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软肋——中国脆弱的十个瞬间
49449600000024

第24章 伊犁条约:虎口夺食,很难(1)

侵略者接踵而来

新疆问题一直是清王朝的心中之痛。

清王朝建国之后,局势动荡的新疆(当时称西域)游离于中央政府之外。从康熙到乾隆,历代皇帝都对新疆用兵,直到乾隆时期才统一新疆地区。清王朝在新疆实行军府制,于1762年设置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统管西域军政事务。天山南北,各个民族杂居,宗教信仰复杂,加上长期以来缺乏强大的权威的统治,清王朝对新疆最大的期望是稳定稳定再稳定。只要新疆不出事、不威胁到内地的秩序,中央政府便不惜在新疆实行有别于内地的政治体制,因地制宜承认当地的权力结构,并源源不断地从内地抽调人力、物资支援新疆。

清王朝的煞费苦心,在一段时期内安定了新疆局势,直到历史车轮驶入近代。

清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层出不穷,对新疆的治理趋弱。原先隐藏的各种问题开始破壳而出。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发动反清起义,迅速遍及天山南北。和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一样,各支反清势力的领导权逐渐被阿訇、和卓、伯克和清朝地方官吏等上层分子所掌握。反清起义变成了新疆各地实权人物的相互征战攻伐。天山南北烽火弥漫,乱成了一锅粥。这就为外敌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首先想到引入“外援”的是南疆喀什噶尔城(今喀什)的割据势力。他们向中亚汗国浩罕乞师求援,要迎请长期流亡境外的分裂分子、大小和卓之后、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汗返回新疆。浩罕国同意了,还派名叫阿古柏的军官护送布素鲁克汗进入南疆。这是1865年初的事情。

阿古柏正式登场。他原本是浩罕国王的近卫,曾担任该地某要塞指挥官。野心很大、职位不高的阿古柏一心琢磨着如何称王称霸。新疆内乱和浩罕势力入侵新疆,让野心家阿古柏意识到这是一次飞黄腾达的冒险良机,他欣然组织人马来到新疆。进入南疆不久,阿古柏便驱逐布素鲁克汗,自立为首领,先后攻占喀什噶尔、阿克苏、叶尔羌、库车等地,于1867年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政权(意为七城汗国)称汗。1870年,阿古柏又进占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盆地,占领了天山南北大部分地区,并割断了新疆和内地的交通。轰轰烈烈的新疆人民起义,最后以侵略者割裂中国领土另立政权的荒诞结果收场。

还没等清王朝有所反应,新疆问题迅速复杂化。紧随阿古柏之后,英国和沙俄势力也气势汹汹地闯入新疆。

阿古柏明白自己的政权基础异常薄弱,压根就没得到各族百姓的认可,因此他也想到了寻求“外援”。这个外援就是对新疆觊觎已久的英国和沙俄。英国以印度为基地北上,沙俄侵吞中亚各国后南下,两个殖民者的侵略欲望恰好在新疆地区迎头相撞。双方撞得眼冒金星后立刻厮打在了一起,都想把新疆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阿古柏捷足先登后,英俄两国就想着怎么从阿古柏身上得到从清王朝身上得不到的特权和利益。

1873年,英国女王给阿古柏写了一封亲笔信,英国政府派出费赛斯使团,携带大批武器来和阿古柏接洽。阿古柏宣称自己是英国最亲密的朋友,英国政府则承认阿古柏政权。次年,双方签订《英国与喀什噶尔条约》,英国取得了在新疆自由进出、商品自由流通及派驻领事享有治外法权等特权。在一片友好声中,双方各取所需。沙俄在新疆的“侵略基础”比英国要好。早在1864年,沙俄军队就用大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侵占了中国西北大片领土。和英国倾向于扩充商务利益的侵略方式不同,俄国是赤裸裸的领土侵略。1871年,俄国借口新疆局势不稳,悍然出兵侵占伊犁。第二年,沙俄政府也以承认阿古柏政权为条件,同阿古柏签订了《俄国和喀什噶尔条约》,攫得在新疆地区的大量侵略权益。

至此,各种矛盾在新疆交杂在一起,有军事的、领土的、外交的等等问题。清王朝会如何处理这个大难题呢?

