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人虽常用“感性”做事,但他们心中还是隐隐有个价值尺度,也就是遵照一般人习惯的做法或社会客观的状况行事。
换言之,他们比较具随意性,能在自己的感性与社会的客观性之间找到妥协点,而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做事。
比如,在众人面前讨论某些事物美不美时,他不会直率地把内心的答案讲出来,而会根据现场或社会一般准则加以评论。
总之,他们基本上避免与群体起冲突,总是希望你我之间维持轻松愉快的气氛。不过,也不能说有意撒谎或演戏,他们只不过是很自然地把客观状况纳为自己判断与行动的基准而已。
总之,这种类型的人在乎的是自己与周围的人、事之间是否拥有较和谐顺畅的关系。
做任何事都以感性思考出发,若某些事物让他们的感情完全没有发挥的空间,就会毅然决然地拒绝或退出。
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他们会给人任性、反反覆覆、无法掌握的感觉。同时,他们提出的一些主张也经常显得没有说服力。
不可捉摸:孤郁敏感型性格
外表沉静,难以接近,给人不可捉摸印象的这一类型人士,有时看起来非常平凡或有点小孩子气,实际上却有一颗忧郁敏感的心。他们多半不喜闲言,在众人面前常感不安,这便是孤郁敏感型的特征。
这种类型的人不太会因客观情况变化而感情波动。但当他们陷入情绪乱流时,却多半找不出原因,难以解释。
因为他们总是与别人保持距离,所以很少引起人际之间的冲突。与这类的人相处,则不免有种印象:这种类型的人在冷静外表的背后,或许有一颗冷淡对别人没有爱的心吧?
这种性格的人常极力压抑情感,以避免情绪失控,在别人眼中便显得面无表情。再加上他们通常不会对人表示心里的喜悦或好感,与之相处的人便很容易感觉困惑,会不会自己不受他欢迎呢?这是理所当然的,在这样喜怒不形于色的人面前,任何人都会感到不自在。
然而,虽然表现上看起来冷冰冰,这种类型的人事实上都有一颗感情丰富的心。有时候他们聚精会神且很有同情心,但因为不善于用言词或肢体动作表达,结果还是被认为冷淡无情。
注重现实:圆滑谨慎型性格
这种类型的人多半会根据“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事物作判断,然后具体地采取行动。至于他们行动的目的,无非都是比较实际的生活享受。在较客观性的事情上,他们拥有敏锐的感觉,换句话说,他们是很有“现实感”的。
另一方面,由于太注重对具体事物的感受,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制约。比如,为了适应现实,他们可以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给人以没有原则、没有理想的感觉。这种类型的人优点在于能适应现实环境;缺点则是为人处事没有所谓的“理念”.
通常,这样的人比较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们多半生活愉快、幽默而风趣。许多人把饮食问题当成是人生重大事项,且乐在其中。喜欢品味美丽服装或家具的人,大体上都属于这种类型。
对事主观化:紧张内敛型性格
此类型的人通常感觉敏锐,他们多半不太会在意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而集中注意于对事物的主观感受上。
换言之,他们在意的不是自己是否须对外界一些状况或刺激作出反应,而是内心对于外界事物有什么感觉、感受到什么?
在这种状况下,此类型的人行为与反应模式便和一般人大相径庭。同时,由于他们的思考模式常不合理、没有秩序,人们便不容易了解他们动作的意义,甚至觉得这种类型的人有点奇怪,这是难免的。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更何况是别人?
