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人生是长跑,孩子要慢胜
6836800000012

第12章 虚荣的优越穷了自己害了孩子 (2)

生活中,像张曼这样的孩子并非特例。许多家长爱孩子心切,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还很小,总想为孩子多做点,觉得似乎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幸福。但其实不然,这是在害孩子。这样不但抹杀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让孩子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够创造、能够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情。”托尔斯泰也说:“如果学生学习的结果,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只会模仿和抄袭。”

想让孩子拥有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从小就学会自己动手。如果家长一切都替他们做了,他们根本就没有了动手的机会,又如何创新呢?

如今家庭的孩子,很多都是独一代生的独二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众星捧月似的爱着,想不纵容都难。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本身就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一切都应该以他们为中心。而许多家长也因为疼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不知道适当加以拒绝,反而事无巨细,凡是自己都能做的,都替孩子揽了过来。家长们总以为这样是在爱孩子,但却在不知不觉之中,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唯我独尊、自私自利以及懒惰的种子。而这种懒惰一旦形成了习惯,想改变就很困难了。

孩子的幼年时期,正是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孩子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这些对于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想要教育好一个孩子,除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不能太依靠大人以外,太优越的环境对孩子们的成长同样不太适宜。因为太优越的环境,往往让人意志消退。

孩子就如一棵蓬勃成长的小树苗,不但需要阳光,也需要风雨,只有经历了风吹雨淋,才会更健康、更茁壮地成长。社会的竞争日益残酷,一味地让孩子沉于溺爱之中,对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极为不利。到了那个时候,再后悔自己教育失误已经晚了。因此,年轻的父母在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的同时,也应该着力于孩子的素质教育以及技能的培养,让孩子不但学习优秀,还拥有健康的人格、洁净的心灵,为其以后的人生之路作铺垫。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图片新闻,韩国的父母们为了锻炼孩子的体魄,在寒冷的冬天,竟然让孩子们赤裸着上身,在雪地里进行极限训练。图片上,那些孩子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看上去很是健壮。

再说日本的教子经。日本是一个民族情结非常强烈的国家,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可以说是从小就开始栽培的。日本经济非常发达,每个家庭平均有两辆汽车,但你几乎看不到日本家庭开车去接送自己的孩子上学。他们认为,替孩子做好一切,无益于培养孩子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所以,他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强、自主能力。

常言道:“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苗苗。”当孩子从小就事事依赖父母,连一点小事都不肯动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什么事都想让别人帮自己做。这样的孩子容易养成好逸恶劳、乐于享受的坏毛病。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没有雄心,也很难让自己成为自强自立的人,一旦走上社会,很容易因能力缺乏而难以适应社会。而当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就很容易自暴自弃,变得颓废。

因此,作为父母,在保证孩子丰衣足食的情况下,应尽量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因为,只有当孩子具备了这些能力之后,才有可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教育扎堆的冷笑话:琴童的悲哀

在当前的中国,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在的家庭就一个宝宝,再加上生活的富裕,家长们更是舍得在教育上大把地投资。因为太过重视,许多家长们反而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教育扎堆”的怪圈。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书店里,家长们成群结队地带着孩子去买书;奥数培训报名处,为孩子报名的家长拥挤得密不透风……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早教市场上,不管是补习班还是才艺班,只要是有关孩子的,家长们都一哄而上报名、咨询,拼命地把孩子往各种培训机构里送,好像迟了一会儿,就误了孩子的终生幸福似的。

其实,“教育扎堆”是一种非常缺乏理智的行为。因为孩子们被送进这些名目繁多的培训机构,并没有按家长预期的那样,一下子进步了许多,或者一下子变得优秀起来。孩子们进了这样那样的培训班,不但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给本来就被学习压得不堪重负的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负但,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造成这样的后果,其实并不是孩子们不努力,而是家长盲目“扎堆”造成的。这些家长在把孩子送进这些早教机构的时候,并未认真考虑过这个补习班到底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家长们一味地被宣传误导,过于相信这些机构的功能,或者看到别人怎么做就跟风效仿。

因盲目“教育扎堆”不但没让孩子优秀,反而给孩子们造成伤害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案例:

已经十岁的楚云飞,就读于某市实验小学三年级。在同学们的眼里,这个比他们年龄大两岁的女孩子,不但成绩差,而且人也显得呆头呆脑。然而,在几年以前,楚云飞却不是这个样子。相反,在幼儿园的时候,谁看到她都会夸奖她聪明、漂亮。小女孩变成现在的样子,完全是妈妈“盲目教育”的结果。

楚云飞的妈妈叫王素丽。云飞才刚刚五岁,母亲就开始为她设计完美的人生:见同事们把孩子弄去学琴练舞,她也决定从小培养女儿的艺术修养和贵族气质。这位尽心尽责的母亲,在考察了一番后,最终选择了家长们都感觉比较热门的钢琴课。

一听说学琴,云飞就摇头。她觉得看动漫或者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会更有趣。但怎奈妈妈主意已定,不顾女儿的反对而一意孤行。

为了让女儿去学琴,她把别人灌输给自己的“钢琴论”再重新灌输给女儿:钢琴是一种最高雅的艺术,许多名人也都在钢琴上有很深的造诣。比如说爱因斯坦,就十分喜欢弹钢琴;居里夫人的钢琴造诣也相当高。学好了钢琴,你的气质就会与众不同……在母亲的说教下,云飞只好撅着小嘴巴去钢琴班。

自从女儿进了钢琴班,王素丽的生活也分外忙碌起来。她在公司的工作本来就很累,可每天工作了一天,晚上还要陪女儿练琴两个小时。虽然有点吃不消,但这一切对于一心想让孩子学好钢琴的王素丽来说不算什么。她想,只要女儿能有出息,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

但是,真实的情况却让王素丽感觉崩溃。女儿好像根本不理解她的一片苦心。在钢琴班,女儿的成绩是最差的一个。别人一支曲子几天就练熟了,女儿练了半个多月,还是弹不成调,老师看着她也摇头叹息。更要命的还在后面,进钢琴班五年了,和女儿一起的同学早拿到业余十级的证书了,但女儿却始终徘徊在业余五级的门槛之外,再也迈不过去了。这样的水平,要想拿到业余十级的证书,都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王素丽想想这几年来自己在女儿学钢琴上投入的心血和精力,她真是悲从中来。每当孩子练不会曲子时,她都忍无可忍地对着女儿猛吼:“你的手哆嗦什么啊,真想不通你咋就这么笨呢?!”让这位母亲想不通的还在后面,因为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女儿一听到她让练琴就哆嗦,甚至连平时的行为举止,也开始变得诡异起来。

只几岁大的小孩子,却没事的时候总爱一个人傻坐着发呆,就连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时,也呆头呆脑地发愣。王素丽这才感觉不对劲,是不是孩子被自己逼出了毛病?这样一想,她决定带孩子一起去咨询一下儿童心理医生。但医生的话几乎让王素丽发疯:“孩子得了强迫性恐惧症,而且是重度。你应该早发现孩子的不正常行为啊,怎么现在才来看医生?做母亲的怎么这样粗心?”

现实生活中,像王素丽这样盲目“扎堆教育”的父母并不是少数。这些家长抱着急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早已失去了冷静分析的念头。

造成这些年轻父母们盲目扎堆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功利心。但凡强迫性地逼迫自己的孩子去学什么的,大多是听信了办学机构无限夸大事实的宣传。因为自己对高端教育的陌生和不了解,听人家宣传得好,就信以为真,把孩子当成了试验品。

二、跟风。看到其他孩子都去培优学习,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去就会掉队。于是,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也不管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都毫不犹豫地把孩子绑在各种培优计划上。

三、盲目虚荣。没有主观考虑孩子的真正特长兴趣,只抱着“多学一点东西总是好”的想法,而忽略了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兴趣。兴趣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动力,一个孩子如果对他所学的东西没有足够的兴趣,想让他拿出优秀的成绩,很难。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的生命个体健康成长,是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因此,年轻的父母在设计孩子未来的时候,要多考虑如何才能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快乐地成才;别因虚荣和盲目,而本末倒置地跟风扎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