我们的故事便在这样的背景中展开了。

在新疆问题上,清王朝犯了“政府不作为”的大错。等清政府意识到问题严重、要下手治理的时候,却悲哀地发现情况已经恶化得不可收拾了。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清政府忙于应付海上来的侵略者和帝国东部的农民起义者,对西北边疆投注的精力极少,就更不用说对局势的预测了。阿古柏带着浩罕军队进入新疆之初,清政府一度还以为阿古柏是来“报效”清朝、“助中国讨贼”的。俄军占领伊犁后,清政府也曾马上与俄国交涉。俄国代表谎称俄军“代为占领”伊犁,避而不谈交还伊犁的内容。清政府一听“友邦”这么好心,也就没有再深入交涉下去。等到阿古柏势力几乎占领新疆全境,割断了中西交通,清政府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怎么办?

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派兵消灭阿古柏,恢复新疆全境。然而这个方案因为有诸多现实困难而遭到许多朝野大臣的反对。除了清政府国库空虚、军队贫弱之外,清政府正在全力建设东部海岸线的海防,确实无暇西顾。早先,日本侵略中国台湾、英法战舰在东部沿海游弋,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一心一意建设海军,巩固海防。新疆事发后,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借口“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主张放弃新疆,“移西饷以助海防”。他认为国家主要威胁来自海上,而“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而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则力主收复新疆。他认为“若此时即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宜以全力注重西征,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他主张新疆虽远,也关系到全国安危,一旦新疆落入他人之手,则本来不稳的蒙古局势将恶化,蒙古动荡将直接影响京畿地区。

而如果趁现在英俄等国势力渗入新疆尚浅,强力恢复新疆,可以收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这场孰轻孰重、要海疆还是要边疆的争论,史称“海防塞防之争”。

争论的结果是左宗棠的“塞防”一派取得了胜利。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光绪皇帝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清政府决定派军进入新疆。主帅左宗棠广泛调查研究,深思熟虑后总结出自古用兵西域的成功经验无外乎两条:兵精、粮足。于是,左宗棠不忙于西征,而采用“缓进速决”的战略,做了扎实的准备工作。他对自己的嫡系湘军大事整编,剔除空额,汰弱留强,再吸收精壮,屯集物资,磨刀霍霍。左宗棠宣布,凡是不愿出关西征的,一律给资,遣送回籍,不加勉强。经过整顿后,清政府组织了一支自愿出关、士气饱满的西征精兵。左宗棠这才大举进军,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于1876年收复天山北路,1877年进入南疆,连败阿古柏侵略军。阿古柏于库尔勒服毒自杀,其政权覆灭。阿古柏之子率领残余力量逃入俄国境内。1878年,左宗棠收复除伊犁外的其他新疆领土。

左宗棠的节节胜利,让沙俄坐立不安。早在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后宣布“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本来就不打算把伊犁归还中国。但为了掩盖侵略行为,同时也把阿古柏政权推到前排当做挡箭牌,俄国政府曾正式照会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宣称俄军占领伊犁是为了“安定边疆秩序”,“只因回乱未靖,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服之后,当即交还”。他们预计清政府消灭阿古柏政权还有些年月,就将这个照会权当做空头支票抛给了清政府。

不料,清军迅速收复除了伊犁以外的新疆其他地区。俄国应该履行承诺交还伊犁。

沙俄的对策是漫天要价,希望逼退清政府从而达到长期占领伊犁的目的。你清政府不是要拿回伊犁吗,那就需要支付俄军代你“收复”和“保管”伊犁的费用。沙俄要求清政府再次重新划分西北边界,向俄国割地;赔偿俄军巨额军费;赋予俄国在中国北部长城沿线的通商和领事特权。基本上,沙俄不仅要清王朝追认它从阿古柏那得到的利益,还要扩大这些利益。只有满足了俄国的这些要求,俄军才交还伊犁。

外交讹诈之余,沙俄还玩硬的。

谈判桌底下,沙俄唆使在俄国避难的阿古柏残余白彦虎和胡里等人不断武装侵扰中国边境,制造事端。同时,俄国政府人士还公开叫嚣“要举起拳头”,要“把剑拔出来”,“用大炮来提出明确的要求”,“用枪口来发言”,威胁如不满足俄国的要求,“就宣布条约被撕毁,不交还伊犁”。

崇厚干的好事

清政府派出来解决伊犁外交难题的是一位名叫崇厚的朝廷权贵。

1878年6月,朝廷派遣崇厚为全权大臣出使俄国进行谈判,要求俄国归还伊犁并且引渡白彦虎、胡里等叛匪回国。

朝廷之所以选择崇厚,是看重他的两大优点:第一,崇厚是满族镶黄旗人,受朝廷恩惠多年。他的家世可谓是“三韩贵胄,七叶名卿”,高祖是刑部侍郎,曾祖是河南布政使,父亲是南河总督。道光二十九年中举后,崇厚因煊赫的家世备受荫庇,接二连三地被拔擢和重用,连他自己都感叹说“天恩高厚,下臣何幸如之”,“非梦想所敢期也”。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崇厚受了重恩定然会肝脑涂地为国尽忠。

