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宪彝还非常关心在校生的成长,他写了一篇《永远像一个医学生》的文章,以自己的体会告诫大家:“必须从医学生时代起,就要重视一切自然科学和基础医学的理论的学习”,“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医生是不够的,要争取做一个医学科学家,不但要能医治面前的病人,而且也要发明创造医治所有的病人。”他鼓励医生“要向前人,向你们老师立下的结论挑战”。同时主张“老师们也应该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独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青出于蓝胜于蓝为荣,不要忌才”。 他强调“作为一个医学生要讲医德和工作作风。在工作上要力争治愈病人,不能治愈,也要对症治疗,减轻病人痛苦,实在治疗无效,也要给病人以精神安慰和同情”;“智育要强调自学为主,不要受教科书和讲义的限制,要学会利用图书馆,多看参考书和广泛翻阅有关学科的现行期刊”。 他真诚地希望青年医学生“刻苦学习,积累知识,勇于探索, 献身事业”。
医职神圣 病人第一
朱宪彝不仅有精湛的医术,而且作风科学严谨。协和医院的大巡诊制度使他受益匪浅。每周三上午,内科定会安排两个小时的大巡诊,事先由总住院医师从各专业组中选出疑难或 罕见的病例,经主任同意后公示。到大巡诊时,由实习医师简洁完整地报告病例,再由主任医师对诊断和治疗措施做必要的说明后,回答各位巡诊者的问诸。大家各抒己见,气氛既严肃又热烈,最后由主任做总结。朱宪彝的发言常常语惊四座,他从同事的激烈的争论中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后来朱宪彝把这种制度带到天津市总医院。
朱宪彝对病人一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对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要求也十分严格。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教授在天津做有关临床思维的报告时,曾谈起过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他在协和做内科见习时,正赶上朱宪彝负责教学。一次,他接诊一位病人后,仔细记录了病人的病史、体征和病程,写下了“肺结核”的诊断,而后请朱宪彝先生复核。朱宪彝审阅了病史、复核了体征后,便问吴阶平查过痰没有,查到抗酸杆菌没有。吴阶平如实回答没有查痰。朱宪彝严厉地批评他:“你现在才是四年级的学生,就想简单化。明年做实习医生,一定更简单了,做了住院医生,还要再简单。到了主治医生,自然会更加简单了!” 这顿劈头盖脸地批评,让吴阶平无地自容。但正是这次批评,使他记住了医生的主观分析决代替不了客观检查的硬道理。
在协和同事们的眼里。朱宪彝是一位博闻强记、思维缜密、谨小慎微的医生。1941年朱宪彝让实习医生须毓筹对一位病人进行连续24小时观察尿肌酐。每天清晨6点,须医生为病人测试,但结果悬殊,反复几次,莫不如此,最后只好将情况如实抄入病历中,并向朱宪彝先生做了汇报。一天早晨,她正在实验室里测量尿肌酐,无意中发现朱宪彝先生正站在自己身后,踮着脚检查测试操作。朱宪彝先生严肃地对她说:“你的化验结果让我很纳闷,今天我看了看,你的操作非常规范,完全合规定。请你把余下的标本留下来。我再做一遍。”下午,当须毓筹再到实验室时,见朱宪彝先生正在为化验结果大伤脑筋呢!后来须毓筹不用尿液,而改用蒸馏水做定量分析,结果两份蒸馏水竟也出现了不等的肌酐。朱宪彝看着检测结果,笑着称赞须毓筹:“是你找到了根源。毛病出在我身上,是我让把以前用过的人造浮石反复漂洗后重复使用,才影响了实验结果。”朱宪彝对待每一个实验都是如此认真。
朱宪彝时刻为患者着想,以解除其痛苦为先。在自己挂牌行医中,他对富人并不多收费,对贫困的病人常常免收挂号费。他总是尽量减轻病人的负担,能一次解决问题,绝不让病人跑第二趟;病情轻微者,他便告诉病人,买哪种药服用即可,而不必跑来诊治浪费钱财。因此,尽管朱宪彝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了病痛,但他始终没能发财;他被人们誉为德高医粹的专家,却始终居住在南门外大街一所非常简朴的房子里。
天津解放后,他先后兼任河北医学院教授和天津市总医院内科主任,而后毅然放弃私人开业,专任公职。他谢绝了人民政府给予的超额工资(每月5000斤小米折价),只享受一般医学专家应得的报酬。1950年他出任天津市抗美援朝医疗救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动员和组织全市医务工作者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医疗服务队,组织私人开业医生支援公立医院,显示出他崇高的爱国热情和非凡的组织能力。
