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
5155000000033

第33章 人生处处需要博弈的智慧(2)

第十二章 人生处处需要博弈的智慧 (2)

在这件审讯上司“假公子”的事件中,海瑞掌握了博弈的主动权,由于胡公子把事情闹得太大,已经伤了知县太爷的面子,到了非处理不可的地步。因此,在处理还是睁只眼闭只眼的选择中,海瑞只能如此处理。好在他机智地把握了一个前提,一口咬定上司是好人,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此人招摇撞骗,绝非上司公子。这实际上也是设计了一个两难选择让上司往火坑里跳:承认他是自己的儿子,损伤自己的威严;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儿子,伤害了儿子的利益。好在这位胡总督是一位丢车保帅的高手,两相权衡,反正海瑞已经该打的打了,该没收的没收了,儿子的利益已经受到损害,也就假戏真做,把真公子当假少爷给处理了。可以说,海青天把握了官场上文人“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即贪污归贪污,表面文章还得做的心理,在与上司的这场博弈中,选择了点到为止,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点,因此,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人的精神决定一切,天下治乱,只在皇帝一念之间。只要皇帝振作起来,按圣人之言去处理每一件事,那么天下很快就会变成传说中的大同盛世,百姓很快就会安居乐业,皇帝也自然成为尧舜那样的伟大帝王。事实证明,任何社会,如果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明君或一两个清官身上,都是不正常的。在这种社会做清官肯定是失败的,因为他的博弈对象是体制,是他根本无法改变博弈的规则,所以只能成为输家。

海瑞一生与上级博弈,与皇帝博弈,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提出“重典治吏”的错失,这无异于将自己放在了与全体同僚博弈的对立面。表面上看,同僚为之侧目,连皇帝也让他三分,对他无可奈何;但事实上,所谓“过犹不及”,他正直过头了,反而树立了太多的敌人。

他被同僚群起而攻之,大部分时间他都处于无事可做的地步。皇帝都把他当做一面旗帜,当做一块遮盖吏治腐败、国事无法收拾的遮羞布。他的政治理想在那个体制不健全的社会只能寄希望于皇帝,正如他在给嘉靖上书的最后一段话所言:“天下的治与不治,只在圣人之道德有没有得到贯彻。”

天地之间有一张极大的棋盘,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一名棋手。人生中的每一种行为都是在这张看不见的大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善于揣摩,布出诸多异彩纷呈、变化万端的棋局。人生也正如一盘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在现代社会,不懂得博弈论的人,就像夜晚走在陌生道路上的行人,永远不知道前方哪里有障碍、沟坎,只是一路靠自己摸索下去,将成功、不跌倒、不受挫的希望寄托在幸运、猜测及有限理性上。而懂得博弈论并能将这种理论运用娴熟的人,就仿佛同时获得了一盏明灯和一张地图,能够看清脚下和未来的路,掌握前进的主动权。

囚徒困境——揭示选择与利益均衡的智慧模型

在博弈论的所有案例和模型中,“囚徒困境”无疑是最著名的,甚至可以说,不谈“囚徒困境”,我们就无法谈博弈论。

“囚徒困境”最早是由美国数学家塔克提出来的。1950年,塔克在担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期间,给一些心理学家讲演时,用两个囚犯的故事,对当时专家们正研究的一类博弈论问题进行了形象化的解释。从此以后,类似的博弈问题便有了一个专门的名称——“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版本很多,并不断被完善和严密,现在被普遍使用的是以下这个版本。

甲、乙两个人一起携枪准备作案,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警方怀疑,这两个人可能还犯有其他重罪,但没有证据。于是分别进行审讯,为了分化瓦解对方,警方告诉他们,如果主动坦白,可以减轻处罚;顽抗到底,一旦同伙招供,就要受到严惩。当然,如果两人都坦白,那么所谓“主动交代”也就不那么值钱了,在这种情况下,两人还是要受到严惩,只不过比一人顽抗到底要轻一些。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样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给每种情况设定具体刑期):

如果两人都不坦白,警察会以非法携带枪支罪而将二人各判刑1年;如果其中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坦白者作为证人将不会被起诉,另一人将会被重判15年;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两人都会被判10年。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甲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相信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自己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识到,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设想。所以甲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自己就会是那个带着奖赏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反正得服刑,起码甲犯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实际上,甲乙两人完全可以都不交代,都不坐牢的,只要他们充分信任对方。可甲、乙都基于自私的角度开始考虑,很难信任彼此,这最终导致合作没有产生。

“囚徒困境”是一些非常普遍而有趣的情形的简单抽象,可以说是理性的人类社会活动最形象的比喻。它准确地抓住了人性的不信任和需要相互防范这种真实的一面。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背叛是最好的选择,但双方背叛会导致不甚理想的结果。当你身处类似“囚徒困境”这样的同时行动的博弈中,你的最佳策略是什么?决定胜负的因素又是什么?双方的策略选择往往是有迹可循的,并形成某种“定式”——即均衡。

博弈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败对手

英国作家史密斯曾自嘲地写道:“谁能说我不是个成功者?我不是在这辈子里,成功地避免了被人吃掉,并给自己弄到了足够的食物吗?”

是的,每个活着的人都曾赢得了亿万精子参加的赛跑,都经历了无数潜在风险的考验,都在人生无常与世事险恶中安然幸存,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作为如此辉煌的胜利者,我们应该有信心和能力,找到某些方法,平衡各自的利益诉求,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其实,换一个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是一个“幸存者”,一个生活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