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性格的奥秘
5638600000040

第40章 性格的塑造与优化(6)

性格开放的人,不仅有广阔的视野,而且积极争取在广阔的领域内活动。封闭性的性格,是以死守一地为特征的,他们迷恋于家园,把“离乡背井”看作一种不幸,终身封闭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而开放性性格正好相反,他们不甘心终身死守一地,渴望积极流动,走南闯北,去开眼界,见世面。在西方,有人曾经统计过,最富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多数是生长在外地的人。以富有创新精神著称的美国人,很难找到一个一生囿于一地的。许多西方青年把出国观光、远足旅行,放在和吃、穿、住同样不可缺少的位置上,甚至为了一趟旅游而花费多年辛勤的积蓄,这在我国一些青年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这种观光旅游,难道仅仅是为了玩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获得对世界更多、更广、更全面的认识。“流水不腐”,能够不断流动的水是活的;思想要活,也要在广阔的活动空间去流动。一个人如果长期在一个相对不变的环境中生活,没有新的信息激发他去思考,去比较,很容易思想僵化。相反,一个人生活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接触一些新的信息,可以思路大开。在改革后的我国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民中,复员军人和经常跑外的人占有很大比重。他们广见博识,对党的政策反应敏锐,领会很快,自然走在了别人前面。可见,现代人才只能在流动中形成。流动的生活可以增强人们预测未来的能力,因为社会总是处在不平衡的运动中,某些地区的今天往往是另一些地区的明天。流动的生活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和进取欲望。坐井观天者之所以容易满足,就是因为他并未发现未知的天地。流动的人能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更强烈地感到学无止境,从而就会产生不断进取的强烈愿望。流动的生活还可以使人历经更多的社会变化,培养更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旧中国有一种“闯江湖”的人,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因而谋生能力特别强。今天,敢于走南闯北、四海为家的人,工作、职业、环境、地点的变化,也加强了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力。总之,现代人是到了同长期画地为牢的自然经济所形成的“安土重迁”心理倾向彻底决裂的时候了。你要能顺应社会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番作为,你就不能偏安于一地、龟缩于一角,就要有“志在四方”的宏大志向。

4.纠正你的不良性格

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一些不良的成份。有时,这些不良的性格会影响甚至毁掉一个人一生的事业与生活。因此,想要成功,就必须纠正你的不良性格。

摘下成年人的面具

--克服自我封闭中国有句“少年老成”的成语,用来赞扬那些看起来不动声色,善于掩盖自己真情实感的年轻人。过于沉重的历史负担和种种无形的陈规陋习,使许多人误以为冷淡和不显露感情是成熟的标志。我们所受的早期教育总是要求我们刻意修饰自己的形象,要显得稳重并循规蹈矩。我们日益变得只相信“规范”、“责任”等抽象的概念,终日受到种种担忧顾虑的干扰和威胁,而不再倾听或竭力回避着自己内心的呼唤。人们总是担心遭受这样的议论:“那个人总像一个孩子,永远也长不大了。”

过分地、浮夸地表现感情并不可取,但我们不能因此对生活中真正打动我们内心的人和事也装作视而不见。把感情封闭起来,戴上所谓成年人的千篇一律的面具去生活,只会使我们的生活腐败变质。人类的内心世界是由感情凝结而成的,所以我们才能在邻居或朋友之间建立起诚挚的友谊;才能在夫妻间建立起成功美满的婚姻和家庭;社会也才能通过感情的纽带协调运转。真挚的感情无影无形,但它却比任何实际的东西都更有价值。正因为如此,寻找失落的童年时的笑声和真情也才会成为人们历尽磨难后的梦想。

自我封闭的性格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寂寞、沉重、多疑和孤僻,而且使我们一度拥有的创造能力丧失殆尽。与成年人相反,儿童更多地是使用脑的右半球,那是人的智慧中枢和想像力、创造力的发源地。左脑半球是人的逻辑中枢,储存着成人后掌握的种种规范和观念。左半脑的发展压抑了右脑半球的活动,人们不再能无忧无虑地创造自己的生活了。欧洲画坛大师马蒂斯大声疾呼,艺术家一辈子都应该像孩子一样去看世界,“因为丧失这种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丧失了每一个独创性的表现。”

天性开朗、热情、奔放的人根本就没有必要追求少年老成的效果,以致于制造出一副扭曲的性格,它比肢体的残疾更要令人悲哀。装出一副老于世故的外表和麻木不仁的面孔去迎合某种观念和大众化的口味,是脆弱、怯懦的表现。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注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并大胆表现它是美好和幸福的。当我们要压抑自己的感情,想把它封闭起来时,我们有必要反躬自问:我怕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更自由、更真实地生活在世界上,而不是在面具里?

