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国学思想与现代管理
49305500000016

第16章 国学思想及其管理理论(3)

管理者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孟子更明确地说明了修身与家、国、天下的关系:“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在儒家看来,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它可以达到“正一人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天下”的效果。从中国古代历史上看,这种修身之道曾成为汉文帝的重要治国方略。他不仅要求朝廷百官注重以儒术修身,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文帝在位23年,皇宫财产却没有丝毫增加。有一次,他想建一座观景台,一听造价要100斤黄金,相当于10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就放弃了这个计划。他自己平时身穿黑色的粗丝衣服,他宠爱的慎夫人也不穿拖曳到地上的长裙,宫室内的帷帐不准刺绣绘花。一个帝王能这样保持自己的修身之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因此他统治的时期,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最好时期之一。

孟子的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家拿顾客当上帝,拿员工当兄弟。因为你不对顾客好,顾客要抛弃你;你不对员工好,员工要离开你。有了顾客,有了员工,企业才会有生机。作为企业家,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要总是想我对社会的贡献多大,要更多地想如何不辜负社会对你的信任。斯蒂芬·R·柯维所说的:“惟有基本的品德才能为人际关系技巧赋予生命。”这种来自民众的信任,既可以给你,也可以随时从你身边抽走,因此企业家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情怀,全心全意为顾客和员工服务,只有这样,企业家的宝座才能坐得稳。

五、荀子思想——人之性恶

荀子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时期卓越的思想家,生于公元前316年,死于公元前238年。荀子积极顺应历史潮流,以开拓精神,博大的胸怀对先秦诸子百家之学兼收并蓄,建立了具有批判、求实、创新特色的思想学说,其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军事、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其论述之精辟,思想之深邃,让人赞叹不已,其学识、哲理、谋略等,也使后人深受启迪。

以哲学观而论,荀子是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他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指出天是没有意志,没有人格的,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他说:“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荀子·天论篇》)。荀子认为社会的治与礼,贫与富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自身。他坚信,只要努力生产,勤俭持国,国家就一定能够富强起来,“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荀子·天论篇》)。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时使之”。既揭示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又强调人类的能动性。荀子撰写的着作《荀子》,其中“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要求人们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注重细节。“人性”问题是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争论的焦点,荀子比较系统地考察了人性的内容,人性的善恶及标准,人性的变迁,提出了与“性善论”针锋相对的“性恶论”。“性恶”篇第一句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善良是人虚伪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贪财图利,这样的人性只有争夺而没有谦让;生来就嫉妒憎恨,这种人性会互相残害而丧失忠良;生来耳朵就喜欢听优美的声音,用眼睛看美丽颜色,这种人性就会发生淫乱的行为,而使礼义法律失去作用。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于人的情欲,就一定要发生争夺,导致社会秩序的破坏而造成暴乱。因此,必须有师长的礼义和法律的教化去引导,人们才会互相谦让,行为才能符合礼义。

荀子从人性恶出发得出的人追求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结论,同我们常说的物质生活满足了、追求精神生活,生活数量满足了、追求生活质量,可谓异曲同工,也正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讲的人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即人首先追求生理需求的满足,然后在追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地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等。荀子的结论还符合孟子的“无恒产者无恒心,有恒产者有恒心”理论,管子的“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则知礼节”理论,讲的都是只有物质满足了,人就会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

把荀子的这一思想运用到企业经营中去,就要求对外顺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包括既进行有形的新产品开发,又要倡导无形的文化形象服务。对内顺应员工由追求物质需求到追求精神需求的变化,既要物质刺激又要精神鼓励。一方面顺应员工民主意识的增长,逐渐放弃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模式,而改用加强沟通、教育的方式。另一方面,顺应科学技术发展,采用扁平化管理之趋势。此外,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竞争激烈,对人的素质要求提高之趋势,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并教育员工树立“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退”的观念。

荀子特别重视人的劳动在财富中的作用,认为“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荀子·王霸篇》)。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善于使用人力资源,首先,要“度人力而授事”(《荀子·国富篇》)。其次充分发挥员工作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把荀子量力而行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就要求领导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人力资源,该用的不用,造成机构臃肿,干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办事效率极低。另一种就是好大喜功,不顾部下的负担能力,盲目提出高要求,强迫部下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一目标。

六、庄子思想——知而无涯

庄子是一位哲学大师,生于公元前368年前后,死于公元前268年前后,着于《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庄子说:“学者,学其所不能学者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者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者也”(《庚桑楚》)。世上学的、行的、辩的,其实都是他们不可做的。道越学越乱,仁义越做越衰败,是非越辩越是非,岂非徒劳?所以“知足乎其所不能知者,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庚桑楚》)。“知必须有所止,否则会以知扰天,而必为天钧所败。”知识是没有尽头的,人必然有不知道的东西,比如“天之苍苍,真正色邪?”关于事物,只能认识到现象,而所谓事物的“本质”、“规律”必须通过学习研究才能掌握。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说明了知识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健康比钱财要重要得多:“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盖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座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列御寇》意思是说庄子笑傲王侯,忘情于江湖,视钱财如粪土,不会为五斗米谄媚于朝廷之地、显贵之家,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这一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严格管理,争分夺秒、速度第一,但不能忽视自己和员工的健康,不能为了利润和效益对社会破坏环境,危害当地百姓。对于企业家和员工来言,如果健康、快乐、幸福、功名、钱财、利益、发展前景美好等是组成一个人人生的内容的话,那么只有健康是1,其他都是1后面的零,有了1,后面的零越多则数越大,就越富有,如果1都没有了,后面再有多少零都是多余的圈圈。

