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软肋——中国脆弱的十个瞬间
49449600000017

第17章 绍兴和议:来自内部的敌人(2)

在北方,金朝于公元1130年9月扶持刘豫做了所谓的“大齐皇帝”。第二年年底,金朝给刘豫划定统治范围,把西起陕西、东到山东的地盘都交给了“大齐国”,定都汴梁。

这个傀儡政权的作用就是组织伪军在江淮地区同南宋展开激战。金军的如意算盘是让刘豫的伪军牵制南宋,掩护金军在川陕地区用兵,企图实现顺长江上游而下,消灭南宋的战略计划。结果金军在汉中和四川的崇山峻岭中遭到了吴阶等部的激烈抵抗,成果有限。而刘豫的伪军却遭到了岳家军的迎头痛击,“大齐国”接连失地,坏了金军主子的计划。

岳飞镇抚湖广,一直积极作着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准备,连续上书要求出兵北上。刘豫的伪军南下攻宋,宋金战争爆发后,朝廷批准岳飞北上抗敌。赵构对进攻的前景没有把握,在进军前,给岳飞明确规定战役的目标是“收复襄阳府,唐、邓、随、郢州,信阳军六郡地土”,严令岳飞所部不得超越战役范围随意北伐。赵构在心底里还是害怕动静太大或者进攻不成,会遭到金军的疯狂报复。可猛虎出山,谁也料不到结果。岳家军奋勇杀敌,掀起了南宋第一次战略进攻。

公元1134年5月,岳飞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乘船渡江时,岳飞对幕僚们说:“这次如果不能杀贼立功,我岳飞不再渡江!”

正面抵挡岳家军的伪军根本不是岳飞的对手。岳家军旗开得胜攻下郢州后,岳飞兵分两路。张宪领军进攻随州,岳飞率主力直取襄阳。已经当了齐国太尉的李成防守襄阳,主动率领10万大军出城列阵迎战。岳飞所部兵力远远少于李成所部兵力,但岳飞面对强敌,毫无惧色:“步兵适宜在险阻之地作战,骑兵在平旷之地作战有利。但李成现在将骑兵排列在汉江边上,步兵列阵在平地上。他的军队虽然超过10万,又有什么用呢?”岳飞用长枪步卒攻击李成的骑兵,用骑兵攻击李成的步兵,一举打败李成军。李成损失惨重,丧失了战斗意志,连夜放弃襄阳逃跑。这一边,岳飞进驻襄阳,张宪也攻克了随州。李成遭遇襄阳大败后,补充了部分金军武装,胆子一下子又壮了。他又纠集兵马,混合金军在邓州西北列寨数十里,准备再与岳家军决战。岳家军乘胜进攻,在正面对李成发起突袭,分出奇兵左右夹击,再次击溃李成军,连续收复了邓州、唐州和信阳军。7月,岳飞实现战役目标,顺利收复了襄樊六郡,回兵驻扎鄂州(今湖北武汉)。

捷报频传,整个临安都轰动了。原本带有尝试性质的主动进攻竟然获得全胜。赵构慨叹说:“想不到岳飞能破敌立功到如此地步!”岳飞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封武昌开国侯,统辖湖北前线各州县。31岁的岳飞迅速达到了建节封侯这一无数人终生追求而不可得的地位。“节度使”是唐朝的发明,用来称呼那些镇守一方、集军民财等各项权力于一身的封疆大吏。宋朝建国后,限制武人,不允许节度使的重新出现,而将节度使作为最高荣誉官衔。除了宗室能获得节度使头衔外,大臣极少获此殊荣。南宋之前才封出三个节度使,分别是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是第四个,也是最年轻的一个。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二月,宰相张浚都督诸路军马事,把各路将领都叫到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以朝廷的名义策划了一个全面北伐的计划。平江会议是在乐观的气氛中召开的,会议决定各部齐头并进,其中韩世忠在淮东图淮阳,刘光世屯合肥与北方对峙,张俊所部从建康进屯盱眙,岳飞北上襄阳俟机进攻中原,杨沂中领朝廷精兵为总预备队。在五部兵马中,岳家军最积极。八月,岳飞主动出征河南,很顺利地攻占了卢氏、长水两座县城。在唐州大败齐兵后,岳家军年底进抵蔡州境内,都能听到汴梁的方言了。刘豫很紧张,命令蔡州的驻军死也要守住城池。岳飞一时攻不下蔡州,上奏朝廷请示行动。赵构想了想,说:“兵家不虑胜,唯虑败,万一败了,到时候怎么办啊?”于是下诏要岳飞回师。岳飞就退兵了。

