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软肋——中国脆弱的十个瞬间
49449600000018

第18章 绍兴和议:来自内部的敌人(3)

到了建康后,赵构和岳飞谈得兴起。岳飞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奏章对赵构说:“皇上,后宫一直没有太子。为了江山社稷,您应该早立一个太子才是。”对于他来说,赵宋皇室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也是他在前线浴血奋战所效忠的那个国家的载体。如今朝廷形势还算不上高枕无忧,万一赵构哪天不幸“过去”了,赵宋王朝就没办法延续下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朝的确是需要有个“预备皇帝”。

但从赵构的角度来说,岳飞这话简直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他想都没想,就冷冰冰地说:“爱卿虽然出于忠心,但是在外手握重兵,这类事体并不是你所应当参与的。”

岳飞听了这话,非常尴尬,只好匆忙告辞了。退下殿堂时,岳飞面色如死灰一般。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触犯的是皇家最大的忌讳,那就是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不能表露出兴趣来。皇权继承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绝对核心的敏感问题,最容易让人和那些手握重权、重兵的文臣武将的政治野心联系起来。当岳飞严肃地向不到30岁、正千方百计巩固皇位的赵构提出早立太子的问题的时候,赵构猛然觉得眼前这个人不仅仅是莽撞、自私、爱发脾气,更是心术不正了。

薛弼接着得到召见。赵构对他说:“岳飞刚才请立建国公为太子,我告诫他说有些事情并不是外将可以干涉的。”

薛弼忙把自己在路上看到的事情全部告诉了赵构,并说:“臣虽然在他的属下,但没有预闻此事。岳飞的所有密奏,都是他亲自撰写的。”

第二天,宰相赵鼎入朝的时候,赵构依然对昨天的事情念念不忘,把事情和赵鼎说了:“他岳飞参与的事情太多了!”赵鼎也表示:“想不到岳飞他竟然这样不守本分。”

退朝后,赵鼎对薛弼说:“岳飞这么做,绝不是保全功名、善始善终的办法。”

和谈在前,恶战在后

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十二月,金朝释放了一名扣押的宋朝使节王伦。

王伦南归,传递了一个友好的信号。赵构是一心求和,之前就曾任命秦桧为枢密使寻求和谈。金国的政策也在调整。金熙宗即位,主和的完颜昌等掌权,决定取消傀儡“大齐国”。金军铁骑突然来到汴梁、包围皇宫,召集齐国百官宣布废掉刘豫。金军接管齐国疆域,直接统治中原。金熙宗决定将国家转向内政建设,希望结束和南宋的战争状态。

王伦回到南方向赵构奏报了完颜昌的口信:“好报江南,自今道途无壅,和议可成。”王伦还带来了宋徽宗的死讯,说金朝答应在和谈成功后送还“榇宫”(宋徽宗的灵柩)。赵构非常高兴,重赏了王伦。他公开说:“若金人能从朕所求,其余一切非所较也。”到底满足了赵构什么样的条件,其他条件他都可以不计较呢?就两个条件:第一是宋金和谈,不再处于战争状态;第二是金朝得承认赵构在南方地区的统治权。

这样的条件金朝可以接受。废掉齐国,直接统治中原后,金朝本身矛盾多多,事务重重。它的北方,以会宁府为中心的老根据地实现的还是奴隶制度,游牧习气深入骨髓;而中原地区是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对金朝的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有意汉化的金熙宗采纳完颜宗磐、完颜昌等人的建议,将河南和陕西的部分地区还给宋朝,换取南宋像刘豫那样称臣进贡,定期捞取好处。

在细节上,赵构和刚被提拔为右相的秦桧主张不要在具体领土上与金国纠缠,尽快缔结和议。左相赵鼎认为宋钦宗和金国有过以黄河旧河(黄河旧道自山东滨县南入海)为界、南北分治的旧约,虽然现在黄河改道从清河县夺淮入海,但也要坚持旧约。在这里,秦桧与赵鼎意见产生了分歧。可千万别小看了他们的分歧,因为黄河改道产生的领土差异包括今天山东的大部和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的部分地区。枢密副使王庶也一再上书,反对仓促和议。秦桧见拖下去对自己不利,对赵构说:“陛下如果想讲和,希望陛下乾纲独断,只和臣商议和谈的事情,不许群臣干预。”赵构拍拍他的肩膀说:“朕当与卿议。”于是倒霉的赵鼎被免职;秦桧从此独揽相权近20年。

公元1138年10月,宋朝和金朝就和谈内容达成一致。金朝派萧哲为江南诏谕使来到临安。因为宋朝在和议中向金朝称臣,因此萧哲要求赵构要跪拜接受金朝诏书。他也不称宋朝而称“江南”,要对宋朝“诏谕”。这样就把南宋作为了和“大楚”、“大齐”一样的属国。

临安城一下子炸开了锅。遭贬的张浚连续五次上书,激烈反对和议;韩世忠奏请拒绝议和,立即决战;岳飞奏称“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骂秦桧“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枢密院编修胡铨上疏,请求将秦桧、王伦等人斩首示众,然后拘拿无礼的萧哲,再集合军队北伐金朝。他认为这样可以激愤军民士气,如果朝廷不同意,“臣宁愿跳入东海自杀,也不愿处在小朝廷中苟活”。赵构和秦桧对潮水般的反对声音,又羞又怒。岳飞等人动不了,胡铨就成为儆猴用的那只“鸡”。胡铨因为“狂妄上书,语言凶悖,仍多散副本,意在鼓众劫持朝廷”而被罢官,送往昭州接受“劳动再教育”。

