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
49299000000005

第5章 校本教研模式概述(4)

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将反思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的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还有教学后的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能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我们要求教师经常编写教学反思案例,把教学过程中的喜悦、困惑、问题记录下来,同时要求做到真实、生动、具有典型性,既要有清晰明了的过程叙述、现象阐释,又要能运用相应的理论作出合乎实际的理性分析,同时还要提供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策略。这样做促使教师对教学行为作系统的反思,从得失利弊中逐渐醒悟,从而萌生改革的欲望,进而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自己的头脑中重建新的教育价值观,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持久地贯彻。

当这种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自我意识时,便会促使教师在专业上日益走向成熟。

2.构建以校为本的反思性教学研究机制。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升反思力,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所以反思性教学研究模式的构建始终坚持以校为本、反思为本、行动为本,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的第一阶段;关注新理念之下课例新设计的第二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调整的第三阶段。其中阶段间是两次有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理想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

此外,学校还构建和完善了教师的“教历研究”、“微型研究”、“合作备课”、“教学研讨”制度以及每学期向全体教师征集教学反思案例并进行评选的制度等。在促使教师个体反思的同时,创设年级学科组、学科教研大组为单位的集体反思研讨机制,以促进教师逐步养成日常教学反思的专业习惯。

(三)构建合作探究的校本教研操作制度

校本教研活动需要具体的、可操作的环境系统(即研究平台)提供支持,教师才能熟习它,并内化为日常教育教学的自觉行为,在主动的研究行动中提升专业水平。

1.让教研与科研成为一体。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因为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教法的完善、理论的应用,比较微观、具体,具有时效性、便利性,但局限性大,经验成分多,理性反思少。我们将教研与科研融为一体,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研究内容;以科研的理论、思想、方法指导教研活动,使研究思想内化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研层次。

我们利用行动研究将教研与科研融为一体,基于行动研究开展教研,要求教师针对自己在学科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并展开行动,然后再对结果进行评估。

2.让教师和专家成为亲密伙伴。教师的优势在于具有较为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但这容易局限于自身已有的经验。再加上当前我们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以及运用理论语言方面的欠缺,教师独立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改革的能力还不强,教研时需要得到专家这些“局外人”的指导。为了更深入、更有实效地接受指导,我们努力营建轻松、亲密的指导氛围,让专家经常性地走进校园,与教师近距离接触,共同探究。

我们根据本校实际充分发掘和利用专家指导资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锻炼、交流、展示的平台。专家们经常性地指导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同时我们也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作用,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全校教师人人参与,个个受益。

3.让教师同教师成为研究共同体。教学研究需要教师彼此信任,互相视为伙伴,无拘无束发表意见,把深藏于心的看法自由表达出来,这样的研究才有可能做得真实、翔实、扎实。因此我们想方设法促使教师视同事为合作共同体,共享信息,促进沟通,将这种需要彼此信任的团队合作行为方式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研究中。如构建并实施多种样式的以年级学科组、学科教研大组为单位的集体反思研讨模式,如主题式沙龙研讨、“反思性合作型研究”(个人典型案例反思+其他成员参与式评点)等,发挥团队的力量对研究难题进行集体会诊,加速问题的解决过程,将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的成果在最大范围内推广,成果共享,以达到整体提高的效应。同时,我们以“组长示范、组内合作、制度健全、成效显着”为主要指标,每学期考评教研组、年级组,以促成教师与教师更好的成为研究的共同体。

4.让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赋予教师教授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引导教师把课堂作为研究基地,使教学过程成为研究过程。

学校一线教师的教科研主要为改进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从研究专题的选择,研究的展开以及到成果的推广应用,都应立足于课堂教学。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和教研组(含年级学科组)教研的选题坚持从课堂教学着眼,教研的活动坚持从课堂教学着手。教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坚持从课堂教学着力。

(四)构建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保障制度

1.健全教研管理措施和制度。制订一整套教研制度和管理措施,如“单双周定期研讨制度”、“电子化合作备课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交流制度”等。校教研管理(研发中心)成员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形式经常到全校各教研组、年级组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经验。

2.营造学习氛围。我们积极引入和改进教育行动研究机制,努力集教学、科研、师训为一体,逐步让“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以及“教师就是研究者”、“研究的起点来自于教师自身工作中的问题”等行动研究的理念,深入广大教师的心灵,真正使教师的日常教学成为研究的过程和师训的平台,让全体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自觉切磋教学技艺,从而有效促进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时,学校倡导教研组电子化合作备课,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和研究。我们以制度的形式规定:每周的周务会议前,以抽签的形式确定两位教师用演示文稿展示自己最近摘录的教育教学文摘;每一学期,每位教师均要上传“六个一”的电子文稿(如一篇较好的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篇教学论文、一份期中或期末质量测评卷等)到学校网站的FTP,构建并不断丰实了学校的网上教学资源库。

