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通过外引内培,实施“382人才工程”、“引凤工程”、“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工程”、“教师出国进修计划”四大工程,极大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升。
学校大力推进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形成了“学生教学效果主体评价”、“督导专家领导干部教学能力评价”和“学生信息员教学效果动态随机评价”三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学校大力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优、晋升晋级、职称评定以及文明单位、文明个人的评选工作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宣传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良好的道德情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在学校中蔚然成风。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建立一整套激励约束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严格日常教育管理,在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学校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成果丰硕。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与理论基础教学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和级别的学术创新活动,科研热情高涨。2005年以来,本科毕业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学士学位授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学校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际、国家级奖近百项,学生科技文化实践活动多次得到团中央、教育部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就业工作措施得力,就业比率保持高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95%以上,在北京市的高校中处于前列。教育部对中国传媒大学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于2007年9月23日至28日正式进行。9月28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反馈会”上,评估专家组组长顾海良教授宣读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考察意见》。《意见》指出,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并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专家组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形成了四个方面的考察意见。
第一,专家组对学校的总体印象是: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中国传媒大学依托广播电视行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把握机遇,在为行业服务中引领行业发展,在学校与信息传播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成为传媒类学科优势突出、多科性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坚持改善办学条件,凝练办学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全校上下达成了“评估是抓手,过程是关键,质量是结果,长效是目标”的共识,并提出了“师生为本、学术至上、创新为魂、发展为要”的办学思想、“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制胜”的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第二,在办学成绩方面,专家组概括了六点,即:办学思路明确,定位准确,教学中心地位突出;稳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有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高度重视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成效显著;重视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教学质量标准健全,质量监控措施得力;重视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声誉好。
第三,专家组认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植根中国信息传播业,形成了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引领行业的学科专业建设理念。创建了“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育人模式。
第四,专家组建议学校,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基础学科建设,促进学科间的融合,深入挖掘校内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宽厚人文底蕴和良好综合素质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加大学科领军人物的培养力度。
2007年11月20日,学校举行了本科教学评估总结表彰整改暨“质量工程”启动大会。会上,苏志武校长对三年多来的评建工作及教育部专家实地评估的情况以及评估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整改的思路与原则及总体任务与时间安排等进行了总结和部署。副校长胡正荣作了题为《以实施“质量工程”为契机,全面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的讲话,对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意义、“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和总体目标进行了概要介绍。从2007年起,学校将全面推进为期四年的“质量工程”建设,其中包括专业建设、教学研究、课程、教材与资源共享建设、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等7大工程,下含特色专业建设、高等级教学成果培育、精品课程和优质示范课程建设等16个项目。
作为学校最有专业特色的学院之一,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高度重视迎评工作,认为评估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经过层层动员,全院师生对迎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了普遍的共识,2003年就完成了自评报告的初稿。在迎评过程中,学院摸清了家底,规范了管理,对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事关学院发展的重大事务进行了系统思考——
(1)关于专业定位和办学理念。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于1963年,经过44年的专业建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格局和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目前,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已成为我国建立最早、影响最大、培养高层次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基地,成为我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科学研究基地。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21世纪,要在保持国内一流水平的同时,继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保持优势,突出特色,改革创新,走向世界,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才兼备、一专多能、高层次、高质量、多规格、多风格、语言功力扎实的拔尖人才,打造中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优质品牌。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办学理念:德才兼备,一专多能,创新务实,开放自强。
德才兼备:树立优秀的道德风尚,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备扎实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
一专多能:既要有风格鲜明的专业特长,又要有多层次、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业务能力。
创新务实:具有积极奋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勤奋敬业、科学严谨的实干精神。
开放自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宽广的胸怀,兼收并蓄,汲取一切先进文化和学术见解;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孜孜以求、自强不息。
(2)关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或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及新闻报道、节目制作等工作的复合型新闻传播学与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3)关于专业特色。
①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学问与做人并重,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分类指导,多样化、个性化培养,普遍提高与培养尖子相结合。
②加强实践,注重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既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业务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以播为主,一专多能:强化语言功力,培养创新能力;专业精深,技艺全面。
④精讲多练,大课小课结合:大课精讲,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小课训练,心领神会,以一当十。
⑤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追问,师生间实现心灵沟通、教学共进。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近50年来,已经为国家培养输送播音主持专业人才2000多人,培训在职人员万余人。一大批毕业生现已成为国家和省级电台、电视台播音主持工作的业务骨干,其中许多人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影响的名播音员、名主持人。
科学研究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推动力。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很高、有强烈使命感和进取心的科研队伍,为学科的发展凝聚了强劲的力量。中国播音学是新兴学科,已经显示出令人振奋的发展势头。近年来,该院完成了“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语言不规范现象研究”、“朗读美学”、“主持人语言艺术研究”、“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发声艺术研究”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推出了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该院教师自2003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81篇,出版学术专著54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4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5项,引进校外科研经费总计约为141.4万元。
多年来,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专业机构的联系,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高校的相关学科和广播电视媒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派专家到国外和境外培训专业人员,进行业务指导;送年轻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欢迎并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邀请国外和境外高校和媒体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