果断热烈:直觉奔放型性格
直觉奔放型性格,典型的就是那种能够“一叶知秋”、“从三岁小孩子看他一生”的人。他们有敏锐的眼光与嗅觉,甚至可以从极偶然出现的事物判断出更大范围的环境变化。
也就是说,他们能见人所未见、闻人所未闻。另一方面,他们的感觉与行动常常和一般人的模式不同,他们喜欢发挥自己的直觉能力。
这种类型的人还有另一个特色,就是他们总是“不安于现状”,经常在追求新的事物、新的价值;只要叫他们安居不动,就好像要他们命似的。所以,这种像孙悟空似的绑不住又有行动力的人,最适合找能在各方面发挥自己能力的职业。
不过,他们也有可能因为兴趣太广泛,想做事情太多,经常屁股还没有坐暖和就转向,把播种的秧苗留给别人不劳而获。
此类型的人最大的特色,是面对新事物时能集中全力,发出惊人的能量。可是,当该项工作或事物不再让他感到新鲜时,便毫不犹豫地拍拍屁股就走。所以,可以说这种人是为了“创造可能”而活的,他们总是不断地追求创新与变化,成败则根本不在考虑的范围内,他们常给别人旁若无人、唯我独尊的探险家印象。不过,如果不太以自我为中心,这类人很有可能在某些由他第一个闯出天地的领域里获得巨大的成就。
超然忘我:幻想执拗型性格
这种类型的人总是习惯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找寻各种人生的可能性。虽然活着,但生活周围的一切对他而言却似乎不存在一般。他们通常不太合群,也不会贡献自己的能力而为社会服务。
属于这种类型的人,最常见的便是一些神秘预言家或艺术家,但也有可能是梦想家或空想家。
由于这类型的人经常突发奇想,而且想法与做法都远离现实,即使是他们很亲近的人都会感到很不可思议,认为他们的存在就是个“谜”.
换言之,他们根本不在乎,也不理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而只凭借脑袋里的幻觉采取行动。于是,他们与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规范格格不入或产生冲突也就理所当然了。
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类型的人说话或者主张常过于主观,欠缺足以说服人的道理,多半无法获得别人的赞同或支持,在人群中很难拥有较大的影响力。
此外,此类型的人“直觉”的对象不只是具体发生的一些现象,连潜意识中浮现的东西,他们都可能捉得到。
换句话说,他们有深层意识的透视与直觉能力,这种能力则会使他们看到或预言未来世界可能发生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3.名人的性格·名人的命运
名人具有典范作用,从名人的性格透视其一生的命运,可以为性格与命运之间的必然联系作最有说服力的论证。在这里,我们以点溯面。
诸葛亮:一生谨慎,“业出于斯憾由斯”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对于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成功,人们历来是同情多于思考。这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人们对明君贤相理想的向往和热情。然而从性格与命运的角度来看,诸葛亮谨慎性格确实使他失去了惟一一次成功的机会。因此,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悲剧实际上是性格的悲剧。
诸葛一生惟谨慎,《三国演义》里对诸葛亮谨慎性格最客观最真实的描写是第一次出兵祁山。
诸葛亮用马谡的反间计使曹睿削掉了司马懿的兵权,开始北伐中原,魏国派夏侯为大都督来迎战诸葛亮,于是魏延向诸葛亮献策:
“夏侯乃膏梁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
其实魏延此策正合兵家奇袭之计,可谓妙不可言,后来司马懿重掌兵权之后,分析形势时也说道:“如果把我换成了诸葛亮,我一定采取从子午谷进攻,奇袭长安,这样长安一带便可一举平定。”魏延与司马懿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再看后来邓艾率五千精兵,偷度阴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奇袭成都,从而避开姜维剑门关的千军万马,一举下江油,再举攻克成都,灭了数十年的蜀汉政权。所用之策皆同于魏延之计。
可以说诸葛亮北伐中原能够成功的惟一一次机会就在这里,因为魏主曹睿连续犯了两次大的错误,一次是中了马谡的反间计,削掉了司马懿的兵权;第二次是委派了素不经战的夏侯来拒敌。魏国这两次大的错误正好是天赐良机,诸葛亮倘若抓住这一机会,令魏延率五千精兵直取长安,自己领军从斜谷而进,那么咸阳以西一举可定,再加之后来孟达起金城、新城、上庸三处军马与之呼应。那时,魏主即使再起用司马懿,但形势已发生了根本变化,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可就很难说了。
机会的出现常常是短暂的,成功者的素质就在于能够抓住短暂出现的机会,哪怕是仅仅几秒钟闪现的机会都不错过。古往今来无数成功者皆是如此,不管他们平时的性格近似流氓无赖,还是正人君子,一旦机会闪现,他们的双眼皆会发亮,绝不会放过。
然而,遗憾的是诸葛亮性格过于谨慎,这一点他根本无法与司马懿相比,谈笑间他便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从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谨慎确实是造成他北伐不成功的真正原因。他博古通今,智慧超群,但却因性格谨慎,不敢冒险。于是,放弃了魏延的计策,放弃了逐鹿中原的惟一机会。尽管后来他又有几次率兵北伐,但机会已不复存在,只能徒劳心智,徒费蜀国兵粮而已。