庄子强调宽宏大量是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惠子相梁,庄子径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径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鹐,子知之乎?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鹐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意思是说,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有人对他说:庄子是要来取代你的,惠子很害怕,就派人在都城中搜寻庄子,一连搜了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一只鸟,叫凤凰,你听说过吗?凤凰是从海南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停,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这时候一只猫头鹰找到了一只腐烂的老鼠,凤凰刚巧在空中飞来飞去,猫头鹰仰起头看者凤凰叫了一声:吓!现在你也要为你的梁国来吓我吗?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的嘴脸,表现出庄子淡泊于功名利禄的态度。这一故事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是,在企业里了解员工,尤其是考核员工时,切忌以自己主观想象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感情用事是管理者之大忌。对人对事,不应先入为主,更不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否则,公司就会失去很多优秀人才。现在是竞争时代,巨石尚且压不住雨后春笋冒尖,你即使百般阻挠,又岂能阻止新苗脱颖而出?作为一个管理者,不应处心积虑地去压制下属,而应想方设法发挥员工的长处。

海南航空公司董事长陈峰用德性教义来管理员工,造诣颇深。而他本人也因此荣获2005年度“亚洲商业领袖奖”。他所编的《员工守则》,体现了“八正道”理论,即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意志,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活,正确的努力,正确的心念,正确的方法。《员工守则》中包含《员工共勉十条》、《员工训条》等内容,更有佛学大师南怀谨先生亲自作序,使这个守则更加意味深长。

在《员工共勉十条》里,董事长提出:“团体以和睦为兴盛;精进以持恒为准则;健康以慎食为良药;争议以宽恕为旨要;长幼以慈爱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待人以至诚为基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凡事以预立而不劳;接物以谨慎为根本。”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有独到之处,拿“健康以慎食为良药”来说,我们不难听到企业常讲“以人为本”,但真正把员工健康问题写在《员工守则》中还较为罕见。陈峰此句“健康以慎食为良药”,不仅深得现代医学理论之道,而且道出了海航集团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至情至理,感人肺腑。

在《员工训条》中,陈峰提出积厚德,存正心;乐敬业,诚为本。入角色,融团队;坚誓愿,志高远。赢道义,勿自矜;吃些亏,忌怨恨。并学习,敬师长;不夸能,勤精进。除懒惰,止奢欲;培定力,绝私弊。离恶友,甘淡泊;忍人辱,达道理。

庄子主张用戒、定、慧的方法来根除世间的贪、嗔、痴,海航《员工训条》中讲的“止奢欲”、“培定力”、“绝私弊”、“达道理”就是“戒、定、慧”的具体应用。而“积厚德”、“存正心”、“勤精进”等语言,透出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七、韩非子思想——法术势

韩非子是一位伟大的法学家,战国时代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生于公元前280年,于公元前233年去世。着有《韩非子》,被称为帝王之书。春秋以来的法家思想得到了高度的发展,韩非子喜欢劝诫帝王,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宗旨只有一个,即如何治国安邦。韩非子对“法术势”的思想有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确立一种原则,就是在使用法令的同时使用权术,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历史上享有天下的君主,统治土地庞大的国家,没有不重法的。他们施法严明,令行禁止,国治民安。这和他的法令符合人性,善于治理国家相联系的。韩非子认为:一个国家,君主像是鼓槌,大臣像是鼓,技能像车子,事情像骏马。彼此协调一致,才能把国家推向前进。君子除权势之外,他人的扶助也是一种势。君主做孤家寡人当然不好,用一个巴掌拍,动作再快也没有声音。为此,君主再圣明,没有人响应,必然是一事无成,要靠百姓团结一致才有力量。

韩非子“法术”理论体系的产生,是对儒法思想的总结。对韩非影响最大的是秦晋法家。他对前辈的法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又借鉴了别的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的一些理论和政策主张,最后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统一。韩非曾经对法家的三个主要支派代表人商鞅、申不害、慎到的主张进行了深入分析,评论其长处和不足。在秦晋法家中,他首先强调的是商鞅的“法”,认为治国必须奉法。他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但是只讲法,不讲术和势是不行的。他指出,商鞅变法做到了富国强兵,但商鞅“无术以知奸”,结果变法虽然成效显着,但几十年间,秦仍未能统一天下,其原因在于“主无术于上之患也”《韩非子·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