有所作为的人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罗斯福会发出孩子般爽朗的笑声;丘吉尔会为了区区小事就大失身份地和自己的男仆争吵起来;列夫·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弹琴时当众流出了泪水;大书法家米芾给友人写信写到“芾再拜”时,竟恭恭敬敬地站起身来,向桌子拜了下去。用世俗、功利的眼睛又怎么可能理解这些名人的率真行为?

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艾莲娜有一次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是否去做某件事,她向经济学家巴鲁克请教:“我的头脑叫我去做,可我的心叫我不要做。”巴鲁克的忠告是:“有疑问时,遵从你的心。如果因为遵从你的心而做错了事,不会觉得太难过。”为了你生活得更快乐、更有意义,请你摘下成年人的脸谱,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吧。

儿童对待世界的态度有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它能帮助我们达到目的。

(1)信任他人

如果你对新结识的人表现冷淡,这往往意味着你对人的信任感和孩子般天真的直觉已被自我封闭的重压毁灭了。那么,你就不会从你周围的人们中获得乐趣。这时,你应该放松自己紧张的生活节奏,不妨和初次见面的人打招呼;或者在你常去买东西的小店里和售货员聊聊;或者和刚结识的新朋友一道参加郊游。努力寻找童年时交友的感觉,信任他人和你自己,而不要每时每刻都疑窦丛生。

(2)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

孩子们经常发出无缘无故的笑声,他们的烦恼从不闷在心里。我们常常会被生活中各种各样伤脑筋的事压得两腿打颤。其实,生活中果真有那么多的烦恼吗?许多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我们把它放大了而已。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说“这没关系”,这样,我们的生活里就会常常充满开怀的笑声。

(3)顺其自然地去生活

不要为一件事没按计划进行而烦恼,不要为某一次待人接物礼貌不够周全而自怨自艾。如果你对每一件事都精心策划,以求万无一失的话,你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感情紧紧封闭起来了。你已经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是一副什么样子。应该重视生活中偶然的灵感和乐趣,快乐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有时能让自己高兴一下就行,不要整日为了一个明确目的、为解决某一项难题而奔忙。

(4)不要为真实的感情梳妆打扮

如果你和你的挚友分离在即,你就让即将涌出的泪水流下来,而不要躲到盥洗室去。为了怕人说长道短而把自己身上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掩饰起来,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道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都是这样,遵从你的心,听从你心灵的声音,正如巴鲁克教授所说,这样即使做错了事,我们也不会太难过。

决不害怕原子碰撞

--克服社交恐惧你可能患有一种非生理性的疾病,一种并非打几针就好的疾病。当你在参加讨论会、招待会或其他社交集会时,总喜欢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不引人注意。突然,按会议安排该你发言了,全场的目光转向你。你顿时耳热心跳、掌心冒汗,就像一种病毒悄悄潜入你的体内。你百般推辞,可大家盛情难却,全场都热情地鼓掌来催促你。你勉强开口、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甚至语无伦次,平时的满腹经纶全都无用武之地。于是,为了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下一次的社交集会中你不敢出席了,慢慢地,你给自己建立了一个恐惧的自我挫败的形象,随之而来就是根本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了。有位姑娘曾经这样告诉过她的男友,她每次参加社交集会,平时准备好的发言稿都不知道怎么读下来。她感到全会场的人目光都集中到她身上,因而浑身发抖,面部肌肉紧张,有时甚至会口角抽搐。她怕见生人,怕到会议上发言,但其工作又是经常要接触人。虽然她看过一些指导克服临阵胆怯的心理咨询文章,并按照其中所提示的方法去锻炼过,但仍无济于事。

心理医生指出,这些现像表明你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位年轻小伙,怕见生人,异常拘束,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甚至头胀脸红,眼睛不知往哪里看好,这是“视线与红脸恐惧”.

一位年轻姑娘,老怀疑自己嘴臭,甚至害怕到不敢与人面对面说话,觉得人家会讨厌她,嫌她有味。甚至在马路上骑车,听到别人唱电影《红高粱》的主题曲:“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她也害怕起来,认为人家唱此歌是嘲讽她,这是一种“异味恐惧”.

一位青年一开会发言就感到自己浑身发抖,抖动的频率和脉搏相差无几,和陌生人、女性坐在一起就更明显,这是一种“震颤恐惧”.

