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课堂上学生表现的差异性很大,两极分化大,如何使优等生学得广阔,后进生跟得上,也即强者更强,弱者增强,而且能极大地点燃后进生学习的兴趣火苗?
低段大量的识字教学是为阅读准备,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两极分化太严重,在阅读能力上也造成了一定的差异,如何提高后进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探究、体验,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探究深度、落实双基的双重目标,组织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学习,并达到各自有所收获是困难之一,新课程部分内容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离他们的实际接受能力较远,十分生疏,难以入到探索拓展部分的学习,学习有越学越累之感。
新课程教学知识点,涉及面较宽,各部分知识点的教学时间安排上较紧张,对于部分知识只能学过即止,没有充足的巩固时间,相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不太跟得上,越往下学习优劣的差异就越明显。
四年级新课程教材中很多内容与旧教材比都进行了知识整合,比如像“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旧教材是分多个课时分散教学的,便于分散难点,但新教材却只有一节新课,如何在这短短的一节课中,将乘法分配律的各种综合应用的知识,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甚感困惑?
四年级实践运用(应用题)分散教学,没有较系统的规律,有些解一题分步列式需六七步,对于后进生该如何指导?
……
在上述部分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的调研结果中,我们都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教材编排的原因,有教师教学的原因。我们无力改变教材,唯有的是我们可以处理教材,可以改进教学。因此,我们根据调研的结果确定教研主题“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异步发展”,开展联动式教研活动,试图从改善课堂教学行为这一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
2.以校本教研的方式寻求策略
正因为我们发现的问题是广大学校中的共性问题,所以我们提请各校先以“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异步发展”为主题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同时收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理论文献材料,汇编成《教育通讯》供各校用作理论学习材料,以让大家对本主题有充分的认识,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
随后进行任务分工:东塘小学、超山小学承担语文学科的探究任务;丁河小学、宏畔小学承担数学学科的探究任务。各自在本校内开设实践研讨课,通过校内教师的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初步策略。
3.以联动开课的方式实现智慧碰撞
此后,各校组织教师们围绕主题进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于是,我们以联动开课的方式将多种研究成果集中一起来呈现,以促使人们产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联动开课活动中,我们感觉这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最好培训机会。所以,将推广我们设计的课堂教学观察指标来促进听课教师改变课堂分析的习惯与视角。
(二)循环跟进磨课
所谓“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类似于同课异构的做法,在确定执教年级、执教科目、执教内容之后,发动数校相关教师采用设计、授课、研讨、再设计、再授课、再研讨的循环实践,促进反思与行为跟进。这种教研方式强调的是联动教研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进步,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利于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1.以邮件交流的方式实现联合设计
“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耗时较长,一个循环持续一周时间,三个循环就要持续三周时间。联动的五所学校教师由于课务等因素不可能经常聚集,为了让大家能从教学预案的设计起就联动起来,我们采用了邮件交流的方式。即使二稿教学设计、三稿教学设计的意见征求也采用这一经济实惠的办法。避免了联动教研与教师工作之间的时间上的冲突。
2.以循环开课的方式实现行动跟进
循环开课是让不同学校的教师分别执教一稿、二稿、三稿……在这样的一种联动教研状态下,教学设计不断地得到优化,教学行为不断地得到跟进。
3.以 集中研讨的方式实现深度反思
通过持续的近一个月的联动教研,参与全过程的教师们再回过头去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时,都有了很深刻的体验。
(三)精品研磨与展示
所谓“精品展示式”联动教研,是指在确定执教年级、执教学科、执教内容的基础上,发动数校教师的力量从设计、磨课、展示三个阶段全程参与的一种联动教研方式。我们认为这样的一种教研方式有利于优质资源的互补。其基本流程是:集体备课-异地磨课-公开展示。
1.以联动备课的方式整合设计方案
在我们联动式教研活动中,为了让更多的教师来献计献策,主要采用“校内备课-联动备课”两个步骤。如:我们确定了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条形统计图》、五下数学《包装的学问》为教研内容进行联动备课活动,并预先确定由宏畔小学赵婷教师、丁河小学周青灵教师作为开课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先由塘栖三小、丁河小学、东塘小学、超山小学、宏畔小学五所学校的教研组长在各自的学校内组织相关的任课教师进行本校集体备课,并拿出代表学校集体成果的教学预案(附设计意图)。再确定一个具体的时间、一个具体的地点,五所学校相关年级教师由教研组长带领进行联动备课,要求每所学校各派出一位教师向与会人员阐述本校教师对该教学内容的认识、教学预案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意图。