第二,崇厚是朝野中少数几个“外交经验”丰富的官员之一。崇厚最初帮助僧格林沁在大沽海口办理防务,负责文案,非常偶然地伴送美国使臣到京城换约,从此接触外交。第二次鸦片战争末期,恭亲王奕?出任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督办和局。他一时也抓不着善于办理外交的人才,只能矮子里拔将军,拉上崇厚协助自己。就这样,没有多少阅历、没有经受多少考验的崇厚,阴错阳差,被推到了外交第一线。崇厚是在危难之际被选中的,面对突如其来的“夷务”,一切都是未知数。尽管在与“洋人”的交涉中没有任何优势,但他尽了力。随着国内外局势的飞速发展,中外交往日趋频繁,他主管的事务不断增多,官职也不断提升,由候补三四品京堂升任侍郎、三口通商大臣后专任通商大臣要职,代表总理衙门与各国交往,任职近十年间,除办理通商、外交事务外,还负责兼办海防、训练“洋枪队”和创办生产军火的天津机器局。

天津教案发生后,需要有人出国向外国赔礼道歉。满朝大臣没人愿意把脸丢到国外,去给化外蛮夷低头赔罪。朝廷只得指定崇厚“充出使大法国钦差大臣”,让他赔礼道歉后就常驻在欧洲了。现如今,沙俄入侵新疆,朝廷很自然地就让离圣彼得堡近、经验丰富的崇厚去找俄国人交涉了。

崇厚的“外交经验”不可谓不丰富,可他“交涉”的内容以事务性、程序性的居多。政坛上有一类人,官运高照,在外人看来是经受了各种历练,其实压根没真正办过什么事也不会做什么事情。可就是这样的人,飞黄腾达、平步青云、戴红花戴高帽都和他有关。崇厚就是这样的“幸运儿”。

这次去俄国的交涉,外表光鲜、肚子里没货的崇厚就惹出了大纰漏来。

1879年10月2日,崇厚擅自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又名《交收伊犁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偿付沙俄“代收代守伊犁兵费”500万卢布(合白银280万两);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及伊犁南境的特克斯河流域的大片领土给俄国;将喀什噶尔及塔尔巴哈台两处边界作有利于俄国的修改;俄商在中国蒙古地方及新疆全境免税贸易;增辟两条由陆路到天津、汉口的通商线路;俄国在嘉峪关、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等多地增设领事。

崇厚的确实现了此行主要的外交目的:收回伊犁。但却丧失了比伊犁主权更多的主权。即便是伊犁,也只是名义上归还了中国,按照《里瓦几亚条约》的领土划定,回归后的伊犁将是一座孤城,北、西、南三面被俄国包围。

《里瓦几亚条约》一经公布,掀起轩然大波。其中明显的丧权辱国内容就是让一味投降的庸才也接受不了。“街谈巷议,无不以一战为快。”

朝廷将《里瓦几亚条约》发给大家讨论,几天之内,朝野一片沸腾,奏折像雪片似的飞到慈禧太后的面前。大臣们的意见基本一致:拒绝合约,严惩崇厚。

爱国人士怀着一颗赤诚的拳拳之心,对《里瓦几亚条约》的反对最为激烈。督办新疆军务的左宗棠言辞也最为激愤。他在奏折中指出:“察俄人用心,殆欲踞伊犁为外府,为占地自广,藉以养兵之计,久假不归,布置已有成局。我索旧土,俄取兵费巨资,于俄无损而有益。我得伊犁,只剩一片荒郊,北境一二百里间皆俄属部,孤注万里,何以图存?”崇厚签的《里瓦几亚条约》只能收回一座伊犁空城,周围的土地划归俄国,并且要向俄国赔付军费。孤城如何生存?迟早还是被俄吞并。试问,以如此巨大的代价换回这样一座孤城有什么用呢?左宗棠进一步指出俄国的狼子野心:“观其交还伊犁而仍索南境、西境属俄,其诡谋岂仅在数百里土地哉!界务之必不可许者,此也。……俄官则欲借此为通西于中之计,其蓄谋甚深……俄之初意只在嘉峪关一处,此次乃议及关内,并议及秦、蜀、楚各处,非不知运脚繁重,无利可图,盖欲藉通商便其深入腹地,纵横自恣,我无从禁制耳。”一针见血,指出了俄国占领伊犁为其深入中原打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