退兵前,岳飞料到刘豫会趁机追击,就在唐州设下伏兵,成功围歼了齐军追兵,俘虏数千人,缴获战马三千匹,取得本次军事行动的最大胜利。撤军途中,岳飞情绪很高,和部属们讨论起什么时候进攻金朝巢穴的问题,留下了“直抵黄龙,与诸君痛饮”的豪言壮语。他还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乐观和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政坛无小事

刘豫连续惨败,不得不孤注一掷,调动“大齐国”所有能调动的军队南下攻宋。公元1136年秋天,刘豫兵分三路进犯南方。张浚满怀信心地迎战刘麟,还请赵构北上长江边观战。谁想,负责防守庐州的刘光世竟然放弃庐州,南逃长江北岸的当涂。整个江淮战线为之动摇。幸亏其他各部拼死抵抗,战局得以扭转,战线恢复如初。

战后,刘光世成了众矢之的,要求罢免他的声音此起彼伏。刘光世非常识相,称病请辞。他贪腐甚多,早已经安排好了安乐窝,彻底享受去了。

刘光世一走,给朝廷留下一个大难题。刘光世手下那5万多人的部队是赵构的嫡系部队。下属的王德、郦琼等人都是悍将,士兵也都是老兵。让谁来接掌这支前线部队呢?最现实的人选只有三个:韩世忠、张俊和岳飞。刘光世和韩世忠两部发生过摩擦,留下了血账,积怨很深。把刘光世的部队划归韩世忠的部队显然是不行的。而张俊因为能力所限,指挥不动刘光世的部队。所以,赵构开始的意思是让岳飞接管刘光世的部队。也似乎只有岳飞才能镇住郦琼等悍将。之前,岳飞去见赵构,说湖广新收复地区的地方政权不健全,请示怎么办。赵构只派了一个叫李若虚的文官担任京西南路提举兼转运、提刑,而知州级别以下的官员随岳飞安置。岳飞变相拥有了直接统治湖北、襄阳府路的前所未有的权力。君臣二人在公元1137年又见了一面,赵构口头表示:“爱卿,朝廷要重新调整刘光世部队的归属了。你回去好好考虑一下接管的事情吧。”为了使岳飞能顺利接收刘光世的部队,赵构还提前准备,向刘部的主要将领颁发了手诏,要求他们在新主帅任命之前听从岳飞的指挥。

但是宰相张浚反对岳飞接管刘部兵马。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岳飞接管了刘光世的军队,他指挥的军队就超过了朝廷正规军的一半,而且都是精锐。到那时候,岳飞有兵有地盘,权势必将大大超越同僚,威胁朝廷安危。张浚对赵构说:“皇上,朝廷不仅要保持队伍的稳定,更要保证朝廷的权威和稳定。”赵构转而支持张浚。于是,岳飞接管刘部兵马的任命就耽搁下来了。

公元1137年,朝廷提拔王德为淮西的刘光世部队的主帅,统制官郦琼为副帅,文官吕祉以参谋身份去刘部做监军。

那怎么安抚岳飞呢?毕竟之前已经半公开地把部队托付给岳飞了啊。赵构给岳飞下了一道措辞委婉的手诏后,就让张浚去给自己擦屁股。张浚将岳飞叫来,想把这件出尔反尔的事情给解释清楚了。张浚是反对岳飞接管刘部的,但又不想坦诚地说明自己的理由。他先是和岳飞打哈哈,装作不知道岳飞原本要接管刘部的样子,又装模作样地征求岳飞对王德统率淮西军队的意见。

岳飞是老实人,不明白其中的“绕绕”。他从张浚嘴里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肯定是不高兴的。但是上级向自己征询意见,岳飞就实事求是地回答:“王德和郦琼两个人关系紧张,让他们搭成领导班子,恐怕搞不好团结啊。而吕祉是个书生,空降到军队中,恐怕难以服众。”

张浚又询问如果让张俊、杨沂中二人接管,结果会如何。岳飞又一一指出了他们二人的缺点。实际上,王、郦、吕三人班子的组成是张浚的主意。现在岳飞直接指出了这样安排的不妥,张浚就不高兴了,说了句:“难道淮西的军队就离不开岳将军你吗?”