3.建立多层面的激励机制。第一层面的激励是将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及取得的绩效,与学校对教研组、年级组考核和教师个人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推评先进和职务聘任等直接挂钩。第二层面的激励是促成建立校内外相连通的奖励机制。如将教科研成绩与学校教师的期终奖金挂钩。又如取得当地政府大洋街道办事处的支持,将教科研成绩和教学效果列为《大洋街道中小学教师奖励条例》的奖励项目。第三层面是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在学校设立了香港老板詹耀良先生投资的“詹氏奖励基金”,使科研成果奖成为其中的主要奖项。

4.完善信息服务。学校安排资金建立以教科室为联结点的、与教研相关的信息服务网,提供以流通为主要形式的文献服务和情报服务。为充分发挥校教科室的作用,我们聘请校内的教科研骨干为教科室的兼职科研员,不断充实教科室的力量。教科室在开展经常性指导的同时,设立“教科研咨询服务日”。学校还建立教科研方面的有关领导、兼职科研员联系年级组和课题组的制度,切实加强信息服务与技术指导。

(临海市大洋小学 郑云飞 陈临洲 程誉技)

案例1.2基于课例研究的教研文化

我们学校推行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其实质就是回到教学现场,进行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课例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几节课,也可以是一个片断,几个同质或异质的教学细节。其基本研究程序包括:

发现问题——确立主题——理论学习——课堂研讨——行为改进——发现新问题,开始新研究。具体而言,主要是两个阶段的五个环节:

(一)主要特色

1.课例研究主题的系列性与操作化

教研主题化、主题系列化是我校校本教研的基本做法。各教研组一个学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研讨。如英语组2004学年第一学期围绕教师课堂评价的类型和策略,针对七、八、九年级学生,选取各类教师进行多角度的探讨;语文组,从“语文课堂教师指令的有效性研究”,到“大班额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策略研究”、“文本多元理解与教师指导策略”形成研究系列。

课例类型也得以拓展,有一人同课异构、一个异课同构、多人同课同构、多人异课同构、多人异课异构等多种类型。这些探索,拓展了教研资源,为教师反思与研讨搭设更多的实践平台。

2.课例研究视角的统一性与多样化

为规范课堂观察,我们确定了基本统一的课堂观察视角,即“两个维度三个要素”。并据此制订了基本统一的课堂观察表格。对于具体的观察视点,教研组须根据不同主题,并依据相关理论研究确定,并进行记录。

3.课例研究策划主体的多方参与性

校本教研的主持者要组织协调教研组成员,确定主题、选择课题、界定主题、提供理论文章和确定观察视点等等,任务繁重,且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我校最初都由教研组长来担当主持,但上学期我们尝试了轮流主持制后,效果非常好。我们请备课组长和一些优秀教师轮流担任主持人,在主持中促使尽可能多的教师真切地参与其中来。

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搭设了一个教研组集体研讨的平台,而问题的深入探究还有待于教师个体在后续教研中进一步思考和行动。教师们可以继续研究,撰写文章,提炼观点,传播经验;教师们也可以通过随笔、案例等形式记录思考与启示;也有的教师将研讨主题转达化为教师个体课题,成为今后一个阶段研究探索的中心。

(二)主要收获与思考

在课例研究中,我校的教研文化渐渐形成。

1.教师们的问题研究意识和基于问题研究的人际互动加强了。

教师们从课程改革之初,关注课改理念、做法的移植和形式的翻新,渐渐被引导到对工作对象的研讨,大家更加关注的是推进中的适应性与行动策略,关注的是一些问题的克服。

教师评课的不痛不痒的现象正在消失。以前评课对准的是开课的人,评课变成了评人。目前所倡导的是基于课例的问题研讨。针对发现的问题找课,教研组针对主题备课,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观课和研讨,以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校本教研对准的是问题,围绕问题说事、寻策,已经表现出问题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氛围。

2.学生学习状态和个体差异受到关注

由于“两个维度三个要素”的课堂观察要求以及分组观察的制度性安排,一名教师观察4~6位学生,使所有学生被收入开课者和观课者的视野,教师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目标达成和生活质量,“以学论教”,课堂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学生主体地位和差异得到了真正的关注,以前观课时“许多差生被忽视”的现象正得到扭转。

3.反思走进教师生活

由于制度化的安排,反思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贯穿于问题研究的始终。教学反思以教后感、随笔、研讨等形式表现出来,并不断地被其所推动,反思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生活中的重要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