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对农传播(基于受众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探讨)
49469600000015

第15章 对农文化传播:乡村治理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6)

“以前的庙会有很多表演,唱戏啊什么的,吹吹打打可热闹了!现在的庙会都变了味儿啦,就是卖卖东西,没有什么好看的表演了。”“现在庙会搞不起来啦!政府也不支持。你看这些花花草草,都是政府出钱种的。要是庙会搞起来,吹吹打打,几次不就把这些绿化全弄坏了?所以政府也不支持这些活动。现在庙会上出来卖东西的人,都是交了摊位费的。这样政府再出钱打扫卫生,重做绿化也乐意。”不过,很多农民都表示,现在农村的生活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冷冷清清没有以前热闹,希望政府出面把这些民间的传统文化保护起来,“不然到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都不知道有这些活动了。”相比于城市的现代文化活动,大多数农民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农村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这种土生土长的文化形式更加符合农民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民间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与它独特的草根性、生活仪式性和狂欢化效果是密切相关的。与现代单纯静观式的文艺不同,传统民间文艺的参与性和狂欢化效果是它更受农民群众欢迎的重要原因。现代文化形式,如电视,观众只能单向地观看,与演出主体很难有互动和交流。事实上,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欣赏,而且还需要交流,甚至需要狂欢。民间传统文化正适应了农民群众的这些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旧时的演戏等还是一种虔诚的仪式性活动,即演戏往往是和敬神、祭祀、结婚、葬礼等重大生活事件相关,举行者非常虔诚。这种宗教性的仪式活动更使传统的民间文化套上了许多神圣的光环。民间的生活习俗和生存需要促进了民间传统文化的高度发达,为乡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使乡民们在活动当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传统民间文化是民间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已与农民的文化心理、欣赏习惯融为一体,这些文化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充分发挥传统民间文化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我们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目前,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使我们庞大的传统文化资源宝库面临枯竭。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设立相应的保护机构、投入必要的资金,通过宣传教育来提高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积极保护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本土文化的繁荣复兴。

而且,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农民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接触到更多的大众流行文化,受这些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弃了”农村内生的乡土文化,转而投向更加现代的城市文化。加上缺乏重视和保护意识,目前的农村乡土文化日渐式微,不仅传统民间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集体性质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越来越少,大部分农民都认为“农村没有文化”。乡土文化的衰退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乡村文化认同的危机,农民丧失了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公共理念逐渐消退,这给农村文化建设甚至乡村治理都造成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另外,农民私性文化活动的发展对乡土文化造成了冲击。所谓私性文化活动是指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如看电视、上网、家庭娱乐活动等,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文化需求,而不能满足其他群体的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农民已经具备相应的经济能力购买私人文化设施和资源(如电视机、DVD、电脑等传播媒介),具备了进行个体式私性文化活动的物质条件。

在所调查的地区,绝大部分农民家里都有了有线电视,很多人家里还配有电脑。现代传媒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个体文化水平,把看电视作为平时主要娱乐休闲方式的农民比例高达90.5%。然而,私性文化的发展,正是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衰退,乡土文化瓦解的重要原因。例如,现在农民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就是看电视、打麻将,活动的地点也主要局限于自己家里和亲朋友邻的家里,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程度大不如前。如果有一些文化方面的兴趣爱好,大部分农民也是以个体的形式自娱自乐,例如,有63.3%的农民选择“关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的相关信息”来满足自己的业余爱好,另外还有58.1%的农民选择“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亲朋友邻一起玩玩”,而不是去参加或是组织这方面的集体活动。

此外,大众传媒所提供的媒介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村文化的自卑与解体。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并不是以农村为本位和归依,而是以城市受众为主体进行媒介内容的提供。它们所传播的现代的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倾向都对农村的受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农民接触到这些异质的价值观念以后,往往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即认为城市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才是好的,而农村的乡土文化则是愚昧和落后的代名词,从而加剧了文化自卑感,这种现象在青年农民身上尤为明显。产生这种对农村乡土文化的误解和偏见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会导致乡土文化的消解,还会导致农民共享的核心价值观的丧失,农村公共理念的消退,加大乡村治理的难度。

2.农民自办文化的现实与憧憬

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由于农民自办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满足农民物质文化需求,具有自发性、群众性、民俗性等特点,因此在当前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所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自办文化当前在农村的发展的境遇并不很乐观,从外部条件来看缺乏一些必备的支持和保障,而自身内部又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各地区之间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区有着浓厚的农民自办文化传统,且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其重视程度较高,为其提供了一系列发展的有利条件,民间自办文化发展态势良好。相反,另外一些地区,文化氛围比较薄弱,加之缺乏外界的刺激因素,民间自办文化基本上没有发展的空间,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自办文化存在。总结起来,当前农村民间自办文化的现状,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农村现有的民间文化组织和各种民间团体数量较少,缺乏开展民间自办文化活动的队伍。民间文化组织举办的文化活动较少,对普通村民的开放程度较低。开展民间自办文化活动,首先需要有具备活动组织能力民间组织或是个人,这是前提条件。目前农村中的农民,有一部分人有一些文化方面的爱好和特长,但是他们并不具有把大家有机整合组织起来,开办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活动的能力。由于没有把这些文艺方面的能人联合起来,导致农村文艺人才像一盘散沙一般,能力只局限于小范围的自娱自乐,很难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另外,有些地区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诸如农村业余文艺表演队、农村文化协会之类的组织,但是并没有向广大农民进行广泛宣传,农民对他们的知晓率很低。这些民间文化组织的成员通常是村里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几个文艺能人,他们组织起来自己在内部开展一些活动,公开向农民群众进行文化表演,开展文化活动的很少。所以,绝大多数村民对这些组织并不了解,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活动。这也不利于扩大民间文化组织的影响,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如果村里的民间文化组织能够经常安排一些节目向农民群众表演,或是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参加一些文艺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的文化活动,还可以发展培育新的组织成员,使民间文化组织的力量不断壮大,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文化建设。

