元的私铸,使铸币作伪问题更错综复杂了。

提高法钱质量固然对消弭私钱有一定的效果,但铸造大批质量精整的法钱需要大量的铜,而历代政府在大多数时候铜的储量都是不足的,再加上制造足额铜钱势必会造成铸钱负利的情况,这就使政府虽有良好的意图,却缺乏足够的财力发行大量的足值法钱。如明万历初年,政府也曾下令铸钱,要求每百文重十三两,每钱重一钱三分,必“轮郭周正,字文明洁,以铜质厚即易为全美也”,即仿造古人不爱铜惜工之意,使私铸无利,意图使之不禁而自止。可是由于铜料不足,而官吏又对百姓督责甚急,使民间“未得钱之利,而已被铜之害”;加上开局铸钱以后,“工作之费,物料之需,诸翻砂、看火、提罐之人,锉眼、穿条、熏色之匠,与焺铜质、雕钱模之工,又多费不赀”,最后所谓的精工细作也只得不了了之。事实上,即使政府铸造了足值的法钱,也很快会被不足值的私钱所取代。

2.提高工艺水平,加强纸币自身的防伪功能

政府在纸币防伪上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针对以前纸钞图案雷同、制作粗糙等弊端,竭力提高钞纸的质量,改善其制作工艺,增强纸币自身的防伪性。

首先是钞纸的选用。印钞用纸如果使用劣质纸张,可以降低成本,而若使用高质量的纸张,再加上提高制作水准,造价也会跟着上涨。民间伪造若造价太高,利润势必跟着降低,同时又要考虑伪造风险,因此,提高币纸质量及工艺也是杜绝伪造的可行办法。

中国古代的纸以原料分,大致可分为麻纸、竹纸和皮纸几大类。

麻纸以草本植物韧皮纤维作为原料,制造技术比较简单,但纸纤维较粗,纤维间的孔隙度较大,印刷时易产生墨色浸染现象,使字迹图案模糊,印刷质量下降。竹纸质脆,“随手便裂”,也不适宜于印制纸币。

皮纸是以木本植物韧皮为原料,柔软而光洁坚韧,品质优良,是印制纸币的极佳纸张。

注意纸币的用纸,是防止伪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北宋初,四川富商合办交子时,已要求交子使用一律的纸张印造。后来政府设立交子务,将交子发行权上收,改为官办交子,但对使用何种纸质,并未作出规定。随着纸币作伪问题的日趋严重,政府对币纸就有了要求,用纸要精而统一,避免用劣纸和多种规格不一的纸。北宋交子多用四川蜀纸印造,为了防止伪造印制交子的纸张,并且大量供应优质的纸币用纸,熙宁五年(1072)在成都南郊创设由官府直接管理的抄纸院,专门制造印刷交子的楮皮纸。抄纸院起初由交子务官员兼领,后来担虑交子务官乘机舞弊,乃“以他官董其事”。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造纸工场又移到成都西郊的净众寺附近,“遣官治其中,抄匠六十一人,杂役三十人”,成为一个大型的制造纸币专用纸的工场。

由于四川地区的皮纸质量最好,“物料既精、工制不苟,民欲为伪,尚或难之”,最不容易伪造,所以南宋在东南地区发行会子时,规定尽量使用四川楮纸作为印币用纸,遂使会子有“楮币”之称。绍兴年间,“当时(东南)会纸取于徽、池、续造于成都,又造于临安”,这些都是造纸质量较为上乘的产地。绍兴九年(1139),“以移屯陕西合给籴本,及陕西六路新复州军衣,赐增二百万(钱引)。增数既多,佥书枢密院事楼照奉使陕西,奏禁泛料,始著定刑章”,对纸张规格也有统一的要求。

对于币纸质量高低、工艺优劣与伪造兴衰之间的关系,当时的官员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理宗淳祐三年(1243),以第十七界新会换易第十五、十六界旧会,结果兑换到的旧会大大超过了原发行量,显然其中掺杂了大量的伪会。当时就有臣僚分析是钞纸和印制质量问题,提出了“增添纸料,宽假工程,务极精致”的办法,用以防范作伪。度宗咸淳七年(1271),由于行在杭州的纸局所造关子纸不够精致,特意“命四川制司抄造输送,每岁以二千万作四纲”,直接将蜀纸运至杭州用来印造关子。

金朝纸币用桑皮纸,桑皮纸纤维较细,纸质的韧性相对比较好,质地也较厚重,也是一种较适宜的币纸材料。在钞纸的抄造上,也设立了专门的抄纸坊以抄造纸币用纸。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以后,地方纷纷印造纸币,设置抄纸坊的地方也增至二十多处。元光二年(1223)五月,还用绫印制过元光珍宝钞,用料非常讲究。

元代最初发行的中统钞用纸不讲究,质地为绵纸,非常容易损坏,也不易在其上印制精细的图案。但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以后就改用桑皮纸。不过到元朝后期纸币发行量大增,桑皮纸也不能满足印钞的需要,便又大量地采用质量较差的榆皮纸了。

其次是在纸币的印刷上,也采取了一些防伪措施。宋真宗时成都富商发行的私交子,印刷已十分精良,采用铜版印刷,“用同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外圈做花纹边框,图形复杂。在质剂时,要将收到的钱数记在交子上,经签押后,方可作现钱使用。交子官营以后,印制更加精致,图案精美,还用红、青(蓝)、黑三色套印。崇宁大观间交子改为钱引后,对于发行和印制的管理更加严格,使用多块铜版套色印制,“所铸之印凡六:曰数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蓝;曰红团,以朱。六印皆饰以花纹,红团、背印则以故事”。多色套印的纸币,不仅增加了美感,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