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一共有四个校区,执教教师就这样一轮上完四个学校。
不过,在每一次操作时,四个学校的轮流次序要换一换,不能固定。因为后面的课总比前一次完善,让每一个校区的教师都听听相对精致一点的课,有利于整体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均衡。
(三)我们的收获
教师走班教研继承了一般校本教研的优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这一模式既有利于重点教师的培养,又有利于全体教师的提高,做到“点面兼顾”。从点上看,它有效而快速地培养了教师,特别是几位上课的教师在走班教学的过程中,经过数十位教师的研磨,四次的反复教学,提升改进迅速。从面上看,品德教师多为兼任教师,学科培训只能送培到校,借“教师走班”之机,传递信息材料,进行全员学科培训显得特别重要。
另一方面,教师走班教研更好地达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目的。上课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一般要比兼课教师普普通通的课好得多。
这样的一堂课只上一个班就搁置了也可惜。通过走班,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享受到了一堂好课,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
(四)我们的思考
在实践中,我们同样也碰到一些问题:
1.实施教师走班教研活动,教师所教的是不同校区、不同班级的学生,学生的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教师花时间去了解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较繁杂,这在一定方面增加了上课教师的负担,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顾此失彼,对本班教学产生影响。所以起初我们计划六周搞一次的,后来在实际操作中就改为了一学期搞二次。
2.我们的教师走班教学模式,对于那些知识性的内容教学,操作比较方便,对于那些紧密联系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在课前了解方面就有一些困难。
3.对于上课教师来说,走班的过程是一个跟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对于校区的教师来说,他只是听到了一堂课,参与了其中的一个环节,他们缺少跟进、反思与再实践。所以,这种模式只能是一种通识培训,对于整体的进一步提高还有待于研究。不过,我们在设想:因为品德教学几个单元的组合相对比较独立,是否可以划单元教学,即同一年级的每个教师承担一部分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走班教学。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量,从而省出时间来钻研教材,同时在走班的过程中给教师一个反思、修正、再实践的过程。
(杭州市余杭塘栖镇塘南中心小学 贾建花)
案例6.16校际联动的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模式
教研组是学校进行教学研究的常规机构和基层组织,担负着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改实验,提高教师素质,为教育转轨引路“导航”的职能。然而,现在各校的音乐、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普遍存在着专职教师相对较少的现象。这些“小学科”教研组常常因为人数少、缺少骨干教师的引领等原因而不能正常开展活动或活动质量不高,不少教研组处于闭门造车、孤军奋战的状态。如何使这些学科的教研组建设也能纳入正常轨道,成为不少学校关注的话题。
我校的信息技术组虽然只有三位教师,但这几年来,我们通过“校际联动,校本培养”的教研模式,却使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的品牌得到显着提升。所谓“校际联动,校本培养”,就是以校内的教研力量为主,通过联合其他学校共同参与,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从而解决信息技术这一“小学科”教研组活动难以开展的现状。具体做法有:
(一)开发区域资源,构建学习团队
1.成立中心学习组
拥有一支敬业进取的教师队伍是扎实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保障,只有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其中,才能充分保证团队功能的发挥,实现其相互学习和提高的职能。“小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最大困难就在于本校内的组员人数少,只有充分吸纳外校的教师共同参与,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状况。我校的信息技术组起步早,师资强,在市内有较高声誉,不少学校的同行常常慕名来我校取经或参加研讨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成立一个稳定的活动组织是开展校际联动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提出建立学科中心学习组的构想,受到市教研室和全市其他学校的欢迎,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纷纷要求加入。为保证中心组的学习和指导作用,在人员组建的时候,我们最大可能地考虑合理配置的原则,即不仅要有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有中学的、职高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技术突出的青年教师。这样的团体,不仅能实现各种资源的互补,充分发挥其学习团队的学习功能,同时也可改变过去各校单兵作战的现状,提高各校信息技术教研组活动的规模和质量。
2.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目标是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只有树立正确的、切实可行的目标才能保障每一位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信息技术教研组只有三位教师,但他们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其中不仅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初出茅庐的小青年,还有锐意进取的中青年教师。因此,他们的发展也是不同层次的。因此,我们要求教研组的三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分别在学历进修、终身学习、教育科研、技术荣誉、政治追求、业务追求等方面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来引导他们不断自我加压、超越自我,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提升。同时,对于中心组内其他学校的教师,我们也同样建议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来促进整个学习团队的共同提高。