岳飞一切都是出于公心,听了后愤慨地说:“张相,您以军情相询,我据实回答,从没有图谋友军!”说完,他拂袖而去。

岳飞跑去见赵构,陈述了自己对淮西军队和抗金的想法。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抓住当前有利形势,抽调军队从河南南部出兵进攻关、陕地区的计划。

赵构问:“按照你的计划,恢复中原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岳飞说:“估计需要三年时间。”

赵构坦率地说:“朝廷的重心在东南。东南全靠淮西军队作为屏障。如果抽调刘光世的军队北伐,能够恢复中原,我当然舍得;但如果抽调了淮西的部队,不但不能恢复中原,却先把江淮给丢失了,那么,势必连建康和杭州也难保了。到时候,问题就严重了。”

岳飞还在朝廷的时候,张浚弹劾岳飞的奏章也到了。显然张浚对直白朴实的岳飞产生了误解。反过来,岳飞也对张浚有了误解,同时在北伐建议不被采纳的情况下,产生了委屈无助的心理。情绪无法排解的岳飞立即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辞职。没等朝廷批复,岳飞就找了个借口撂摊子了。

不久前,岳飞的母亲逝世了,埋在庐山。岳飞这个人奉母至孝,老母亲生病,吃的药岳飞都要亲自试尝。探望母亲时,岳飞走路都蹑手蹑脚的,唯恐发出声音来影响了母亲的休息。岳飞强压着悲痛和不满的情绪,扶着母亲的灵柩,去庐山给母亲扫墓守孝去了。

湖广前线的军政大事,岳飞擅自交给了亲信张宪。也真是不凑巧,张宪当时正在生病,不能代理司令官的指挥。岳家军失去了岳飞,又无人指挥,军情松动起来。情况反馈到赵构那里的时候就“加工”成了另外的情形,变成了岳飞向朝廷示威,警告朝廷岳家军和湖广前线离了岳飞就不行。它像匕首刺中心脏一样,让赵构喘不过气来。赵构原来就对岳飞有忧虑和不满,现在恨不得下诏:免去岳飞本兼各职,流放天涯海角。

但军队和前线还真离不开岳飞,赵构只好隐忍不发。

赵构赶紧派人去湖广安定军心,又派人去庐山叫岳飞回来。

岳飞不理赵构,继续留在庐山尽孝。

而淮西军前的情况果然如岳飞所料,因为领导班子不团结,酿成了史称“淮西兵变”的大事件。郦琼等将领杀死吕祉,带领全军四万余人,并裹胁前线百姓十余万投降了“大齐国”。淮西兵变几乎改写了天下局势。刚刚拼得血本无归的刘豫因此而得到了大量生力军和百姓的补充,顿时恢复了元气;而南宋的淮西一带突然变成了真空,政府军白白损失了约四分之一的部队,东南核心也暴露给了敌人。赵构和朝廷都震动了。

宰相张浚首当其冲受到淮西兵变的影响,他因“处置不当”被罢官,贬往永州居住。而赵构对前线将领更加猜忌了。偏偏形势大变的时候,岳飞还在庐山发脾气,就是不出山复职。赵构给湖广的主要官员下了最严厉的命令,说:你们去请岳飞复职,请不来,你们也都别做官了,和岳飞一起为民吧!

于是,李若虚等人只好爬上庐山敦请岳飞下山。岳飞坚持不肯。僵持到第六天,李若虚也来了脾气:“将军,莫非您要造反吗?将军一再抗旨,如何让朝廷再信任您?人们不得不怀疑,您是否因为手握兵权,就要和朝廷抗衡了!”顿了顿,他又说:“将军坚持不复出,我们可以陪您免职。可您不觉得有愧于北伐大业吗?”

岳飞叹了口气,随他们下山了。他为此三次向赵构谢罪。赵构对岳飞的成见已经根深蒂固了,但表面上仍说:“我没有生你的气,不然我早就惩处你了。太祖皇帝说过:‘犯吾法者,唯有剑耳。’朝廷继续让你统领部队,托付给你中兴大业,就是因为我没生你的气。”

岳飞最后回到了大本营,厉兵秣马,做继续北伐的准备。

公元1137年九十月间,岳飞再次被召见,前往建康见驾。在九江,他遇到了同时被召见的随军转运薛弼。两人于是相约同船而行。

薛弼很自然和岳飞谈起了被召见的缘由和奏对。岳飞十分严肃地说:“我这次到朝廷去,还将奏陈一桩有关国本的大计。”薛弼就问他是什么大计。

岳飞解释说:“先帝(指宋钦宗)即位的时候,曾在靖康元年册立皇子赵谌为太子。我军情报说,敌人已经将赵谌送回了汴京,想用他来交换我方俘虏的耳目,实际是想扰乱朝廷的皇统。所以为朝廷计,不如将读书于资善堂的建国公(指宗室赵伯琮)正式立为皇太子,这样就使敌人无计可施了。”

薛弼听后,默然无语。在船上,他发现戎马十数年的岳飞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练习小楷。岳飞用小楷亲自撰写请求将建国公赵伯琮立为太子的奏章。

薛弼善意地提醒岳飞:“您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

岳飞正色说:“臣子一体,不应该顾虑形迹,不应该顾虑个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