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还有什么?四川值得一题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四川人是一个说不清、道不完的话题。为了全面地解读四川人这个群体,下面罗列了四川人最值得关注的“十大关键词”。相信你会更加了解这群有滋有味的四川人。
1.“超女”
“超女”本是湖南的地方产物,但援引于此,实在是因为“超女”火了,离不开四川人的大力捧场,再加上新鲜出炉的几大“超女”或多或少都与四川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说“超女”与四川无关,与四川人无关,也就说不过去。
其实,说是“超女”,更想说“李宇春”,或是“张靓颖”,但是,作为四川人,她们也只能算是个体,所以,用“超女”来代替,不仅包括这些“超女”本身,还包括拥戴这些“超女”狂热的粉丝。
2005年,可以说是“超女”年,无论从选手实力和名次,还是观众短信投票热情和投票数量上看,四川唱区的贡献巨大。
自海选时异常火爆的报名开始,四川就注定要成为2005年“超级女声”的明星城市。一方面,从数万名报名参赛者中一路冲杀出来的四川唱区三强,站在总决选舞台上迅速征服全国观众,“四川小吃团”规模也转眼扩大到全国:北京、上海、深圳、昆明……在许多城市街头,都可以看到“玉米”“凉粉”“盒饭”为偶像拉票的身影。接着,四川三强不负众望齐齐进入前五,最后李宇春、张靓颖分获冠军、季军,四川选手的优异表现令人惊叹。另一方面,四川的观众也投入极大热情,支持这些站在总决选舞台上的四川选手,据有关报道,总决选阶段来自四川的短信投票数量,一直名列前茅。
四川人从来就有骄傲的习惯——用老百姓的话说:老子天下第一!至少在四川人的心目中,以下这些都可算是天下第一:
古蜀文明,三星堆也罢,金沙遗址也罢,无不惊艳绝世,连中原文化也难匹敌;
都江堰,更不用说了,两千多年前的伟大建树,成就天府之国,且至今滋养几千万人民,这绝对是举世无双;
群雄并立的三国时代,无论最后谁是英雄霸主,蜀国将相,在国人心目中,印象分肯定是第一;
古代且不说,流寓者且不论,只土生土长的巴金老人,至今也是大众公认的当代文坛第一号泰斗;总之,数英雄,论成败,四川人完全有本钱扳着指头给你数出一个又一个货真价实、响当当的第一。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出,四川的“超女”能在歌舞和人气方面力压群芳,大出风头,也并非纯属偶然,而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这一方水土就是养一方人。积淀丰厚的历史悠久,加上崇尚文化的艺术空气浓郁,大众性情开朗、兴趣良多,自然是人才辈出。
有人曾感叹,四川人的骨子里浸透着一种娱乐精神,他们似乎天生就有着把生活化平庸为神奇、把一些正儿八经的事娱乐化的能力,四川人热衷于把生活搞得有滋有味,而且有一种全民参与的热情。细一想,他说得有道理,比如说,四川人爱变着花样吃,就琢磨出了辣海鲜,还把店开到外地;四川人爱变着花样玩,城里玩腻了周末就往农家跑,结果玩出了全国各地竞相效仿的农家乐……四川人在娱乐休闲方面的创造力令人叹服,从某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四川人爱生活会生活的表现,难怪张艺谋说起四川,也赞叹“整座城市弥漫着的浓郁生活气息令人着迷”。
有评论说“超女”的火爆,关键在于该节目的互动参与性,显然,这与四川人的娱乐精神不谋而合,这也注定了它在四川的“超级成功”。“超女”比赛不是正规严格的声乐比赛,而是一场“想唱就唱”的大众娱乐,多才多艺、活泼可爱而又自在随意“不睬事”的四川妹子正好碰上了这符合她们性情的发挥天地。人气最旺、拿了冠军的是最潇洒自在的李宇春,季军是饶有个性的张靓颖,殿军是青春活力四射的何洁,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人说,这场“超女”大赛的成功,就是大众反偶像情绪的胜利。这话不无道理。中国历来就是一个盛行崇拜之风的国度,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偶像层出不穷,走马灯似的轮番登台,崇拜得好些人都疯癫癫或是瓜兮兮的了,早已忘记了自己的肩膀上还有一颗自己的脑袋。当今社会,暖风熏得游人醉,更是一个娱乐时代,明星时代。尤其是借助现代科技,通过电视荧屏得以火极一时、红遍全国的歌舞明星,数不胜数,让人眼花缭乱。从这个角度看,“超女”的成功就是反偶像的胜利。因为“超女”,说起来名字吓人,但实际上呢,就像四川人说的:她们就像是我们的邻家小妹妹。“超女”们登台表演,我们当然要给她们扎起。她们给我们成都拿了脸,我们当然要给她们拍拍巴掌。
