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内有两座“筛海坟”,据原存阿拉伯文墓碑载,系宋末元初来华讲学的波斯人艾哈迈德和布哈拉人阿力的墓葬。
北京东四清真寺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四牌楼,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为明代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陈友独资创建,明代宗于景泰元年(1450年)敕题“清真寺”三字,亦为北京“四大官寺”之一。
全寺占地面积约六千平方米,建筑布局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主体建筑礼拜大殿高十五米,面积四百八十平方米,可容五百人礼拜,前部为木制结构,造型古朴,殿内二十根直径半米的彩柱,饰以金荷花,中央三根横梁浮雕库法体阿拉伯经文,金碧辉煌。后部砖砌,不用木架,称无梁殿,基本保持明代的建筑结构。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曾建一宣礼楼,毁于光绪末年,铜顶至今仍在。大殿抱厦南侧有一明万历(1573-1619年)年间碑记,上刻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先知穆罕默德的《至圣百字赞》。并藏有一部元延佑五年(1318年)《古兰经》手抄本,以及绘有阿拉伯文《清真言》的明代瓷牌等珍贵文物。
东四清真寺历来是北京伊斯兰教宗教文化活动的中心,1926年曾创办清真中学,1927年续办由济南迁北平的成达师范学校,1936年创办了福德图书馆,1947年创办了北平伊斯兰经学院。
南京净觉寺又名三山街礼拜寺。位于今南京市建康路,是明王朝“敕建”的重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
据传,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期间,因该寺多用楠木建筑,所以,将该寺的楠木梁栋,折移建王府。清末宣统年间重建,无甚特色。原明代建筑保存下的已不多见。确知的明代建筑遗物,仅遗下砖牌坊一座,此砖坊砌造精良,年代久远,即敦实而又华丽,它的形制充分显示砖石建筑的特点,为国内所少见。明末清初,回族伊斯兰教学者王岱舆、刘智、伍遵契进行宗教学术活动,掀起汉文译着的热潮,曾与净觉寺有密切的关系。
明代重建和创建的规模宏大的清真寺,除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明代重建扩建)和南京净觉寺外,再无规模更大的清真寺。到了清代回族穆斯林创建和重建的清真大寺就很多了,山东济宁东、西大寺,广西桂林西门外清真寺,青海洪水泉清真寺,循化撒拉族穆斯林街子工大寺,甘肃兰州桥门街大寺及临夏八坊的数座大寺,这些清真寺突出的特点是大殿宏伟壮丽,是前所少有的,而尤以济宁东、西大寺为最。
山东济宁东、西清真大寺相传济宁东大寺创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康熙年间扩建重修,奠定规模,乾隆年间又扩建重修,始成今日宏大壮丽之规模。东大寺建筑的艺术风格,最突出的是它的全部建筑的高大巍峨,使人最为感赞。大寺面临大运河,河岸以石镶砌,由河岸至礼拜大殿共有四道门,显示大殿之深遂而庄重。大殿之规模宽达七间十五檩,平面呈长方形。望月楼三层高,上层为六角形。后门楼(也即二门),三门重檐,下檐带垂柱制度。从大寺背面望去,见大殿、望月楼、后门楼及后牌楼,显示大寺重重叠落的巍峨雄伟的姿态和气势,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是我国伊斯兰教木结构建筑前所未有的。如此气魄在我国其他建筑上也是少有的,它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更值得提出的是大寺建筑的石工非常精致,大门前立石牌坊一座刻有狮子、羊、麒麟及山、水、花卉之物,大小额枋全刻卷草。大门三间五檩,屋顶歇山造,绿琉璃,黄剪边,有跑龙脊,左右八字墙,大门两侧又立抱鼓石一对,大门显得非常华丽堂皇,石工雕刻很精细,皆为少见的精品。
西大寺的整体建筑规模与东大寺相当,而礼拜大殿又大于东大寺,创建年代则晚于东大寺。据记载为回族穆斯林经学大师常志美(1610-1670年)于清初所创建,康熙二十年、乾隆年间以至道光初年陆续又加扩建。
相传常志美大师于清初,为济宁穆斯林邀请来济,于东大寺投帐讲学,开办大学教育(即经堂教育大学部)。当时济宁穆斯林在集体礼拜的仪式中,普遍实行联班制,即领导大众礼拜的伊玛目不独自站立于最前面,而列于大众的行列中,领导大众礼拜。常志美提倡“遵经改俗”,改革联班制,实行独班制,率众礼拜的伊玛目单列,站立于最前面。常志美的改革主张,有一半穆斯林拥护,一半穆斯林反对,济宁的穆斯林遂分为两派,为此争执不下。后来主张改革的穆斯林退出东寺,另行立坊,在济宁西隅修建了一座清真寺。这就是济宁西大寺。
西大寺最引入注目的是,它的礼拜大殿,为全国起脊式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大殿中最大的一个,它的规模仅次于北京清宫太和殿,也是国内最大的大殿之一。就是在佛、道教宫殿古建筑中也是最大的建筑之一。大殿用窄而深的平面,用勾连搭的结构,表现了伊斯兰教大殿建筑的显着特点,是国内其他建筑所无。
大殿呈狭而深的“十”字平面,由四个建筑单元构成,卷棚三大间,矗立于前;前殿为五间单檐庑殿顶;中殿为七间重檐歇山顶;后殿为五间周围廊式,又将地面加高,重檐也高过中殿,总高约二十米,是为大殿的重点建筑。
大殿本来就很高,而内部又完全是砌上“露明造”,所以,大殿更加雄伟高大。进入殿内一片木柱,如入森林。柱上及斗拱、梁、枋上(原状)是全部彩饰,金碧辉煌的“旋子”彩画。木柱全用卷枝莲彩画,都是很高级的装饰。使殿内呈现出一片富丽豪华的气派。
这座大寺规模最为完备,有大门、邦克楼、左右汫堂、水房、阿訇住室、经生住室、望月楼等。大门气魄很大,面宽十三间,甚为突出,为国内其他建筑所无,它使寺院显得更加宏伟。邦克楼六角二层,寺院内部即用此楼将庭院分为内外两部,外院是四合院状,内院为一开敞而方正的庭院。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明清时代,回族伊斯兰教不仅仅在各地城市中建造如此多的清真大寺,即使在偏僻农村荒漠山区也修建了许多宏伟壮丽的清真寺。最着名的要算青海平安县洪水泉大寺和宁夏同心清真大寺。
洪水泉清真寺位于一处海拔近3000米的深山中,清初至中叶建造最为突出的是邦克楼建筑,技术精美。邦克楼为三层楼阁式建筑,斗拱的做法,精致灵活,富于变化,上中下三层各不相同,愈上愈灵活愈华丽。连顶脊标志装饰物计算,总高二十多米,巍峨高耸,凌空独立。礼拜大殿也显得格外雄伟庄严。寺院大小木作极为精美可观,如邦克楼的六角形网状窗棂,大殿的格门雕刻,后窑殿内部壁面及天花板全是用木板镶成的。砖雕之精美也是一般建筑所少见的。迎门有砖雕照壁一座,在向门的一面,整个用六角形绣球式花瓣雕成,华丽大方。大门左右八字墙上也布满了雕刻,大殿券棚左右桶子墙上,八字墙的砖雕,也都是国内少见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