刘昭在《辩经》中也说:“一个官员的责任是以一味协调五味,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以无味调五味。大臣们以自己能胜任某种工作为有才能,帝王却以会用人为有才能;大臣们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为有才能,帝王以善于听取臣民们的意见为有才能;大臣们以能身体力行为有才能,帝王以赏罚得当为有才能。最高统治者正是因为不必事事精通,不必事事躬亲,所以才能统帅众多有才能的人。”
然而,谨慎性格的人常常不这样。谨慎性格的人常常关注一些细小之事,诸葛亮便是这样。他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蜀国似乎只有一个诸葛亮是人才,是贤才,是忠臣,别人都干不好事情,或是不愿干事情。其结果呢?只是落了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至于是不是成事,诸葛亮似乎只管尽心尽力,并不考虑能否成功。且看诸葛亮包揽小事的例子。一次,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因胆怯而不敢出战,就派使者去激怒他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盒礼物和一封书信。司马懿接过盒子,打开一看,是妇人的头饰和素衣,再看那封信,竟是取笑他身为大将,却和关在闺房里的贵妇人一样,躲着不敢出战,没有一点大丈夫的气概。
司马懿大怒,但他抑制住不肯发泄出来,却装出一副笑脸道:“诸葛亮竟把我看成妇人了!”说罢,吩咐把盒子收起来,重赏了来人。
接着,他又问来人道:“你们丞相平时饮食的情况怎样,忙不忙?”来人回道:“我们丞相每天理事都到深夜,凡是刑棍在二十以上的,一定要经他亲自办理。然而,一天的食物却吃不上几升。”司马懿回顾身边的部将笑道:“诸葛亮确是忠心无私的,只是不肯信托别人,所以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自己管,做个主帅怎么可以这样呢?况且他食少事烦,准是活不长久了!”
使者回到蜀营,把司马懿接受衣服以及那番话都回报诸葛亮。诸葛亮听后,不觉叹了一口气说:“唉,司马懿可算懂得我了!”原来,诸葛亮因劳累过度,神思不宁,有时还吐血。
此事发生不久,诸葛亮就因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的确是累死的,他的品德是无可指责的。然而,治理国家的人除了要德行高尚以外,治国的艺术是极其重要的。诸葛亮的性格缺点就在于不能识大体,弃细务,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就成了必然。
智慧超群的诸葛亮因谨慎性格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之人呢?
李白:狂放不羁,落拓一生
李白是典型的狂放性格的人,唐明皇不让他当官无疑是明智的选择,倘若真有一位昏君让李白做了宰相,李白一定会比昏君还昏。
然而,李白的性格又无疑适应写诗,适应写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所以,李白因性格而不朽。
在中国文化史上,李白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狂迈超逸性格,以他卓尔不群的才华,以他浪漫瑰丽的诗篇,以他汹涌澎湃的激情,谱写出他人生的交响乐。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有人曾经考证,唐代的统治者李氏本是胡人,也许是大漠长风的剽悍性格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唐代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君临天下。唐代的思想开放,唐代的文化开放。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文人士子们大多向往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参与社会生活。进取精神成为唐代狂狷人格的主要特征。最能反映盛唐恢弘气势的莫过于李白的诗句,李白是盛唐时代精神与文化性格的代言人。李白的性格不羁常轨,狂放自由。他生性倜傥,喜欢纵横之术,任侠使气,全没有儒士的拘谨与迂腐。“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岁就自认为与司马相如并驾齐驱,他自负得让人咋舌,“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敢与孔圣人相提并论,他狂傲得不可一世。他的自负狂傲还远不止于此,他高唱“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对孔子他竟敢抛以轻蔑的一瞥。他以接舆自比,以狂者自称,敢于嘲笑儒家圣人,蔑视权威偶象,这在以中庸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多大的勇气。李白少负才学,胸怀奇志,他追随赵蕤学习,目的是为了像战国的游士那样凭自己胸中的才学游说君王,为王者之师,辅佐君王治理天下。过分的狂傲往往会做出不切实际的选择,过分的聪明往往是人的致命弱点。人们总是感叹天才的怀才不遇,人们对天才的敬仰和同情,往往让人们忽视天才自身的因素,一个恃才傲物的人越容易暴露出自己的缺陷。李白的狂逸性格打碎了他的政治理想,也成就了他的千古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