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国学思想与现代管理
49305500000032

第32章 国学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深化发展(4)

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历史扬弃上的总结和概括,不仅是中华民族重塑美好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全体人民思想素质和精神风貌的锐利思想武器,而且也是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南和根本原则。秉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营养,包括充分发挥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作用,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应该成为今天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途径的选择。

四、中西文化的比较

国学文化对现代管理文化有四方面启示:①儒家传统文化主要倡导伦理文化和道义文化,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必然会产生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②信守“诚信为本”、“薄利多销”的企业理念。通过树立“诚信无欺”的经营信誉来赢得顾客,以“薄利多销”

来增加利润。③推崇货真价实的企业道德。价实是指商品价格,历代把“口不二价”作为经营者美德;货真是说商品质量。《礼记·王制》云:“布帛精细,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就是说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商品质量和数量。④提倡乐善好施的企业传统行为。《尚书·大鬲漠》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商业伦理规范为“勤”、“俭”、“察”。但上述文化虽有很多参考价值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个性,局限于时代性,过于庞杂,不符现代整体性。要适应现代企业文化,不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化,同时对西方文化也应持批判吸收态度。

西方文化来自于古希腊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色诺芬等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础。哲学(P hilosophy),无论是追溯字源,还是在古希腊产生之初,本来就是一种“智慧”之学。而智慧就是追求人生的意义及价值,探寻人的生命之根,存在之本。在历史进程中,古希腊哲学对智慧的追寻逐渐被中世纪哲学对上帝的崇信所取代,哲学被沦为神学工具。在经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了近代发展的道路,迎来了思想的解放和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推动了现代社会的进步,自然科学的非凡成就展现了人类理性的认知能力,突显了科学的神奇功能和巨大威力。当以理性和科学为标志的科学精神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展的同时,个人价值的膨胀,工具理性的扩张却使得西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一,个人价值的极度膨胀,以至人类中心主义的出现。第二,工具理性开始排斥思辨理性。正如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工具理性的目的是控制,控制对象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个人。第三,科学主义成为最强盛、最流行的现代思潮。

科学的方法和标准成为判断人类行为,包括宗教、伦理、审美活动规范。

西方文化的两大法宝是理性逻辑推理、实验证伪,但制度管理,管得了人,管不了人心;制定了企业的商业道德文本,却无法逃避经济利益的诱惑,无法坚守自身的道德底线,这都应深化批判地引进。

五、优秀文化的构建

综合中西方文化思潮,建立企业文化实践过程的理论体系如图5‐3所示,从宏观层面至中观层、微观层过程构建企业文化追求人生价值。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是只有成功的企业才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文化,必须认可以下六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顾客;第二,如何看待员工;第三,如何思考和定义竞争;第四,如何考虑对社会环境的责任;第五,如何考虑合作与整合;第六,如何认识成本和利润。认真遵守或执行企业文化理念,实施文化管理,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关键所在。美国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等通过对全球卓越企业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它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这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显着的不同,它们注重四点:团队协作精神、以顾客为中心、平等对待员工、激励与创新。在大多数企业里,实际的企业文化同公司希望形成的企业文化出入很大,但对那些卓越的公司来说,实际情况同理论的企业文化之间关联性都很强,他们对公司的核心准则、企业价值观遵循始终如一,这一理念可以说是世界最受推崇的公司得以成功的一大基石。其实,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靠两种契约来维护,一种是劳动契约,规定双方的权利、责任、利益关系;另一种便是文化契约,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之“道”的规约,员工以此与企业形成一种心理契约,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结合在一起,主动承担责任并进行自我管理。这就是文化管理,即“管理的高级境界”。

21世纪文化深化从另一方面来说体现在领导才能和管理者的终身学习。这种终身学习与管理者能力及未来成功能力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文化需要深化和创新,更显示出领导者、管理者及企业员工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第四节 机制深化

从性恶论来看这种法制手段仅适用于古代,无论是监督机制还是激励机制,对于企业机制组织必须与时俱进。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论是根本对立的,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荀子说:“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为天君。”(《荀子·天论篇》)心可以对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辨取舍,可以在互相冲突的诸情中,加以选择,调整。“天性有欲,心为之制节”(《荀子·正名篇》),照着心的选择调整,经过学习而得到东西,就叫“伪”。按荀子之说,社会制度、道德、文化,都是“伪”出来的。荀子又说:“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荀子·性恶篇》)意为凡人所欲求东西,就是他所没有的东西,如果他已有了,他就不欲求了。这种观点并非全对。人都欲求“善”,可见他本性中原来没有“善”。孟子却认为人性善,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之为“四端”。“四端”如果能发展起来,就成为“仁”、“义”、“礼”、“智”的“四德”。孟子认为“四德”是“四端”的发展,将扩充之,都可以成“圣人”。孟子主张通过基本物质、精神条件的满足和教育的加强,使人善良成长起来,这些观点与现代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相一致。

