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336

第336章 木可烈薨

时间转眼已是八月底,南征军远在万里,消息时断时续,朝廷充斥着焦虑,开年至今每就没一件好消息,满朝文武已经不在抱有乐观心态,只保佑不要再出什么幺蛾子。

八月二十八日御书房,女帝刚刚理完手头的奏本。

“欧阳,户部清查的丁籍进展如何?”

“启禀陛下,尚有岭西、羁縻、西辽、关外、呼延、云中、天山、西域诸道尚未清查完毕,尚需时日。”

“那已清查各道州县人丁情况如何?”

“启禀陛下,具体数额尚不知晓,但从户部透出的消息来看,过去六年间,江南、江淮人丁增加位列诸道州县之首,其次是河南、京畿,再次是关中、河北,两湖、陇右人丁增速最慢。”

“朕记得开国至今,两河、京畿、关中四道人丁增加最快,此番为何江淮、江南两道反比两河还多。”

“回陛下,这些年两江受惠于盐价、粮价齐跌,海郡王又在两江大力推广高产良种,百姓丰衣足食民心思安,自然更愿意生养,人丁藉此得以兴旺。”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古之真理,果不欺朕啊……”

女帝感慨无限,欧阳羽继续又说:

“此外,海郡王在海通大力兴办禽畜,如今有鸡鸭鹅上百万羽,猪近十万,牛数万,每日所得仅鸡鸭鹅蛋便数十万计,当地的百姓人人皆食以禽蛋,猪肉已成寻常百姓家常便饭,不仅物美价廉惠及百姓,海郡王府每年仅此一项收入也颇为惊人。

每年迁徙进入海通的百姓趋之若鹜,短短几内之内,海通人口便增加了八万。”

“呵呵,是吗,果然没有辜负朕的期望。这样吧,传旨吏部,擢升海通刺史王曦照,由正四品下,擢升正四品上,右迁汉中刺史。擢升宁阳县令高鸿,右迁海通司法。”

“那海通刺史呢?”欧阳羽问。

“暂由海通长史代掌。”

岐军攻克汉中后,汉中的烂摊子需要有人去收拾,王曦照担任海通刺史多年,沈云卿又在封地大搞农业,汉中的战后恢复,急需一批农业水利官员主持地方局面,岐军毕竟是军队,暂时的军管可以,长治久安仍得需要技术型的官吏。

欧阳羽拟完手谕,交由女帝过目无误后,转交女官送往吏部勘合。

“欧阳,尽快催促户部,将所查丁籍详情呈给朕。”

“奴婢领旨。”

欧阳羽话音刚落,殿外女官进殿禀报:

“启禀陛下,兵部尚书范大人,户部尚书施君亦求见。”

“宣。”

“是。”

待女官离去,女帝心神不宁说:

“兵部、户部同来,定没有好事。”

“陛下所言极是,二部同来定是用兵。”

兵部和户部长期尿不到一个壶里,因为岐帝国立国的根本是军事强硬政策,维护帝国的稳定,只能依赖于强大的武装力量,所以兵部一直是个无底洞,户部几次三番想要缩减开支,效果都不明显。

兵部缩减的开支,立马会被皇帝以各种理由,要求增加内司府的开支,从而补贴兵部开支。

很显然,皇帝要坐稳江山,没有当兵的支持显然是不行的。

能然兵部、户部尚书一同现身的事,只能是兵部要钱,户部没钱的大事。

少顷,范勇、施君亦匆匆入殿,远看二人脸色都不好看,女帝原本有些好转的心情顿时又沉了几分。

“臣范勇……”

“臣施君亦,参见陛下。”

“两位爱卿平身。”

“谢陛下……”

“何事令两位爱卿如此愁眉不展,莫非是马文修部败给了腊婆贼军。”

这时范勇上前一步说:

“启禀陛下,刚刚得到边关急报,忽喇可汗木可烈,去了。”

“……”女帝心口猝然一紧,可见圣容暗淡目光失落,她攥了攥双拳,以无比的意志强忍着心中的慌张、恐惧和焦虑,强压着自己的惊慌,徐徐又问:“消息…准确吗。”

“薛将军已经派人查证,半月之内定有消息。眼下正值多事之秋,陛下还应早作准备。”

“爱卿的意思…朕知道了,木可烈汗这么一走,再也无人能替两国分忧了……”

“陛下请节哀,现如今南方局势不稳,木可烈汗新亡,岐军如何应对,还请陛下明示。”

“范尚书是担心忽喇趁我朝外患之际起兵南下。”

“是,如今十多万兵马牵制在南方动弹不得,反王周照宁与云藏王相继向我求援,我朝已无余力与忽喇全面开战,还请陛下明鉴。”

“范尚书的意思朕明白了,所以之好为难施爱卿了吧。”

“是!”