“超女”,不是四川人的专利,但却让四川人挣够了面子。“超女”,不过是过眼云烟般的年度新闻,然而,确实有点耐人咀嚼的绵长意味。
2.球迷
体育竞技中的许多项目都足以让国人引以为傲,尤其是被誉为“国球”的乒乓球,在国际上,更是给中国人长够脸。但一提起足球,相信多数国人,包括铁杆球迷都觉得是不敢恭维。即便是如此,四川的球迷对足球的热情,以及对中国足球持续的“贡献”仍然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自甲A开赛以来,四川的球市在全国的上座率始终是最高的,在每年甲A开赛前就有数千人在售票处熬夜等待买票。为了消除寂寞,有带了书的,有拿了扑克的,甚至有人挟了铺盖卷来准备睡上一觉的。也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是酷暑还是数九寒冬,都毫无退缩之意,总是欢欢喜喜一条龙。只此景观,全国仅有。全年百余场绿荫大战,看遍中国,只有成都的10场是场场爆满,容纳4万余人的中心体育场座无虚席。仅此一项,就势压全国各大城市,用北京队球员的话说,叫盖了帽了。
四川的球迷无疑是中国第一流的。四川人对足球的痴迷,真称得上是“人无分男女,地无分南北”,不管哪里有球赛,四川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他们甚至还会组织团队包了专机到外地、到外国去为四川队呐喊助威。这实在是一种豪举。另外在比赛中,四川球迷的创造力也让人叹为观止。在比赛现场,他们绝不会只喊“加油”,而是有多种表达方式,极为丰富、生动而有趣。为主队高喊“雄起”,对客队则威示“踩扁”。主队进攻,齐呼:“进一个!进一个!”客队进犯,则大叫:“卡死他,卡死他。”主队得势,他们还会作场外战术提示:“划船,划船。”意即悠着点、稳住的意思。当然,四川人爱骂怪话,倘有客队队员故意犯规,或是裁判执法不公,他们也会齐声怒骂:“x号,挨球。”“裁判,瓜娃子。”一旦主队失利,他们便会引吭高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若主队进球,全场便会顿然飞扬起“啦啦啦……”的世界球迷通行的无字歌,伴之以此起彼伏的人浪。前几年,四川与八一在西安交锋时,西安球迷大叫扫黄,四川助阵之师立即对曰“洗白”(四川方言,意为搜刮光对方),只此一语,足见其之灵活机动。如此看来,四川球迷不只是一般的看客,而是以自己的激情和嘴功全身心投入比赛。
四川的球市,是中国球市的根据地和晴雨表。上世纪80年代,四川球市在几近瘫痪后,和中国足球一道,迎来复苏期。职业联赛的登陆,为沉寂多年的四川球迷找回了“感觉”。至今仍有不少中年人记得四川队与墨西哥某俱乐部队、西德某俱乐部队在重庆的对决,球迷整齐地跺脚声和震天价的吼声,几乎要把大田湾掀开锅;而四川队与天津队在杨家坪体育场的那场比赛,球迷更是把赛场围栏冲得稀烂。
若问四川何以有如此之多的球迷,四川球迷为什么有这么高的热情,恐怕就不能单纯用四川人生性好玩爱看热闹证之了。有道是:“蜀人虽不壮,但是心雄万丈,蜀人又自尊,常睥睨天下,从来是不甘落人后,而遇事欲争先要强。”看来,四川人对足球的痴迷还不仅仅限于足球是一项有凝聚力的运动,还在于看足球是呐喊的那一声声“雄起”,能使四川人感受到他们性格中的“硬度”。
3.方言
作为地方语言,四川“方言”虽然没有粤语那么吃香,但其普及率也是相当高的。正如英语虽然是世界性的语言,但说英语的人口远不及讲中国话的人多一样。四川方言不仅是四川人说,就连与之相连的云贵地区也是以“四川方言”为主。
如果再跟相邻的秦腔相比,四川方言的特色更为突出。秦腔声音虽然高亢,但明显缺乏幽默和滔滔不绝的雄辩,它的大嗓门不是自以为“道理”在握,而在于抒发心中愁苦居多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多艰的叹息。四川方言则明显不一样,如果你走进四川的茶馆,如果你幸运地碰巧有一双善于分辨的耳朵,你就会发现,茶客们不仅声音高亢,而且语言快速,妙语连珠,不时爆发出惊雷般的哄堂大笑。这时,你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这里边来。
