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莱菲耶派的形成,根源于瓦哈比耶的影响,他公开承认自己以瓦哈比学说为基本理论依据,在中国传播瓦哈比耶的主张。他的宗教功修和礼仪,主张遵从所谓“前三辈的干办”。指伊斯兰教早期二百五十年的历史时期,即自先知穆罕默德创传伊斯兰教至公元855年。赛莱菲耶认为,在伊斯兰教历史上,这是最圣洁、最正统、最符合伊斯兰教实质的年代。因此,赛莱菲耶只承认这一时期“前三辈”制定的教律。《布哈里圣训集》记载,先知对圣门弟子说:“我的宗教将来要分为七十三派,他们都是迷途者,只有一派是走正道的。”圣门弟子问这一派是哪些人?据说先知曾经表明:“最好的时代,是我和索合伯(即圣门弟子)时代,其次是它比吾乃(再传弟子)时代,再次是台班它比吾乃(三传弟子)时代。”在圣门弟子时代,《古兰经》敕降,先知领导圣门弟子传播伊斯兰教,不少圣门弟子还亲身经历了伊斯兰教创建的全过程。先知根据《古兰经》原理,制定了一系列教义教律。再传弟子继承了伊斯兰教原旨,即直接沿袭圣门弟子的思想行为和遗训;三传弟子则从祖辈、父辈的言行中学习伊斯兰教的固有精神,并且完整地领会和遵守。因而前三辈时代的伊斯兰教纯洁无瑕,信仰最纯正,礼仪最准确,教法最尊崇,操守最高尚。四大法学家阿布·哈乃斐(哈乃斐教法学派创始人)、马立克(马立克教法学派创始人)、沙菲仪(沙菲仪教法学派创始人)、伊本·罕伯理(罕伯理教法学派创始人),都生活在先知穆罕默德三传弟子时代,他们制定的礼仪和教法,符合《古兰经》、“圣训”的原则,没有任何个人的私欲掺杂在内,所以不分彼此,一律尊重执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遵行,如果圣门弟子与先知言行不一致时,遵行先知的;三传弟子与再传弟子言行不一致时,遵行再传弟子的;法学家的主张与《古兰经》、圣训不一致时,坚决遵行经训的原则。赛莱菲耶即以前三辈的追随者自居,在宗教礼仪中恢复和效仿前三辈的行为。赛莱菲耶肯定圣训的三个基本范畴:
1.先知穆罕默德生前的言行,为穆斯林树立学习和德行的楷模,是无比正确的“哈迪斯”;
2.先知亲自宣布的命令与禁令,是最正确的“哈迪斯”;
3.四大“哈里发”——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所遵行而经先知默许的也属于正确的“哈迪斯”。
圣训有不同的“品位”(等级),决定于他的真实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毛果夫”——即凝固的,中途提出的哈迪斯,既不能上溯到先知时代,也没有流传于后世;
“木特瓦提尔”——连续传来,证实毛果夫哈迪斯确实来源于先知时代,即落实了的毛果夫;
“毛措尔”——既在教法经中没有依据可寻,而本身又自相矛盾的,属于伪托臆造的哈迪斯。
赛莱菲耶依据上述论点,所以只遵从六大圣训集,认为这六大圣训集,收集圣训时间最早,与圣行出入不大,绝对可靠。
因此,赛莱菲耶主张穆斯林的宗教礼仪和一切言行,必须以《古兰经》为准则。圣训则是《古兰经》的补充和体现,先知的言行足以为穆斯林的表率。作为一个穆斯林只能遵循《古兰经》和“圣训”,要能够令行禁止,即修持安拉所令行的正道,远绝安拉所严禁的一切恶行。决不容许任意解释“经”、“训”,各取所需,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至于《古兰经》中的“木特沙比哈提”,即隐晦的微妙的经文(阿叶提),只可以照字音朗读,不能妄加解释,更不容许调换字意和隐昧词义。因为先知也从未阐明,如任意妄解,必然会降低对《古兰经》的诚信。因而提出三原则:
“清净”,即不以任何物比拟安拉的德性,严格区分“主”与“物”的界限,保持经典的绝对纯洁;
“归信”,即不穷究经文字面意义之外的意义,唯安拉本知的奥妙哲理,坚信不疑;
“交付”,即将经文字面意义之外的究竟,交付安拉,不妄加猜测。
