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军事百科·军事武器卷
73417200000008

第8章 盾

最早的盾是藤编成或者木制的。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在人类跟其他猛兽和人科动物进行决死战的时候,他们都是只使用进攻性武器,义无反顾地扑向敌兽的。最早的盾是哪里出现的,很难知道了——因为材料的关系,它容易腐朽,腐朽后的痕迹又比较难跟其他木制生产生活用品区分开来。不过早期的文明国家,如埃及、苏美尔城邦都有了盾,这是肯定的。

当面对猛犸、短面熊、狮子、野牛、尼安德特人、东方直立人的时候,人类从来没有想到过要保护自己,到了成为动物界无可挑战的霸主的时候,却需要盾牌的保护了,这是否说明人类最害怕的还是自己的同类呢?

早期的盾是藤编木制的,这样就有了问题:滕制的盾容易被有刃兵器砍开,而木制的盾除了这个问题,还有在受到强力砍击时,容易沿木材纹理裂开的毛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在盾牌上包裹较坚韧的材质,古王国时期的埃及军队已经这么做了。到了中王国时期,埃及盾牌主要是上部成半圆形,下部为长方形的一种盾牌,外覆毛皮,毛皮覆盖整个盾面,用钉子固定。此时还出现了可以遮盖全身的圆形巨盾,由于太过沉重,必须由一人背负行军,到作战时才交给战士。新王国时期的盾则没有什么大进步。另一个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也已经使用盾了,早在乌尔军旗那个时期,步兵就已经有了小盾。之后一直没有多少进步,直到亚述时代。

在早期文明国家中,亚述是比较重视盾牌的。其中最大的是柳条盾,盾用柳条编成,长度大者相当于或超过士兵的身高,宽度可掩护2~3人;小者约半人高左右,宽度够掩护1人或2人。柳条盾的形状,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顶部向后突出一块,与盾体成直角;还有的是从约一人高度开始向内弯曲并逐渐变窄,最后形成尖顶状,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作战时,持盾者和弓箭手2人一组,持盾者携带短剑或矛,将盾牌立在地上以掩护弓箭手;而弓箭手在盾牌的掩护下得以充分发挥其射箭的效能。这种大柳条盾最适于攻城战斗。上部向后折或者向内弯曲的大盾、都能遮挡城头矢石。单人使用这种大盾时,则把尖顶盾倚靠在墙上,自己藏匿其中进行攻城作业。较小的圆盾则供站车兵使用,步兵矛手和早期帝王的侍从也使用这种盾。

此种盾一般是用金属制成的,因而比较小,其直径很少超过0.5米。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种金属盾。其外形特点为边缘向内弯曲,中央稍突出。圆盾有用青铜铸造的,有用铁锻造的,也有少数礼仪性圆盾是用金、银制成的。其中金盾仅限于王、王室成员和极少数达官使用。后来,金属圆盾为柳条圆盾所代替,盾缘是用硬木或金属材料制成的,有时盾的中央饰以凸出物。

后期亚述常使用凸面盾。初期的这种盾一般为长方形,普及使用后体形增大,外形也变为底部方形,而顶部呈弧形。这种盾有的是柳条编的,有的是金属制的,盾的中心和边缘常常饰以蔷薇花或环状图样。盾的长度有120厘米到150厘米,便于士兵从头至膝都能够得到防护,凸面盾行军时负在背上。也有些凸面盾是椭圆形的,较大,在行军时同样背负。

亚述盾达到了早期盾的高峰。除此以外印度在列国时代、中国在西周也都装备了盾牌。中国步兵盾和战车兵盾都呈长方形,只是战车兵盾较小。

奴隶时代有名的大盾还有希腊军队装备的大圆盾。在迈锡尼的“战士花瓶”上,已经出现了这种大圆盾,只是下方还缺了一块,盾形就好像满月前4天的月亮。到了古风时代重步兵出现之后,这个满月就成形了。希腊大圆盾曾经抵御了波斯的箭雨,是很值得信赖的防护武器。

马其顿军队的重步兵,因为需要双手持矛,所以无法持握大圆盾,他们只是在左肩挂了个小圆盾。马其顿另一个手持小圆盾的兵种是轻装步兵。

如果说其他军队不握盾还可以凭手中兵器与敌人较量,那么罗马重步兵失去盾牌,可就难办了。在卡米路斯改革之后,除后备兵外罗马重步兵统一使用投枪,没有长兵器。近战仅凭手中的短剑取胜,必须用大盾掩护自己。

否则,面对手持射击兵器、长兵器乃至长剑长刀的敌军、罗马士兵的战斗必然困难重重。然而凭借大盾与短剑的结合,罗马步兵却成了那个时代最可怕的军人。罗马大盾问世于高卢入侵后,大概是得到了凯尔特人的技术启发,一直沿用到帝国时代。此盾为木制,俯视约呈半圆形,正面看去呈长方形,高1.25米,宽0.8米。盾外包裹皮革,铁皮镶边,里面中间部分衬有铁片。罗马大盾伴随罗马士兵经历了700多年时光,经历了无数险恶的战斗,抵御了无数武器的侵袭,挽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并把他们最终带到胜利,是古代最好的盾之一。

奴隶社会的盾牌基本上已经把技术发展到顶。从材质上说,木盾、滕盾、柳条盾、铜盾、铁盾都已出现;从大小说,巨盾、大盾、小盾都已出现;形状上说,圆盾、长方形盾、奇形盾都已出现。从制盾技术上说,普遍以木盾为主,包裹毛皮,常用铁皮镶边,手持部分往往有金属保护。

罗马衰落之后,世界迎来了骑兵时代。这时大型的盾不大受欢迎了,因为骑兵在马上往往要持长兵器,左手持物太大太重会妨碍作战,而且在马上是无法把盾支在地面上的。所以盾的形制有缩小的趋势。封建时代的盾牌比较乏味,因为关键性的技术在奴隶社会都已经发明出来了。这时候比较有特点的是维京人的泪滴性盾牌。

中国最初称盾为干,后来改称盾,后来又改称牌、排。外形大致不出长方形、圆形两种。较有特色的有:滕盾,用老粗藤编成,中心突出,类似斗笠,防箭比较有效——宋到明的中国步兵跟罗马步兵一样,临敌时先猛然投出投枪,然后抽出腰刀,在盾牌的保护下近战;无敌神牌,能藏25人,可以说是人类史上最大的盾牌了!还有各种“攻防兼备”的盾牌——多出现在火器发明之后:神行破敌火刀牌,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燃烧性火器,临敌时可向敌人喷火;虎头火牌,内藏火药箭一二十支,临敌时发射;虎头木牌,木质,挖有一些小孔,可供火枪或火药箭射击。不过这些奇奇怪怪的盾牌在实战中被证明为效果不佳,所以到清朝不再沿用。

盾牌的作用都是一样的,抵御箭支最有效,因为箭的初速慢,体形又大,除非打裂盾牌,否则必将留在盾牌上;刺击兵器打在盾牌上,除非打裂盾牌,否则很容易滑开,尤其是高速冲击的骑兵;而砍杀兵器对付盾牌较易砍裂,因为它的力量完全由盾牌承受了,但盾牌往往有金属包边,这就防止了盾牌顺纹理裂开;盾牌比较难以对付的是投枪,因为它的重量和体形较大,贯穿盾牌之后容易造成持盾者活动不便;至于枪支,由于其弹丸小而高速,所以盾牌的作用就很小了。所以在燧发枪出现以后,盾牌很快从战场上消失。现代虽然还有盾牌,但那是一种警察防止暴乱的防御性武器了,上不得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