范勇毫不避讳,但就是苦了户部。

见女帝毫不犹豫倒向范勇,施君亦苦着脸说:

“陛下,户部如今花钱如流水,已经拿不出钱来吊丧,臣也为难,还请陛下明鉴。”

“户部的难处朕知道,吊丧一应支用都由内府承担。”

“陛下圣明……”施君亦赶紧称颂,只怕皇帝现在受到感情冲击走了神,待会儿回过味儿来又反悔。

沉寂片刻,从掩去哀伤,女帝继续又说:

“木可烈汗仁厚忠信,深受两国百姓所爱戴,丧仪规制当按君王之礼,三年之内特许两国互市交易不限,以安木可烈汗在天之灵。”

“陛下圣明……”

范勇、施君亦二人异口同声,花钱消灾无疑是当下唯一的可行之法。

兵部虽然主兵事,但打不过总不能死磕,就只能另想办法,以能解决问题为第一位,所以就为难了户部。

明确了处置方针,女帝遂即问到施君亦:

“三月前,朕命户部清查全国丁籍人口,户部进展如何?”

“启禀陛下,尚有偏远诸道州县尚未呈送,但就已经清查各道来看,朝廷治下主要地域人丁大有增长,不计巴蜀周照宁,我朝岐民约一千一百万户,人口约五千七百二十万。

巴蜀岐民按周照宁所呈户籍,有一百四十七余万户,每户按五口人计,约七百四十万人,有鉴于汉中情况,其每户人丁恐怕只有四人,巴蜀人丁实有大约六百万岐民。

如此算来,我朝岐民应有六千三百万至六千四百万之间。比十二年前七王之乱,增加约五百余万,都在朝廷治下州县。”

从七王之乱到隆元十二年,共计九年时间,岐帝国进行了两次人口统计,第一次是七王之乱后,人口约一千两百万户,隆元十二年统计数据,还是一千两百万户略有增加。其中巴蜀人口仍按七王之乱前计,按一户五口计算,似乎没减少。

实则不然,按户口统计人口,是因为当下计税都根据户口来,如果按个人计税,在当下就很容易出问题,尤其是贪污腐败编造税目。

七王之乱持续三年,重灾区是南方人口较少的地区,波及的面积虽广,但人口密度不大,因此总体人口损失不是很大。

但从战后的两湖、巴蜀,至今还没完全恢复元气也不难看出,战争带来的死亡率还是很高的。

此番再次统计,新增了每户人口数,岐民和土民之别,每五岁为一档,统计男女人口比例。

此前土民人口并不列入朝廷户籍,因为无法实现长期有效的征税,请查户口意义不大。

同时近些年减税和农业增产,也让抛荒、逃难,躲进深山老林的农户陆续回归当地,也增加了精细统计的人口。

此番重新增加统计口径项目,人口总数精确到万位数,帝国的人口和国力从此一目了然。

历朝历代人口增长,无不是开启盛世的前奏,同时按一贯的历史规律,越到王朝的晚期,天下大乱的前期,往往无不是人口的顶峰期,如今的岐帝国无不满足所有的特征。

九月初三,大雨洗地,潮瓯城以北三十里雨林中人头攒动,赵禹刚刚得到左护国阿杉贵的口信。

“很好,左护国不愧是我大南的猛将,这下我军取胜岐军的把握大增,何愁岐军不灭。”

“右承王殿下,岐军正在从海外招募外族蛮兵,我军的探子已经吃亏多次,继续任凭岐军从海外招募蛮族,战事恐怕会对我们不利。而且这些蛮族兵骁勇善战,我们的勇士很难对对付他们。”

参军阮文龙不无担忧说道,赵禹却不以为然:

“一群乌合之众而已,他们操着不同的话,来自于不同蛮族,野性难驯难以约束,少数几百上千人也许可以,数千数万人根本无法约束调遣。岐军若想以这些乌合之众与我军作战,他们是痴心妄想。”

要说赵禹有些自负,他还是有自负的资本,虽然他莽撞,也没有统御数万人大军的经验,但是他不傻。而且腊婆的内部的政治环境,也提供了相当多的经验。

由于语言、文化习惯、部落隔阂、人性本身的不确定性,赵禹考虑的这些问题确实存在。

岐军短时内,甚至长时间内,不可能把来自几十个小邦,操着上百种语言的蛮族士兵操练成岐军一样的训练有素,也很难用单纯的目的,将他们紧密团结起来,这一点跟腊婆自己很像。

所以也就指望不上蛮族夷兵能有什么组织性、协同性、一条心,发动大规模的集群作战。

这些雇佣夷兵为的不过是赚取高额的赏金,为了自己的妻儿有个容身之所,他们没有忠诚,没有为了土地和家园而战的信仰,更不是为了仰慕天朝的威仪,替你流血卖命。

所以要趋势这些蛮族士兵,确实存在各种问题。

当然,赵禹能想到的,沈云卿能想不到?既然碰上他沈云卿,总会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