“三原则”反映在赛莱菲耶教义和礼仪各个方面:
1.安拉“本体”与“德性”的认识赛莱菲耶主张学习“前三辈”的信仰,完全信奉《古兰经》在这个方面的一切陈述,以及先知对这一问题的教诲。即:安拉是无始无终的造物主,造化了宇宙万物,超绝时空而独一存在。世界是有方位的,超越世界的分界限,就是“阿雷世”。“阿雷世”之上是无方位的。《古兰经》、“圣训”不止一次地提到“安拉在阿雷世之上”。
穆斯林既信仰安拉的超绝性,就不能以属于被造化的时空概念理解造物主的究竟。安拉确实存在的一种德性,只能是理性认识,而不能以人间的物质理解“宝座”。同样《古兰经》提到安拉的德性,如“能言的”、“全听的”、“高”、“端”等,也不能用人世间存在的说、听、高、端来衡量对比。安拉的本体不可知,同样安拉德性的实质也不可知。伊斯兰教历来禁止争议安拉的种种德性,“穆圣所禁止的,是思索真主的本体”。因为思想真主的本体是理性所不及的,所以我们只能知道真主有本体就够了,至于此外的,唯主自知,非我们理性所能及。所以庄严的《古兰经》及以前的“天经”,都只叫人观察所造物,藉以认识造物主及其完美的德性,至于造物主如何具有这些德性,则非我们所宜探讨的。
赛莱菲耶注重认主学理论研究,他们宣传说,安拉创造了世间万事万物,地球也毫不例外属于安拉所创造,安拉不在地球上,而是在地球之外。某些教派穆斯林借此指责赛莱菲耶给安拉“定位”,由此判断赛莱菲耶为“邪教”、“外道”。赛莱菲耶则强调《古兰经》塔合章第五节昭示“至仁主已升上宝座了”、“真主在阿雷世上”。但这是“木特沙比哈提”的阿叶提(隐晦经文),只可念字,不可随意解释。从这句话的字面意义分析,“阿雷世”是九层昆仑(禁天),安拉高在九层昆仑之上。马得宝进一步解释:九层昆仑无限之大,米科依勒天仙(“职司天禄,惠育万行”)要探究真主之高,上飞了五千年,毫无结果,之后请求真主给他以前所给的双倍的力量,又上飞了十千年,仍然是在原地。米科依勒天仙就此向真主告罪,念了“赞我至清高的真主清净”的叩头词,拜倒在真主阙下。无限大的阿雷世,为真主所造,阿雷世又包含了万物,所以说真主高过阿雷世。对真主高过阿雷世,应理解为:这种高“并非方位直线性的高,而是叩头词中所说的真主清高的高”。赛莱菲耶极力阐明在安拉方位问题上自己的观点,坚持否定安拉“定位”之说。
2.礼仪制度赛莱菲耶是由依赫瓦尼分化出来的一个教派,在宗教功修和仪礼制度上基本上与伊赫瓦尼相同,但强调遵从前三辈的干办,因此,某些功修礼仪又具有一些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1)赛莱菲耶礼拜或举行其他宗教活动时,要求戴“艾玛默”(类似阿拉伯人的头巾),认为这是圣行。据说在某次圣战中,前来助战的大天使哲伯勒依来戴黄色“艾玛默”,其他天使则戴白色的。“圣训”中也曾有先知穆罕默德戴“艾玛默”的传述。
(2)每日五次礼拜的宣礼词念法,赛莱菲耶“内外有别”:外宣邦克与其他教派相同,高念复句:“安拉至大,安拉至大!我作证……我作证……”;内宣邦克(齐班集体礼拜的“伊戛埋特”)只念单句。
(3)入拜念大赞词时,举起双手,对准两肩,抬手一次;鞠躬前,抬手一次;鞠躬后直立,抬手一次。赛莱菲耶认为六大“圣训”集中都有记载,“传述穆圣礼拜中抬三次手的,有五十位‘索合伯’(圣门弟子)’”,故赛莱菲耶被称“三抬”者,即缘于此。
(4)领拜的伊玛目不论高念或低念“法蒂哈”时,跟随者必须低念。据说先知教导穆斯林说:“不念天经首章的人,礼拜不成。”伊玛目念毕法蒂哈时,跟随群众高念“阿米乃”(求准词);跪坐时,右手即作举指的仪则,直到说了“色俩目”,翘起的右食指始可放下,表示思想上、行动上“定主独一”,抵制恶魔的干扰;叩头之后,以手指计算赞主次数,认为复活之日,手说话,脚作证,赞主是主命,计数是圣行;每天命拜末,未鞠躬前,念“古奴提”(顺命祈祷词)一遍,(其他教派只在礼“威特勒”拜中念这段经文);聚众礼拜结束,不推举人统一念祈祷词,而是与拜者根据自己实际,自我祈祷,不强求一致。