的确,四川人好像天生就会说话,天生就会“涮坛子”(开玩笑)、“冲壳子”(吹牛皮)、“展言子”。其中,“展言子”最具特色。所谓“展言子”,就是说话时讲几句谚语歇后语,而且藏头藏尾,让你去猜去想,在心领神会中获得乐趣。比如事情有点玄,就说是“癞蛤蟆吃豇豆”,意谓“悬吊吊的”;而你如果说话离谱,他则会评论说:“你咋个吃苞谷面打呵欠”,意谓“尽开黄腔”。诸如此类的说法,可真是“和尚敲木鱼——多多多”。
于是,简简单单一件事,到了四川人的嘴里,就会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即便骂人的话,也是一套套的。比如某人智商较低,或做事欠考虑,四川人不说他傻,而说他“瓜”。这“瓜”不是冬瓜西瓜南瓜葫芦瓜,而是“傻瓜”。因为要“展言子”,便略去“傻”而称“瓜”。由此及彼,则又有“瓜娃子”、“瓜兮兮”乃至“瓜眉瓜眼”等等。说一个人“瓜眉瓜眼”,显然就比说他“呆头呆脑”或“笨手笨脚”要有意思多了,也有味道多。
又比方说,弄虚作假,在四川人那里,就叫做“水”。其起源,大约与酒有关。因为卖酒要做手脚,无非就是掺水。所以,日常生活中,便多用“水货”这个词来指伪劣产品。推而广之,则指一个人说话不算数,或做事不到位,四川人便说他“水得很”。由此及彼,则又有“水客”、“水功”、“水垮垮”、“水漩儿”等说法。再比方说,一件事情没有办成,就叫“黄”或“黄了”,其他地方的说法也是这样。但四川人则进而发展为“黄腔”、“黄棒”、“黄浑子”、“黄苏苏”,甚至还有“黄师傅”和“黄手黄脚”等等。
四川人说话是十分“到位”甚至不怕“过头”的。比方说,红,要说“非红”;绿,要说“翠绿”;白,要说“雪白”;黑,要说“黢黑”;香,要说“喷香”;臭,要说“滂臭”。
四川人说话特别有味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喜欢大量使用叠音词,可以用来渲染效果,既音节明快,又言简意赅。比如说非常白是“白生生”、黑到极点为“黑黢黢”、红得程度可以是“红灿灿”,还的“绿翠翠”、“蓝幽幽”、“黄惹惹”、“亮光光”、“悬吊吊”等等,这些词语大都不难理解,只是夸张了些罢。但还有不少土语则是外来朋友不好理解的,像这样一段话:“他光董董推一辆活甩甩的车子,还洋歪歪的让人喷饭,简直是个假洋盘。”(普通话说法:他赤着胳膊推着一辆摇摇晃晃的车子,还很牛气,简直就是装模作样。)
注重状态就必然注重表情,而最富于表情的眉眼也就当然是大做文章之处。所以,四川人说话,一说就说到眉眼上去比如:贼眉贼眼(贼头贼脑)、鬼眉鬼眼(鬼鬼祟祟)、瓜眉瓜眼(傻里呱叽)、假眉假眼(虚情假意)、烂眉烂眼(愁眉苦脸)、懒眉懒眼(懒洋洋地)、诧眉诧眼(怯生生地)、直眉直眼(发愣)等等;而吝啬、爱喳呼和没味道,则分别叫做“啬眉啬眼”、“颤眉颤眼”和“白眉白眼”。看着这些词,我们不难想见四川人说话时的眉飞色舞。
用词常带“子”也是四川方言的一大特色。除了一听就懂的“小伙子”、“姑娘子”、“幺儿子”、“腰杆子”、“龟儿子”等外,无论天上地下、吃喝拉撒睡都可以带“子”。如天上的星辰叫“星秀子”,降下来的冰雹是“雪弹子”,草丛里的蟋蟀为“灶鸡子”,洞中的老鼠叫“耗子”或“老水子”,乃至催人迅速要“快点子”,叫不动你就说你是一个“闷子”,再傻里傻气的就叫做“瓜娃子”,遭遇小偷喊逮“撬杆子”,打架用“砣子”来“捶锭子”,打哭了就流“眼流子”,打不赢就跑是“胆小子”。当然,这里我只是随意罗列了“一哈子”,就像开玩笑一样是“散坛子”。
以前,还没十分强调普通话,外地人一到四川,不管走进哪个单位的大门,往往会被问上一句“你整啥子?”现在普通话比较普及,“啥子”少了,但人们“口水子”话中的“子”还多得很,要真正的规范化,还得等到“二年子”(以后)了。
四川方言虽然也属于北方语系,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就会出现一些尴尬的现象,就像俗话里说的一样“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讲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