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为自己创造一个奇迹
5546000000017

第17章 颠覆惯性思维 (4)

创新——持续成功的根本

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人碰壁,原因是他们在用千篇一律的运作方式,其实一点小小的改进,一种新的方式会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1984年以前的奥运会主办国,几乎是“指定”的。对举办国而言,往往是喜忧参半。能举办奥运会,自然是国家民族的荣誉,也可以乘机宣传本国形象,但是以新场馆建设为主的强大硬件软件的投入,又将使政府负担巨大的财政赤字。1976年加拿大主办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10亿美元,预计这一巨额债务到2003年才能还清;1980年,前苏联莫斯科奥运会总支出达90亿美元,具体债务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奥运会几乎变成了为“国家民族利益”而举办,为“政治需要”而举办。赔老本已成奥运定律。最好的自我安慰就是:有得必有失。

直到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美国商界奇才尤伯罗斯接手主办奥运,他运用其超人的创新思维,改写了奥运经济的历史,不仅首度创下了奥运史上第一笔巨额盈利纪录,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奥运经济学”模式,为以后的主办城市如何运作提供了样板。从那以后,争办奥运国如过江之鲫,就连一些比较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怦然心动,趋之若鹜。因为名利双收,那是铁定的,借钱也得干。

创新,首先是从政府开始的。鉴于其他国家举办奥运会的亏损情况,洛杉矶市政府在得到主办权后即做出一项史无前例的决议:第23届奥运会不动用任何公用基金。因此而开创了民办奥运会的先河。

尤伯罗斯接手之后,发现组委会竟连一家皮包公司都不如,没有秘书、没有电话、没有办公室,甚至连一个账号都没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尤伯罗斯决定破釜沉舟。他以1 060万美元的价格将自己旅游公司的股份卖掉,开始招募雇佣人员,然后以一种前无古人的创新思维定了乾坤:

把奥运会商业化,进行市场运作。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就此展开。洛杉矶市长不无夸耀地评价说:“尤伯罗斯正在领导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运动。”

第一步,开源节流。

尤伯罗斯认为,自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规模大、虚浮、奢华和浪费已成为时尚。他决定想尽一切办法节省不必要的开支。首先,他本人以身作则不领薪水,在这种精神感召下,有数万名工作人员甘当义工;其次,延用洛杉矶现成的体育场;最后,把当地3所大学的宿舍作奥运村。仅后两项措施就节约了数以十亿美金。点点滴滴都体现其创新思维的功力、胆识。

第二步,声势浩大的“圣火传递”活动。

奥运圣火在希腊点燃后,在美国举行横贯美国本土15万千米的圣火接力。用捐款的办法,谁出钱就可以举着火炬跑上一程。全程圣火传递权以每千米3 000美元出售,15万千米共售得4 500万美元。尤伯罗斯实际上是在拍卖百年奥运的历史、荣誉等巨大的无形资产。

第三步,狠抓赞助、转播和门票三大主营收入。

尤伯罗斯出人意料地提出,赞助金额不得低于500万美元,而且不许在场地内包括其空中做商业广告。这些苛刻的条件反而刺激了赞助商的热情。一家公司急于加入赞助,甚至还没弄清所赞助的室内赛车比赛程序如何,就匆匆签字。尤伯罗斯最终从150家赞助商中选定30家。此举共筹到1.17亿美元。

最大的收益来自独家电视转播权转让。尤伯罗斯采取美国三大电视网竞投的方式,结果,美国广播公司以2.25亿美元夺得电视转播权。尤伯罗斯又首次打破奥运会广播电台免费转播比赛的惯例,以7000万美元把广播转播权卖给美国、欧洲及澳大利亚的广播公司。

门票收入,通过强大的广告宣传和新闻炒作,也取得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第四步,出售以本届奥运会吉祥物山姆鹰为主的标志及相关纪念品。