(5)“主麻日”聚礼,赛莱菲耶改变了回族伊斯兰教的某些成规,只遵行聚礼的两拜“天命”,以及天命拜前后各四拜(或两拜),不再同时礼“撇申尼”拜(晌礼)。理由在于同一时间内,连续做两种天命拜,《古兰经》和“圣训”都没有此种规定。
(6)一年两次会礼(开斋节、古尔拜节)礼拜中,赛莱菲耶改变了过去念三次大赞的礼仪,而是把两拜的大赞(第一拜七次,第二拜五次)安排在念“法蒂哈”之前;斋月每晚宵礼后的“塔拉威哈”(息拜),赛莱菲耶只增加八拜,结束后礼“威特勒”三拜,加上宵礼的天命与圣行,共17拜。不追求拜数之多,但求恭敬如仪。对于其他派别传统的20拜“塔拉威哈”,赛莱菲耶也不加非议。
(7)赛莱菲耶根据“圣训”的有关规定,提出在特殊情况下,不能按时礼拜,允许两次拜并礼,但只能把相连的两个时辰的礼拜一并举行,如晌礼拜与哺礼拜。至于晡礼与昏礼则不能同时并行。
(8)赛莱菲耶在殡葬仪礼中反对给亡人举行转“伊斯戛推(赎金)”或“费达(经典)”的仪式,认为这些仪式在《古兰经》和“圣训”中均无记载,徒具形式而已,赎免不了亡人的“罪愆”。人们要在后世赦免罪行,必须在生前按“经”、“训”要求,令行禁止,修持善功,才有可能“脱离”炼狱之灾。
穆斯林悼念亡人,最好方式是为亡人诵经祈祷、施散财物、宰牲待客、馈送油香等善行,至于“头七”、“二七”、“三七”、“四十天”、“百日”之类的悼念活动,乃是回族穆斯林受汉族风俗影响而形成的习惯。因此,赛莱菲耶不奉行这种仪式,要求移风易俗,按经、训指示而行。
赛莱菲耶认为,游坟目的在于向安拉“忏悔”,亲临墓地,触景生情,顿感人生短暂,“无常”难免,足以产生改恶向善之念。游坟念《古兰经》,不面向坟墓,而朝向西方。一人念,集体静听,不主张合念。送葬时,丧家不穿白戴孝,不允许大声嚎丧,送葬者唯祈求安拉宽恕亡人,送葬行列进行中保持肃穆气氛。
赛莱菲耶和伊赫瓦尼一样,都是严格的“安拉独一”论者,反对穆斯林中对谢赫、吾力、上人及其陵墓的特殊尊崇。甚至穆斯林每年举行“圣纪”、“阿舒拉节”、“法蒂玛节”的悼念活动,赛莱菲耶也认为《古兰经》和“圣训”中没有规定,“前三辈”也没有干过,因而不赞成举行任何特殊的纪念仪式。然而他们强调,不举行“圣纪”,并非不尊重先知,相反鼓励穆斯林多“赞圣”,多干圣行副功。如礼“怠罕柱德”(静夜之礼),按“怠罕柱德在圣人为主制,在贤学为圣则,在廉善为副功,于庸众无责也”。又如礼上午副功拜、昏礼后的副功拜、封副功斋等,以修遵“圣行”的实际行动纪念先知。
(9)在婚姻习俗中,举行婚礼仪式——念“尼卡亥”时,主持人必须将证词改为祝词,以为男女联姻,乃是“天作之合”,是安拉的意志所决定,任何人不能为双方作证,据撮合之功为己功,所以只能表示祝福而已。
(10)仪容装饰方面,赛莱菲耶根据《古兰经》黄牛章昭示:“当时,易布拉欣的主用若干诫命试验他,他就实践了那些诫命。”(2:124)认为所说“诫命”是指:留发分两半,留胡须,打短髭,漱口、呛鼻、刷牙,剪指甲,拔除腋毛、脐下毛,割包皮,用水净下体等。先知继承和遵行这一系列“诫命”,故列为“圣行”。尤其留长发,既是赛莱菲耶的仪容特色,也是与其他教派穆斯林的显着区别。宣称留长发并非赛莱菲耶独创,而是“圣行”之一,是有“经”、“训”的根据。有的圣训传述说:“穆圣的头发既不太直,又不太卷曲,垂在肩耳之间,形似波浪,……穆圣的头发垂在两肩。”“穆圣的头发,垂至两肩,或至两耳……穆圣先披发,然后分发。”“圣妻阿以涉曾给先知梳理长发。”因此,赛莱菲耶把留长发作为“圣行”来遵行。但是处于中国现实生活中,要求并不很严格,不留长发的赛莱菲耶穆斯林大有人在。
赛莱菲耶的产生和形成,显然是阿拉伯瓦哈比思想学说的深刻影响。追溯其源流,不难看出原与伊赫瓦尼同属一个宗教学派,由于观点互异,从伊赫瓦尼派中分化出来,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一些礼仪特点和宗教制度,成为独立教派。其宗教主张,也丰富了回族伊斯兰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