(二)建立活动制度,增强校际联动
规范的制度是各项活动的保障,中心组团队精神的形成、教研任务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中心组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实行学习制度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学习的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加强针对性,并形成制度加以实施。
1.各校轮换制
为保障活动的正常化和经常化,我们每隔两个月召集中心组成员开展一次集中学习。每次学习地点的安排采用各校轮换制,即每次活动在各个中心组成员所在学校里轮流举行。轮到学校的中心组成员全权负责这次活动的组织工作,主要包括:确定活动主题、落实准备任务、安排活动会场、召集活动人员、主持活动议程、进行会后总结等。这样的制度,有利于锻炼中心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利于各校教研组活动的规范化,受到中心组成员的欢迎。
2.主题研讨制
为增强教研活动的计划性和整体性,我们要求中心组的成员能围绕着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生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分别承担一个子课题。各校平时的教研活动能紧密结合这一研究内容开展。子课题的形式,不仅突出了各校研究的目的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而且也为我校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依据。
每次活动时,采用汇报制的方法,要求每位中心组成员根据自己承担的子课题来通报自己两月来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研究效果与困惑,然后,展开讨论。最后确定下两个月的研究方向。这样的制度,能起到横向交流、相互监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作用。
3.教学观摩制
课堂,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根据地,也是课题研究素材的根本来源。因此,我们要求每个中心组成员人人上观摩研讨课,保证每次集中学习时都能开出1~2节能体现研究主题的观摩课。为保证观摩的研讨价值,对于上课的教师我们采用校内教研与区域教研相结合的办法,即上课的教师首先必须在前一次中心组集体活动时提出备课方案,发挥中心组集体的力量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由上课者回自己本校教研组进行试教和修改。在观摩当天,组织者负责对课堂教学进行DV 录像,然后再由中心组对课进行集体微格分析,寻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由执教者在自己本校内进行二度试教,并撰写教学反思,力求使研讨深邃有效。
(三)构建互动平台,共享校际资源
1.搭建网络对话平台
由于大家分散在各乡镇、各校,要经常的统一集中研讨有一定的不便。所以,在平时,中心组的成员主要是积极发挥自己在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博客、QQ群等方式来进行交流。为了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其中,同时获得更多直观又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资源帮助,我们搭建了余姚市信息技术教学网(www.yysyxx.com/yyit),及时地将学科最前沿的教改信息、教育技术,最新的教育思想、典型课例挂于这个教研网上,供广大教师学习。同时,我们还开辟了交流论坛区,如果有什么经验和困惑想与他人分享,可在论坛区进行交流或留言。对于学生,我们开设了竞赛辅导的专栏,为参加信息学竞赛的学生进行网上教学和辅导。信息技术教研网的建立,已日渐成为我市信息技术教师和电脑爱好者一个重要的交流与学习的场所,自从2004年12月份开通以来,访问量累计已超过12000人次,吸收会员190人,真正突破了区域的限制,实现校际之间的联动。
2.共享专家资源
推进新课程,实施新改革,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不少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的时候都会邀请一些专家来学校讲座或指导,但往往只局限于本校教师的参加,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专家资源的浪费。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实现相互间的共享,我们要求中心组成员之间要互通信息,共同参与。一方面邀请学科专家来余姚,指点我们的中心组研讨活动;另一方面,在其他学校有专家来时,积极前往参加。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中心组成员有了更多与专家亲近的机会,加速了他们的成长。
3.“双师徒结队”
要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仅靠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专家引领是不够的,更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发挥中心组的内部力量。作为一个组成结构优化的学习型组织,我们采用了“双师徒结队”的形式来充分发挥每一个中心组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互相学习、互相协助。所谓的“双师徒结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与有较高专业技术的年青教师结对,大家互为师徒,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另一种结队形式为“一师带多徒、徒弟再带徒”。作为宁波市的名师,我校的许憬教师更是积极地发挥他的示范指导作用,带几位已有一定基础(已是地区级教坛新秀)的教师为徒,帮助他们在业务上进一步提高,而这些徒弟还具备师傅的双重身份,同时担任着自己本乡镇或本校一些年青教师的指导职责。像我校的许文军教师,他不仅是许憬的徒弟,同时他还是我们学校另外一位刚入门的计算机教师的师傅,担负着帮助他尽快熟悉计算机教学的职责。对于成为师徒的教师,我们提出“七个一”的要求:徒弟每月上一节研究课,每学期承担一节校级教研课,每学期撰写一篇论文和教学案例,每学年撰写拜师学艺体会文章一篇;师傅每学期上一节观摩课,每个月指导一篇教案,每学期指导一篇论文。通过这样的形式,让他们互相交流,在不断的反思和实践中,双方都得到发展,同时推动整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从几年来的教研组建设看,小学科的校际联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实际生活中,教师之间、学校之间更多呈现的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各种激励机制意在拉大教师之间的差距,这对同伴互助来说是不利的。激烈的竞争对学校间、教师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也是一种伤害。
因此,运用好恰当的激励机制显得十分重要。
(余姚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