也有一部分人附和接受和议,原宗正少卿冯就上书赞颂和议是兼具孝、悌、仁、慈等优点的合约。秦桧见到有人支持,立即恢复冯宗正少卿的官职。中书舍人勾龙如渊向秦桧建议,现在反对的舆论高涨,可以控制御史台,进而控制言路。秦桧大受启发,罢免反和的御史台官员,提升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施庭臣为侍御史,控制言论。朝廷听到的反对声音果然少多了。赵构则用“孝”、“悌”之道来为和议辩解,说:“父皇灵柩未还,母后还在远方,陵寝宫庙,久稽洒扫,兄弟宗族,未得会聚,南北军民十余年间不得休息,因此我不得不屈己求和。”

最终拖了两个月的宋金和议在12月正式签署。赵构还是不愿意在金国人面前跪拜接受诏书,在条约签订前得了“急病”在宫中休养;宰相秦桧主持仪式,代表皇帝跪拜在金使萧哲面前,在和约上签字画押。根据和议:宋朝向金朝称臣;以黄河旧河为界,金朝把黄河以南的陕西、河南地还给宋朝;宋朝每年进贡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朝归还宋徽宗和皇后的灵柩。至此,赵构作为金朝的臣属巩固了在东南地区的统治。

和谈成功,朝廷大肆庆祝,命百官进呈贺表,并加官晋爵。

吴玠等拒不上表。岳飞倒是上了一张表,在表里说“今日之事,可忧而不可贺;朝廷还是不要论功行赏了,免得贻笑大方”。对于朝廷给他加官的诏书,岳飞也拒不接受。

和约虽然签订了,但是会不会得到金朝的遵守呢?

兵部侍郎张焘6月间曾去洛阳,回临安后提醒赵构说,前线的金军依然在备战,建议朝廷加强边防。赵构和秦桧对警告置之不理。

实际上早在公元1139年秋季,金朝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主和的完颜昌等人因“谋反”而被诛杀。武将完颜宗弼等人掌握了大权,坚决反对把陕西、河南等地交给宋朝,要求继续南下侵宋。第二年5月,宗弼统帅金军兵分四路南侵。宋朝没有任何防备。中原各地的地方官都是原来金朝和齐国的旧官僚,见金军打来了,纷纷开门迎接老朋友。不到一个月,根据和议“赐”给宋朝的土地就被宗弼拿回去了。宗弼的前锋还杀入了淮南。

这时发生的一件小事扼制了金兵的前锋,差点改写了历史。

金军前锋在淮南遇到一支从南方准备回归北方故土的宋朝流民队伍,竟然被这支队伍打得大败而逃。原来和议达成后,武将刘锜被任命为东京副留守,去接收按照和议归还宋朝的故都汴梁。主要从原太行山区八字军改编而来的近两万军队和流落南方的汴梁居民,加上随军家属三万多人跟着他北上,不想走到淮南的时候,遇到了如狼似虎的金军。按理说这群乌合之众会一哄而散,可他们深受金军欺压,多年背井离乡,正好把满腔仇恨都发到金军身上。刘锜率军占领顺昌,好好“招待”了一下金军。他们先诈降让金军放松警惕,然后遍布疑兵,在水中投毒,日夜骚扰金军,又出奇兵重创金军前锋。宗弼亲率主力前来攻城,竟然也不能攻下,还饱尝了刘锜的一顿铁拳,不得不接受现实,率残军撤回了汴梁。这次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步胜骑的奇迹被称为“顺昌大捷”。

在刘锜取胜的同时,韩世忠、张俊部也打败了对阵的金军。在川陕战线的金军也损失惨重,不敢再战。金朝的大侵略失败了。

顺昌大捷后,岳飞乘胜大举北伐。这是他的个人行为。赵构、秦桧则计划趁胜和谈,将胜利作为谈判的筹码。已经调任司农少卿的李若虚奉旨到岳飞军中,命令“不得轻动、宜且班师”。李若虚来到驻地的时候,岳家军已经北进了。李若虚赶到军前,发现岳家军前进顺利,对岳飞说:“将军既已发兵,不应仓促班师。您尽管北伐,我来承担朝廷追究抗旨北伐的罪名。”岳飞谢过李若虚后,自率主力加紧北伐,派张宪、王贵、牛皋、徐庆、董先、杨再兴等分路进攻,又命原太行山抗金民兵首领梁兴渡河联络河北的抗金武装,攻取河东、河北州县。岳家军一举收复了颍昌府、陈州、郑州、洛阳和永安军。宗弼不得不离开汴梁,集合中原地区的金军主力迎战。

七月八日,岳飞亲率的主力在距郾城北20公里处遭遇金军,决战开始。宗弼摆出了以“铁浮图”居中、“拐子马”骑兵为两翼的阵势,凶猛又稳健地向前推进。岳飞命令儿子岳云出战,告诫说:“只许胜,不许败。如果你不用心,我就先宰了你!”岳家军每人拿三样东西:麻扎刀、提刀和大斧,冲入阵中就“手拽厮劈”,上砍骑兵,下砍马足。岳家军的杨再兴奋勇当先,单骑闯入敌阵,到处寻找宗弼单挑。没有找到宗弼,杨再兴只身杀敌数百人,受伤数十处,仍坚持作战。郾城战斗从中午一直战到黄昏,金军大败,岳家军取得大捷。

关于当日的战况,岳飞的奏折称:“探得有番贼酋首四太子(即完颜宗弼)、龙虎、盖天大王、韩将军亲领马军一万五千余骑,例各鲜明衣甲,取径路离郾城县北二十余里。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贼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合,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至天色昏黑,方始贼兵退却,夺到马二百余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