结果,在短短的十几天内,第23届奥运会总支出5.1亿美元,盈利2.5亿美元,是原计划的10倍。尤伯罗斯本人也得到47.5万美元的红利。在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尤伯罗斯颁发了一枚特别的金牌,报界称此为“本届奥运会最大的一枚金牌”。

创新是生产力,是成功的资本,要想获得持续的成功,也离不开创新。

要想永远卓越,就要永远创新。

卢宾斯坦的内心燃烧着无限的自我创新的热力,凭着这股热劲,他的进步从未停止过。

在每场音乐会的节目当中,他常常即兴演奏几曲,这种情形他称之为“注入一滴鲜血”,甚至在节目当中,他会试着用一种临时想到的新的方法弹奏。他说:“我承认那样是十分不妥当的,可是那是发展出另外一种音乐境界的妙法。”钢琴家塞金说:“他的音乐变得更具有反映性了,同时也变得更为年轻,好像他弹的每一曲都是首次弹奏似的。”

卢宾斯坦1919年在墨西哥城一连27次演奏会中,节目除了偶尔重复之外,每场都换新。

由于他的创新精神,他的艺术生命永远是年轻的。一般的艺术家在60岁便相继倒下去,而他的艺术之树却屹然不倒。

敢于创新,让你与众不同。前提是要有勇气打破常规。当你敢于释放创意的精灵时,你就成了奇迹。

人人都能创新

对大多数人来说,创新、创造仍是陌生而神秘的,似乎它只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据说熊彼得先生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曾经责怪爱因斯坦创造了天才的物理学理论,但却没有给后人留下他如何思考问题的方法,因而后人很难向他学习。其实,创造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各不相同。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创造活动已经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在实验室里的单干,它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已经是人人都可以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人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随时随地都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而有所创新。

创新能力,是每个正常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普通人与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惠能和尚甚至说:“下下人有上上智。”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的。它是人类共有的可开发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并非为哪个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所专有。

因此,人人都能创新。

对此,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下了《创造宣言》,字字句句如警钟醒鼓,振聋发聩:“创造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我没有创造发明的机会。这只不过是借口。在每天的每分钟里,创造的机会都在向你招手。某些最伟大的发明来自于能够对平常现象以一种不平常的方式来解释与解决的思维中。

一次,一位教授在扣背心纽扣时突然产生出一个伟大的想法——这仅是由于他的背心没有扣上,他才产生了这个想法。他的小女儿把纽扣洞中的某些部分给缝起来了。像往常一样,他的手指进行着扣纽扣的复杂细致的工作。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一个纽扣没能扣上。他的手指无助地摸索了一会儿,然后送出一个求救信号,意识惊醒了,眼睛向下看……一种新的思想诞生了,更精确地说,是对一个古老思想的新的理解诞生了,这位教授发现手指能够记忆,这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理记忆。

接着他开始在自己的班上玩同样的游戏,他发现结果往往是一致的。如果人们一直做他们通常所做的事,他们的思想将不会工作。只是在诸如缝上他们的纽扣洞,偷走他们的笔记本,打乱他们日常生活的顺序,使他们面临失败的威胁,当这样的事发生时,思想才会采取行动。

一天,丹麦的费赛斯博士站在窗前,凝望着窗外。一只猫躺在阳光下打盹儿。树阴渐渐拉长阻断了照在猫身上的阳光。这只母猫醒来了,站起来又走到阳光下。树阴又慢慢移过去,而这只猫又走到阳光下。这唤起了费赛斯博士的好奇心:是什么使得这只猫呆在阳光下?如果光和热对猫有益,为什么它们不会对人类有益呢?这就成为他闻名世界的日光治疗法的引发点。

伊戈·艾崔克,托比飞行器的发明者,正是在印度从一种叫亚那尼亚的种子形状中得到发明托比飞行器的灵感的。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出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我们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但是当你把介绍莫扎特、爱迪生及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时,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我们岂可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81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除了要有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点热情,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育创造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