接着大家一起讨论各校在教学预案中为达到目标而预设的出色之处。
最后,由开课教师宏畔小学赵婷、丁河小学的周青灵综合大家的建议,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综合。
2.以异地磨课的方式借助人力资源
“请进来指导”和“走出去请教”是教研活动的两种重要形式,但“请进来指导”往往局限于请进来一二名教师,而“走出去请教”往往能获得一大批教师的支持。
我们联动教研的五所学校各有特色,但从教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塘栖三小是最出色的。他们学校的教师有一大批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他们的校本教研活动始终处于一种高位的运行状态。我们把磨课活动放在了塘栖三小,由赵婷教师、周青灵教师进行异地磨课活动。所有参与联动备课的教研组长和教师一起到塘栖三小参加活动,同时邀请塘栖三小更多的数学教师参与听课研讨活动,还特别邀请了宏畔小学校长、余杭区数学学科带头人一起来参与磨课活动。
3.以公开展示的方式实现成效检验
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吸取了联动学校教师的优秀设计;通过异地磨课,接受了众多优秀教师的实践智慧。无论是开课教师还是参与全过程的教师在不断地修正教案与改变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公开展示的方式,邀请本区域内更多的教师来参与活动,既是对前期成果的呈现,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教学建议。
(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学区教育辅导站 金国昌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丁河中心小学 顾兴明)
三、体现学科特点的联片教研
很多地区重视联片教研,但工作重点放在语文、数学等传统的强势学科。其实,最需要关注与扶持的还有一些非考试科目的教研指导。
这些学科课时少,一个学校该学科的教师寥寥无几,学校还不一定专门设立教研组(信息技术、体艺学科等)。教师以兼任为主,大家视其为副科,课时常被挪用,教研“可有可无”(小学品德、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如果这些学科的教研活动不能得到有效支持,那么这些课程的实施就更为困难。所以,弱势学科的教研指导显得格外重要。构建适合这些弱势学科的联片教研模式也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重要环节。
案例6.15“教师走班”的教研模式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两门新的德育课程。与旧的思想品德学科相比,从一门纯思想性的学科转变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重要挑战。而要促进教师适应这一挑战,体现学科特点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研模式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以“教师走班”为特点的小学品德教研模式。
“教师走班”是指在主题驱动下,以一位执教教师为主体,把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校区的同一年级中进行循环教学,在同学科教师的同伴互助下,提高执教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校区教师的一种教研模式。
(一)产生背景
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刚走来的时候,大家都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如:课程性质的变化对教师要求的大大提高;都是兼职教师,很难投入主要精力来研究课程;教师量大,全面培训有一定的困难等。然而我们学校还面临有一些特殊的问题:
作为典型的农村小学,一个中心,三个校区。地域广,校区多,人员分散,教师课时量大。塘北校区9个班只有14位教师,平均周课时量19节,有的还高达23节。他们不仅都承担着语数大学科的教学,还有大量的批改、辅导、班主任及校务工作,时间精力不济。农村学校平行班较少。一个校区中最多的一个年级只有两个班,很多年级都只有一个班级。像“同课异构”等教研模式难以开展。
再者,由于人员紧张,又地处农村,外出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承办活动的机会更是难得。教师信息相对封闭,教研能力比较弱。即使教师参与校本教研,也往往宁可上一堂语文课或数学课,很少有人选择上品德课的,品德学科教研队伍难以组织起来。
不过,在我们中心校,还是有几位热衷于品德教学的教师。但一次活动下来,精心设计的教案,配上精美的课件,准备多日的教具学具,却利用率不高,常常是“一次性消费” !
(二)我们的实践
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在一次偶然交谈中产生了灵感。塘北校区的沈峰华教师说:“三年级的品德真难上,后面的行政区这么枯燥,没有课件什么的,还不知道怎么让学生感兴趣。”我想到前些天刚上过公开课的吴教师曾感叹自己的课件学具的“一次性浪费”,便建议沈教师去向吴教师借。可沈教师说课件最好配教案。我嘲笑她:“索性叫她去帮你上好了!”突然,我们的灵感来了:就让吴教师到塘北校区去上一上,还可以让他们校区的教师听一听,学一学!就这样,我们的走班教学开始有了雏形。经过这两年的反复实践,反思,改进,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教师走班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我们先请担任品德学科教学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提出困惑。再对此进行整理归类,提炼出主要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例如2005学年,我们的教师普遍反应:教材中只是板块式的图片,有的和农村学生距离比较远,上课很难操作,很多教师都上成了看图说话课。所以我们就定了一个“关注学生生活,重构品德教材”的研究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开展活动。今年的主题是:把准课时目标,构建有效课堂。
选择主题后,我们商定一位执教教师,由他担任公开教学。
执教教师和教研组核心成员根据研究主题一起设计这堂课,然后由这位教师到第一个校区的相应班级进行教学。教研组核心成员全程跟踪。在开课校区的教研活动中,要求执教教师与全体参与教师都要认真写出反思,并要求开课校区中的品德教师尽量全员参与。
第一个校区教研结束后,执教教师根据听课教师的意见和自己的感悟,修改教案,再到第二个学校上同一内容。然后反复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