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有代序,往来成古今。
未来的魅力在于未知,世界的未来属于先知,先驱者先知,先知者先行。我国第一代天线专家,在他耄耊之年,仍然著书立说。2002年10月,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电磁散射理论与计算》。这是一本比较系统地介绍电磁散射理论方面的研究生教材。我望着这厚重精装的大书,心想,作为83岁的老人,在黄昏夕照,也能采撷这沉甸甸的果实,这需要多大的毅力与潜能。谢老一生力学深思,博览中外,光耀的灵感不时闪射。他读书之广,思考之深,业务之精,才华之渊,也是他学术创造的人格体现。
(一)
岁月如流,往事如烟。
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孕育了谢处方教授的天资聪慧。1919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的他,少年时代就读南京中央大学附属学校。初中时,南京会考,他一举夺魁,成为同学们中的佼佼者。高中时,他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的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书,学制4年。他仅读了两年,抗日战争爆发了。那是1937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他不得不随着学校搬迁4次,辗转东西,一路颠沛,一路读书。他目睹着祖国大地满目疮痍,哀鸿遍野……不发展科学的国家必然会成为殖民地。于是他立志投身科学事业,拯救祖国。1939年从职业学校毕业后,他被一部矿石收音机深深地吸引住了,电波怎么传过来的,这个世界真是奥妙无穷,研究电磁波的兴趣由此而生。同年他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他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那个时候,同济大学四次大搬迁,最后落户在四川宜宾。已经在重庆中央大学读书一年半的谢处方,转学到同济大学电机系二年级插班学习,他要去圆探索电磁波之梦,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他所钟情的科学事业。抗战时期,生活艰苦,环境恶劣,却没有动摇过他求知的毅力。所做的微积分习题集,都是厚厚的一叠本子,工工整整记载着他的演算纪录,从而也奠定了他厚实的数理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优秀的学习成绩,赢得老师们的赞赏。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上海,他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就留校当助教。那时候,学校采用聘任制,他是个称职的助教,不但工作勤奋,而且还有一颗从不向困难低头的心。同济大学教授的是德语,谢处方却自学了英语。他知道,语言的学习是文化的领悟,是人生的领悟。多学一门外语,使生命多了一个层面。他用非凡的毅力,通背英语字典,以惊人的记忆力和不懈的努力,掌握了阅读英文书刊的能力,为他以后的辉煌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谢处方当助教期间,社会民不聊生,物价飞涨。他要养家糊口,不得不四处兼职。他既去中学教数理课,又给别人当家庭教师。1947年在一个老同学的介绍下,他曾到南京无线电厂工作了一年多。1948年底他又回到上海同济大学当助教。
(二)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实行高校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校长来到上海,希望华东地区的大学支援他们的师资力量。那是1952年,谢处方是同济大学唯一被选派到厦门大学的优秀讲师。在厦门大学,他承担起电波传播和天线课的教学任务。那时候,国内全面学习苏联,没有一本自己的教科书。他决心自己编写一部教材。于是他跑遍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外文期刊。这时,熟练的英语发挥了作用,他一边看书,一边写讲稿。在短短一年内,他把电波传播80课时和天线90课时的讲稿全部完成。一本《电波与天线》教科书的初稿应运而生。这里面的几多艰辛,几多欢乐,唯有他方能领略。1953年,高等院校进行第二次院系调整,要把无线电人才集中起来,他被调到南京工学院。在那里,他讲授了3年多的电波天线课程,使用的都是他编写的《电波与天线》教材。他讲课很少看讲稿,严谨的教学推算和行云流水的讲课艺术,以及学养和记忆,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1955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科教材交流展览会上,谢处方的《电波与天线》讲义,被人民邮电出版社看好,派专人到南京工学院与谢处方签订出版合同。这是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本系统介绍这一学科的大学教科书,填补了国家当时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后来全国许多学校都采用这本书授课,许多工厂、研究所工程技术人员都使用这本书,得到启蒙、指导与提高。1962年在北京召开全国无线电教材会议,《电波与天线》一书被选列为全国通用教材。不少工程技术人员握着谢处方教授的手说道:“你的名字耳熟能详,我们是先见到这本书,然后才认识你的。谢谢你,为我国培养和提高电波与天线的科技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
历史在悠悠岁月里提炼纯净,是这样晶莹透彻。1955年,谢处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系主任助理工作。1956年底,他由南京工学院调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电始建,天线电波专业课的教师只有他自己和刚从大学毕业的王石安两位教师,却要为五六百学生上课。他让王石安筹备教学实验,自己挑大梁,担负起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上大班课等工作。并在优秀的学生中选拔青苗,专门开小灶培养,让他们边学习边去上课,逐步把他们培养起来。同时他还抓年轻教师的英语学习,并提高他们阅读外文的能力。一支学术梯队就这样逐步形成。
能为别人开心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缤纷的赞美是真诚的情,能为别人的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谢处方教授正是这样的人,热情率直,随意单纯,心灵之门向着天地,向着自然真诚地敞开着。对于事实、真理的支持和尊重,宁可由他自己去承担风险。为此,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他受到党内右倾严重警告处分。然而泥沙俱下的历史,总会在浊流之后才显现出清浪。
心底无私天地宽。1961年,谢处方晋升为副教授。他一直孜孜不倦从事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成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带头人。同时他还担任无线电工程系副主任和天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20世纪60年代起,他指导并设计完成了许多科研项目。其中有遥控遥测天线系列设计、长波导航台发射天线、潜艇水下接收天线,地面卫星站卡塞格伦天线,地对空通信盘锥天线、中央电视台分米波园极化发射天线,分层介质中电波传播等项目。60年代中叶,他承担了国防科委下达的“长波导航台发射天线”的科研任务。作为课题负责人的他率领同事们完成了图纸资料的设计,并在二系楼南边空地上架设缩型天线进行实地测量。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这项科研被迫停止。后来西安20所派人来将有关资料全部取走,改由他们来研究。生活中固然需要一个虚怀若谷的襟怀,但更需要一个殷实富有的心胸。到1980年海洋司令部点名要谢处方教授去北京参加这一天线的方案论证会之后他才知道,他们新提出来两个天线方案,各持己见,分歧很大,甚至上书当时主管科研的方毅同志。在会议期间,双方争论激烈。最后,谢处方指出两个新方案均有缺点,并提出他在“文革”前的设计方案,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会后薄一波副总理接见了全体专家,确定了谢处方教授提出的方案,并要求大家团结一致,把这一项科研工作搞好。直至1990年,这项科研成果通过了国家级验收鉴定。谢处方教授当时担任天线验收组副组长。现在我国用的导航天线,就是这项科研的成果。
庄子曾说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谢处方教授他把自己融入一种事业中去了,那么个人的升沉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