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风雨在人间,希望也在人间。
历史错位,十年浩劫的年代,谢处方教授仍然孜孜不息,坚持治学,关注世界科学的前沿。20世纪70年代初,他被下放到西昌湾丘“五七”干校劳动。他在那里下过田、插过秧,当过绘图员、保管员、会计等。孤独、沉睡的湾丘,过去只有山民和彝胞在这里驰骋。如今“五七”干校的员工们在这里开山筑路,修造梯田,使终古如斯的湾丘在宁谧岁月里平添一段人间风情。谢处方教授说,劳动锻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劳动无法了解国外科技新动向。在湾丘,他劳动了8个月后,被派到北京广播器材厂劳动,向工人阶级学习,接受再教育。他被请到设计室,帮助他们设计卡塞格伦天线,解决技术难关。结果他在那里又呆了8个月。之后他又到武汉开门办学,他和邱文杰老师指导研究的地对空通信盘锥天线,带宽达到6∶1,当时国际水平为5∶1。此项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1978年荣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五)
春风又绿江南岸,1978年是科学的春天。谢处方教授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开始新建电磁场工程系,他任第一届系主任。20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招收研究生,既指导硕士生又指导博士生。他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第一批的四位博士生导师之一(林为干、刘盛纲、顾德仁和谢处方),同时也是我国在高教系统天线领域中首批被授权带博士研究生的教授。
大力发展国民经济,首先从教育入手。1979年,全国召开大学教材工作会议。谢处方教授被聘为国家教委电磁场理论课程和电子工业部电波传播与天线学科全部教材的两个编审组组长职务。当时全国大学使用的教材很乱,有的是结合典型产品进行教学的教材;有的是开门办学的教材;有的是师生结合编写的教材;还有的是专为工农兵学生编写的教材……甚至有许多大学根本没有教材。在这种百废待兴的情况下,谢处方教授先从制订规划开始,组织全组专家做好选题工作,然后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写班子,对“投标”来稿,组织专家反复进行评审比较,最后择优录取出版。在“六五”、“七五”规划期间,他共编审电磁场、电波传播及天线三个学科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及参考书四十余种。他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本书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同时,他每年还要组织召开两次编委会,安排出版事宜。沉重的担子,极强的责任心压在他的身上,一干就是十多年。他为我国这一学科的教材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教委和电子工业部的表彰。
同在1979年,全国大学教材一时无法解决。高等教育出版社约请谢处方教授编写一部《电磁场与电磁波》大学教材。他与学校饶克谨教授合写的这本书出版后成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他亲自对来自全国两百余所大专院校的电磁场课程任课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和培训。这本教材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全国优秀图书,并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电磁场与电磁波》这本教材印刷量很大,再版重印多次。至今全国许多大学仍采用它进行教学。人们都知道,时间的作用就是淘汰低劣之作,只有真正优秀的书籍才能与世长存,流芳千古。
(六)
历史是探索过去和感知未来的最明亮的眼睛。
1980年,国家派谢处方教授任出国考察团团长,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处考察参观,并应邀作学术报告。1982年,谢处方教授又一次率代表团出访美国各大学参观考察,1983年他去德国参加国际微波会议,并参观访问了慕尼黑大学。1985年他参加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召开的国际电磁兼容会议并进行了访问与考察。1989年他受美国和加拿大的邀请,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执安州立大学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三所大学讲学,达3个月之久。1991年他到德国考察并指导中德合作培养博士生工作情况。1998年在台湾,召开海峡两岸无线电通信学术交流会。四川省仅有谢处方教授作代表赴台参加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关于天线动态的报告。谢处方教授说,近几年,我国追赶世界科技前沿的速度非常快。虽然工作很忙,但忙得开心、愉快。
谢处方教授德高望重,国内许多大学、工厂、研究所都邀请他讲学或指导博士生。他到过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大连工学院、重庆大学、安徽大学、电子10所、电子29所、780厂等单位讲学。他被上海交通大学聘请为兼职教授的消息一传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专门接见了谢处方教授,并希望他不仅在上海交通大学当兼职教授,也请他帮助带研究生,兼任上海工业大学教授,同时拨给他一套备课用房。次年,钱伟长校长又说,要办个研究所,请美籍华人戴振铎教授每年来任美方所长半年,请谢处方教授每年也来半年,任中方所长。在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后,谢处方教授从此上海、成都两头跑。他感到自己变得年轻起来,他要把毕生的心血和才智全部贡献出来,把自己融入祖国的科学事业中。
谢处方教授还多次主持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和第二届国际天线与电磁理论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他身兼数职,曾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副主委、四川省电子学会天线微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曾担任天线学会散射与逆射学组组长,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津贴。
1990年,已是71岁高龄的谢处方教授,从电子科技大学退休下来,安徽大学又聘请他去当兼职教授,帮他们带研究生。盛情难却,至今十多个年头了,他还继续帮他们指导研究生,作学术报告,讲世界最新科技动态……漫漫人生路,无不在延续着耕耘者的足迹,科学的力量,说到底就是生命的力量。他用生命创造生命,用灵魂锻铸灵魂。谢处方教授一生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创造精神和献身精神,不正构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奋斗史的主旋律!
1999年的冬天,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到电子科技大学视察工作时,还专门看望了谢处方教授,带给他各级领导的关心与问候。他一生编写和翻译了16本书,近千万字。除《电波与天线》、《电磁场与电磁波》外,《近代天线理论》、《天线原理与设计》等书也均荣获电子工业部二等奖。
(七)
时光的大笔写着它的春秋。
2003年元月的一天,电话铃响,谢处方教授拿起话筒,原来是北京的长途电话,特别邀请他作为中国的顾问,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电磁兼容国际学术会议。谢处方教授感到欣慰,大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可谓桃李满门,他培养出数十名硕士生和博士生,曾获得学校颁发的培养研究生一等奖荣誉证书。许多学生已成为我国电子科技界的领导及骨干力量。他为国家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勤奋源自执著,执著来自信念。谢处方教授穷尽一生的治学,严谨认真踏实,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性格。他这么丰富的思维,这么多彩的思想,这么敏锐的科学感觉,融入他的血脉里和事业中。
谢处方教授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不断释放出潜藏着的无限智慧,使人想起一位作家所说的人生:童年是露珠,简单、透明而容易挥发;少年是小溪,一路歌唱要奔向远方;青年是一面湖,满满映着都是爱人的姿影;中年成江河,终有了自己的风格和气势;到了老年,练达者,渊深如海。海是我们一生的理想和走向,谢处方教授一生不正渊深如海吗?
(柳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