朱宪彝对医疗工作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长期兼任附属医院的内科主任,始终坚持查房、示教,主持临床病理研讨会。不论是出国工作,还是在国内出席各种会议,回到天津的第一件事总是到医院查房,了解老病人的病情变化和新病人的全面情况,提出新的诊治措施和研究课题。不管是在门诊还是在病房,他对病人的检查一律按常规,从头到脚逐项检查,从无遗漏。有一位妇产科的病人,产后10天腹痛伴发烧,医生查体没发现阳性体征,便把朱宪彝请来会诊。他仔细检查后发现,患者巩膜有轻度黄疸,经进一步化验,确诊为急性肝炎,对症治疗后,患者很快康复了。甘幼强教授曾多次谈起过一件让他记忆犹新的往事:一次,朱宪彝先生查房时,检查由他治疗了一个多月的尿毒症患者。朱宪彝按照常规检查病人的每个部位,最后带上指套检查肛门,结果发现肛门周围有一个流着恶臭的窦道,这么长时间居然没人发现!这件事给甘幼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朱宪彝经常对大家说:“体检是医生的看家本领。头疼摸头,腹痛查腹,难免持一孔之见,先入为主,那就要贻误大事。”朱宪彝平素待人和蔼可亲,不摆架子,但对学生和医师的 工作要求却格外严格。他随时检查医生们书写的病历,把它当做是衡量医生工作质量和工作作风的重要标志。他曾把写得龙飞凤舞的病历当众扔出窗外,也曾严惩过私自涂改病历的实习医生。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医生职责神圣,切莫把生命视为儿戏!”他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仁爱精神始终是众人学习的典范。
1964年4月,朱宪彝带领天津医疗队到河北邢台下乡巡疗。一天,邢家湾医疗点来了个老乡,怀抱一个不满3岁的孩子,只见患儿两耳流脓、颈部发硬头向后仰着,已三天未进食。医生怀疑是脑膜炎,正欲穿刺治疗时,患儿突然面色苍白。呼吸心跳骤停,经一番急救才恢复呼吸和心跳,但随后又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正在这危急时刻,朱宪彝赶到了,经检查后提出,患儿可能是化脓性中耳炎引发破伤风。于是,一面按脑膜炎治疗,一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连续抢救了几昼夜,患儿仍不断发生严重抽搐和呼吸心跳骤停的现象。在这关键时刻,朱宪彝鼓励大家:“ 一定要坚持到底,如果孩子能活过七八天,等他自身产生抗体后 ,就会逐渐好起来。”果不其然,到了第六天,孩子开始吃奶,到第九天,意识消醒,孩子被白衣天使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了!
1974年的一天,朱宪彝刚刚出差回津。一名医生便请他看一个病人,说拿不准患者得的是什么病。原来患者是个23岁的男青年,病症为低血钾、高血压还伴有失明现象,初步诊断为肾上腺醛固酮增多症,并决定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手术中并未发现。有肾上腺异常,却在肾上腺上发现了肿瘤组织。朱宪彝让医生做电镜检查后,结合临床资料,确诊肿瘤为肾素肿瘤。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病例,为国内首例,在世界范围内一共才有20余例。治疗一年后进行复查,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完全恢复了健康。
1979年,附属医院收治了一位由郊县转来的席汉综合症患者。这种病是由于产后大出血引起垂体功能低下,导致甲状腺、肾上腺等多种内分功能低下。这位病人由于受到急性感染导致出现精神失常的症状,在原医院被注射过冬眠灵,转到附属医院时已神志不清、四肢僵硬,病情十分危急。医生们意见不一,有 的认为是低血糖造成的,有的认为乃冬眠灵中毒所致。朱宪彝会诊后诊断为冬眠灵中毒。经尿检证实诊断是正确的。冬眠灵系席汉综合症的禁忌药。病人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后,很快痊愈出院了。
朱宪彝为患者治病,靠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医术,还有一颗爱心。1982年一位重点大学的女生因神经性厌食住院治疗,她因要保持高分而思想负担太重,导致精神抑郁,拒绝进食。入院时身体极为虚弱,毛发严重脱落。该病尚无特效药,故精神治疗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使病人早日康复,朱宪彝和主治医生一起请来病人家属座谈了三个多小时,商请他们配合医生共同做好病人的疏导工作,很快收到良好的疗效。有一位患极度营养不良的病人,急需输白蛋白治疗,但其生活拮据,一时无法支付医疗费用。朱宪彝闻讯后立即表示:“治病救人要紧!计算一下费用,千元以下由我代付。”他就是这样为病人排忧解难,治病扶危的。
朱宪彝精妙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国内外医学专家的一致赞誉。他曾为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担任保健任务,还曾多次出国为各国政要治病,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当面嘉奖。朱宪彝回想起当年为西哈努克亲王保健时的情景,就幽默地说:“也许那时是我最出名的时候,人们在电影里看到西哈努克亲王的时候,就总能看到我的身影或听到我的名字。”那时恰值“文革”中期,朱宪彝刚刚摆脱政治上的困扰即受命担此重任。朱宪彝逝世后,西哈努克亲王特地发来唁电,沉痛悼念这位为恢复自己的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医学家。
身端行正 勇挑重担
朱宪彝为人处事身端行正,克己奉公,严于律己,谦和待人,得了人们的钦佩和景仰。我们从一些小事上就可以看出他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