孔子认为人追求富贵,商鞅认为人追求名利,把两者综合起来,即是荀子的人性恶理论,可得出两个结论:(一)如不对人的这种过分追求利益的天性加以限制,一定会引发社会矛盾,这点与孔子、商鞅、孟子没有差别;(二)人追求富贵名利的天性会引导他们自发地追求仁义。即一方面隆礼,重视教育作用,另一方面重法,重视制度作用。于是孔子的观点可解释为对下层员工管理,要用制度的手段,对知识分子及其中层以上干部的管理应要用教育的手段;贫穷和思想落后时,用制度手段;当社会逐步走向富足时,则用教育手段。

企业管理机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中国传统模式因历史时代的不同,显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无论是用人方面还是组织机构设置方面。因为仅在20世纪的中国,企业就经历了古典企业、国有企业、现代企业三个发展时代的洗礼,尤其20世纪80年代末,国企经历了扩大自主权,实行所有权和经营分离确认企业经营权、确认企业法人财产三个阶段的改革。每一个发展时代或改革阶段都是对前一个时代或阶段的深化、变革和超越。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国际资本跨时空流动,世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不断扩张,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快速建立,国有企业民营化,民营企业现代化,现代企业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将势不可挡。企业发展有五大趋势,管理机制应根据总趋势不断调整并适应变化。

(1)一元企业向多元化企业发展。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体制的确定,中国企业长期处于计划指导下的卖方市场,产业和产品多是一元化机制。这种机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生活素质的提高。到了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中国由卖方市场迅速转变为买方市场和多元化运行机制,逐步使中国的生产和消费走向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轨道,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在中国传统企业里,一元化权力机构、一元化经营极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应该充分运用现代股份公司这种机制,也就是实行产权多元化,实现产权关系的系列性变革,建立制约权力机制的现代公司运行机制,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开,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实现从一元化企业向多元化企业的全面转换。在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方面实现以下机制:原始产权向股票所有权的转换;股票所有权与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公司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股票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控制权与监督权的两权并存。

(2)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国际化。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是“全民所有,人人没有”的必然结果,也促成了“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有企业民营化运动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时代在呼唤民营化尽快到来,历史也将会证明民营化一定会成功。因为民营化的成功给人民带来好处,给社会带来利益;既可以促进股票市场发展,也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机会;既可以给旧的垄断体制下僵化的公司带来新生,也可以给企业的职工们带来一种全新的希望。民营化可以采取合同承包,资产出售,加强资本市场的调整,企业重组,公开拍卖实行。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环境已进入了一个国际体制接轨的历史新阶段。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给私营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赋予了崭新的使命和要求。民营企业在向国际化进程中,机制要进一步深化:第一,在建立国际化意识的同时,边学习边摸索国际化;第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现代管理体系;第三,加快积累,提高技术投入;第四,提高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现代化能力,完成企业结构性建设;第五,完成企业的自身改造、自我提升、进行战略性企业改造重组,充分挖掘资本市场资源;第六,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营造实现人才价值的现代企业理念。

(3)综合生产力向核心竞争力发展。综合生产力取决于资源、能力、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这个结合体所产生的综合实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核心竞争力=(资源+能力+制度) × 创新,由此形成一个基本体系。

其中,资源指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能力包括技术能力、生产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等。制度的本质指人与人之间结成的是社会关系总和。创新则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获得最大利润。培育核心竞争力机制有四点:第一,获取专利、占有稀缺资源、确立专业标准、培育企业能力、形成市场壁垒;第二,建立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程序;第三,培育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第四,获取企业外部核心竞争力,包含获取新技术、购并专长企业、建立战略联盟。21世纪企业的很多产业的结构将发生深刻的变革,资源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配置,调整的结果将使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通过规律和实力的联合来提高竞争力并赢得核心地位。

(4)区域计划经济向全球化市场经济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同时,计划市场向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中国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实现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对资源综合整合;对市场秩序有序地维护;对市场风险应深刻的研究。

(5)品牌产品向品牌企业,国内竞争向国外竞争发展。21世纪是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快速传递,科技不断创新,生产力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现代市场中品牌争霸天下的时代。知名品牌是知名企业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由较底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过程中,企业造就品牌,品牌支撑企业,一个知名的企业仅靠一两个品牌产品支撑不够的,只有不断创造更多、更好的受市场欢迎的品牌产品,才能成为长盛不衰的品牌企业。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断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各国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上。因此,面对全球化进程,中国所有企业答案只有一个:积极地直面竞争。竞争过程中,主动进行经济发展战略、外资引进战略、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在竞争中学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