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烦恼,相信大家都有亲身体验。生活中,人们常因一些琐事而陷入烦恼之中。但是,要用明白的语言来说明烦恼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能就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了。
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发现,即使是语言修养很高的烦恼者也难以说清楚烦恼是什么。但多数人都共认烦恼的一些特点,如:
烦恼总是包含着不少想象和猜测。想象中的事情不是真实的,但是想象带来烦恼是真实的;烦恼常常包含着理性的推断,叫人对猜测深信不疑;数量极多,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躲不开,推不掉,叫人总是不顺心、不如意,憋在心里难受,发泄出来又不知从何说起;烦恼使人的注意力专注于烦恼本身,一旦被烦恼缠上了,就很难脱身,有时明知道不该这样,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对此,心理学家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的情绪不是由于某一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因为当事人对事件做出了悲观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某种信念,导致了负面情绪的出现。也就是说烦恼的根源在于看待事件的角度,而并非事件本身。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态度比事实重要得多。”
这一观点在心理学上被称作“ABC”理论,其中,A代表某一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当事人的情绪与行为。A并不会直接导致C的发生,但却能通过中间的B起作用。比如一个人被领导炒了鱿鱼,他认为自己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是领导嫉贤妒能,这种信念使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便越发地讨厌开除他的领导,使自己陷入了愤怒和烦恼之中。反过来说,如果他想,这个公司的领导嫉贤妒能,待下去也没有大发展,刚好借这个机会跳到别的公司,说不定还能有更好的发展。这种理性、乐观的信念,则会使自己情绪有所好转,或者根本就不会有烦恼情绪的产生。
所以,当我们被烦恼、愤怒等负面情绪包围时,在钻牛角尖想原因之前,不妨换个角度检查一下自己的态度,看看我们是不是太过消极。如果是,就赶快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评价所发生的事情。要时刻记住这句至理名言:“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对待你。”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时,相信生活中的大部分烦恼都会自动消失了。
然而生活中也有一些让我们怎么想也想不通的事情在产生大量的不良情绪,而且这种情绪还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会使我们的意志力变得薄弱,判断力、理解力都会降低,理智和自制力也容易丧失。这种烦恼不能自动消失,就只能用适当的方法来转移和调整。比如以下的几种方法,就可以让自己的心情逐渐平静。
第一种方法是找事做。
体育活动,尤其当剧烈运动时,体力的消耗会让你的注意力转移,烦恼得到释放;努力使自己困倦,这样你心里渴望得到休息的信念就会取代导致烦恼的信念;聚精会神地做某事,当你把精力放在某件事上时,自然就不会想到烦恼你的小事;让自己过得忙碌充实,这时你早已顾不上想那些不开心的事了;让自己沉浸在艺术或科学的世界里,正如叔本华所说:“把人引向艺术和科学最强烈的原因之一,是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苦闷。”
第二种方法是心理暗示。
可以在心里默念一些安静、平和的字句,比如“宁静”“沉着”“缓缓”“悄悄”“慢慢”等词轻轻地重复念出,并想象与之相应的音乐节奏,让心情平静,再以理智的心态去面对麻烦;或者一种美丽的景色,比如幽静山林风光、波光粼粼的湖面、日落时的火烧云、银光倾泻的月夜。不需太长时间,烦恼就会隐退了。
第三种方法就是理智分析法,即看清事实、理智分析、作出决定、按计划行动。摆脱忧虑并能成功解决问题应当归功于这种分析忧虑、正视忧虑的方法。它有效而又直攻问题的核心。当我们遇到一些令人忧心的问题时,不妨清楚地写下我们所担心的是什么?我有哪些可以采取的办法?其中哪一种是最佳方法?在选定之后,马上行动。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烦恼,那么烦恼从哪里来的呢?其实,烦恼来自于杂念、妄想、执著。所以烦恼来时,我们不要放纵自己一味地悲观消极,而是要学会转移和调整,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要顺其自然,不能执著于一时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