第二,村民对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十分憧憬。在调查中,很多农民反映现在农村的生活很没意思,每天除了干活就是在家看看电视或是跟亲戚邻居打打麻将,十分的枯燥无聊。他们十分希望村里能有一些村民自己组织的文化活动,让大家聚在一起玩玩。明确表示非常希望村里多些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村民有46.8%,比较希望的占33.6%,对此表示无所谓的人有17.7%,不希望的人仅有1.9%。

同时,村民们还普遍希望村子里有人能出头,主动为大家组织一些文化活动。

但问到被调查者自己会不会主动为村民组织文化活动的时候,86.8%的农民表示“不会”,选择“会”的农民只占13.2%。追其原因,52.9%的人觉得“自己不擅长组织文化活动”,39.6%的农民认为“这是文艺能人的事”,同时36.6%的人认为组织文化活动“是有钱人才有能力去做的事”,他们迫切地希望村里有钱的、有文艺才能的、有组织文化活动能力的人站出来,把大家组织起来开展一些文化活动。

作为乡村文化精英,带领村民搞文化活动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压力。例如,在访谈中我们认识了在X镇带领妇女们跳广场健身舞的C女士。

C女士在镇文化站工作,平时掌管镇上大大小小的文艺活动。她告诉我们,带领大家跳健身舞有快乐的一方面,也有许多难处,有时压力很大。首先,作为文艺能人,有一种被他人信赖、尊重的成就感:

“她们都很信任我,很多人因为我的付出而感到快乐,和我说一些心里话,我也感觉很快乐。”“因为组织这个健身舞的活动,我感觉认识我的人越来越多,走在路上,他们会和我打招呼,虽然她们不认识我,但他们会说,是那个教舞蹈的老师。这个时候,我体会到了一种成就感,感觉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但有的时候,自己做的工作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反而受到很多责备:“在我们基层,你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什么都不做,随大流,没人会说你,反正大家都习惯了;但你要是真的想要为大家做点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变成焦点,做得好与不好都可能会被指责。”“开始的时候,我的亲戚们都不支持我,她们思想不是很开放,觉得一个女人在广场上教人跳舞,还带动镇上的人来看或参加进来,不是什么好事;我的老公觉得我在瞎折腾,干吗非把自己搞得这么累,都是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领导对这些群众性的活动其实也不怎么关心,这也不算什么指标……时想想也挺郁闷的,感觉压力很大,但我自己对这个真的很D有兴趣,反正我觉得在镇上跳跳舞对大家肯定是件好事,我们这里文化生活太单调了,于是就这么坚持下来了;我老公看我挺执著的,慢慢就支持我了。”

另外,C女士认为带领大家搞文化活动还会受到“科层制”的束缚——必须要层层“请示-汇报”,创新机制不活,传播信息的损耗,工作效率低下。可见,在目前的文化体制之下,发展农民自办文化还是有不小的难度的。

“很多想法都夭折了”,“我想文化服务中心如果这样做肯定更好,可是能有什么办法呢?那些领导们不这么认为。我只是个办事的,我的意见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时候我想为舞蹈队买些什么东西,我宁愿自己掏腰包了,因为买点花儿什么的,跟领导请示打报告,等他们商量好了,我的事情早就办完了。”不过,由于这种文化活动是真正来自于民间的,活动更加符合农民的口味和审美需求,因此在农民中往往更加容易获得认同感。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还能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与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同的是,在农民自办文化中,农民群众往往要亲自当演员、管理者、组织者,而不是单向接受的观众与看客,这也就意味着,农民自办文化能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主要是因为,在农民自办文化过程中,农民群众往往更能体会到因为自己的技艺、智慧、和能力带来的可喜结果,这将使他们更具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三,农民自办文化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目前农村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情况,各地区的差别较大。有的地区由于传统上文化氛围浓厚,有众多的民间文艺爱好者,民间文化组织较多,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较好。而有的地区文化资源比较贫瘠,农民自办文化要想发展存在的困难较大。排除这些“先天”缺陷,造成民间自办文化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当地政府对民间文化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例如,有的地方政府对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视,对民间文化协会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指导,帮助发展各类文化协会,从政策和经济上都对其给予一定的支持,当地的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就十分红火,撑起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半壁江山。

以D镇的“老孟扬剧票友俱乐部”为例,D镇孟凡高老人自幼喜爱家乡戏扬剧,能操胡吹笛,如今衣食住行无忧无虑,生活富裕,便想带领老年朋友在业余文化生活中充实自己,度过幸福的晚年,产生了把喜爱扬剧演唱演奏的中老年朋友组织起来的念头,但苦于没有活动场所。镇政府知情后,立即要求宣传科、文化站设法帮助解决,不久场所就得到落实,镇财政还拨款3000元作为成立D镇老孟扬剧票友俱乐部的启动资金,于是这个扎根于民间的俱乐部就顺利地办起来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是农民自办文化繁荣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