一位女中学生经常在上课时偷偷拿出镜子照照,老以为自己面容丑陋,所以见人就躲,或低头捂脸,迫不得已时就强作笑颜,挤眉弄眼,来摆脱尴尬。这是种“丑陋恐惧”.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的共同特点是:心理发育不成熟和性格的偏移--极端的孤僻、敏感、多疑、羞怯和自身感受特别强烈。一般地说,人们初次进行社交时大都有轻微的恐惧心理。美国心理学家泰姆杜巴教授曾对数以万计的对象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发现许多人都有腼腆怕羞的心理弱点。9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电影女明星凯瑟琳·赫本,曾经是个十分腼腆和怯场的人,经过长期锻炼,终于成为一代巨星。如果一个人不注意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克服这种社交恐惧,就像其他条件反射一样,以后再遇到类似情景,就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等到自己明白不该如此而试图压制恐惧时,病已形成。压制的失败反过来又加强了心理紧张,于是陷入了恐惧和焦虑的恶性循环之中,越恐惧越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结果恐惧心理越被强化,最后形成顽固的社交恐惧症。

当人们得了这种社交恐惧病症后,有的会出现躯体症状,即以种种躯体不适感来散发焦虑情绪;有的会出现忧郁症状,感到忧伤、苦闷、自卑和自责,对生活失去信心,以至轻生。但这些症状都是继恐惧症状而发的,与真正的躯体病或精神忧郁不同,只要恐惧症消失了,这些继发的症状也会自然消失。

性格上患有这种社交恐惧症的青年,会不自觉地在自己与社会和群体之间掘起一道心理鸿沟,削弱了正常的社交来往,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把自己锁进了一个自我封闭的小匣子里。一个人社交能力如何,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标准之一。青年人要增强社交能力,扩大社会交往,就必须要克服社交恐惧心理。

产生社交恐惧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大部分是出于某种顾虑,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社交技能和经验而产生的对自己的不信任。诸如怕遇到难题回答不上来,出“洋相”;怕说话不得体,伤害了别人或有损自己形象,怕交往中失礼,被人笑话看不起;怕应付不了对方的交际手腕,使自己吃亏;怕出现僵局,下不了台,怕在异性面前言行不当,引起对方的误会或旁人的误解,这种种的“怕”对于缺乏社交经验的人造成恐惧心理是很自然正常的。

社交恐惧是一种心理社会障碍,性格上患有这种病症的人必须以心理和社会疗法为主,首先在稳定的情绪下做好心理准备,认清自己是心理病,不要轻信主观感受,不要浪费时间去揣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作出错误的臆测结论。

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意识地阅读一点有关社交知识的书籍,了解和掌握一些社交活动的起码礼节和基本要求,这样在和各种不同类型人交往时,就不会因知识过分狭窄而受窘。

正确地评价自己,增强自信心。因为自我贬低往往会无形地影响你的自信心,使不真实的过低自我评价潜化为心理上的真实,造成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在讲话中老是担心讲错和不被他人重视。要克服这个卑怯心理,就要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自信心,有意识地寻找和发现自己的优越方面。甚至你可以这样想:既然你们让我上台来讲,愿意听我讲话,就说明你们认为我的讲话是必要的,也有一定的价值。你可以设想自己正像教师对学生讲课一样,他们正在听取你的见解。

性格上患有社交恐惧病症的青年最好参加一些“交际性强”的群体模式。沙龙、俱乐部、社会集会等等都包括在内。就像微粒原子在反应堆里相互碰撞、产生质变一样,既然你害怕单独与陌生人或异性接触,那么不妨来个集体约会。大家结伴外出,既有熟识的老朋友,也有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这样在互相认识和接触中,压力感不强,便于改变旧的生活模式,使每人都感到轻松和愉快。参加这种集体约会的人大多是想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末或假日,没有人会为自己在社交场所中表现不佳而窘迫。看场体育比赛,听听音乐会或是到酒吧喝喝咖啡,几个熟悉的人在一起海阔天空地神聊一通,会使你减少和不熟悉的朋友初次见面的紧张和不安。当然,集体约会可能使你和其中的某位异性之间产生良好的开端。那么,珍惜这个机会,并把它发展下去,你会发现,你终于抛掉了社交恐惧这顶黑帽子。

坚持把牌洗下去

--克服缺乏自信美国作家罗杰·冯·伊区写道:“生命如同玩扑克牌。有时你坐庄,有时别人坐庄,这其中包含了许多牌技与运气。有时你拿的牌不好却赢了,有时,你拿副好牌却输了。但无论如何,你必须持续不断地洗牌。”很显然,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为了避免遭受输牌所带来的厄运,就干脆连牌也不洗了。许多人成为举手投足谨慎小心的安全专家,为自己设立了许多无形的禁区,习惯于走自己那条毫无颠簸的生活道路,对任何看不到明确结果的事都不愿尝试。他们胆小怕事,因为他们从不相信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