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22

第22章 画蛇哪能添足?——《老子》第二

“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对于“画蛇添足”这个寓言故事,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据说,以前有两个人比赛画蛇。其中一人画得比较快,先于另一人画好了蛇。这个人见对手还在画,心想:“反正我已经先画完了,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给这蛇画上几只脚!”于是,没几下,一只长着脚的怪蛇就出现了。可是,他的对手却说他比赛输了,因为蛇根本就没有脚。无可奈何之下,这个“画蛇添足”者只好认输。

这个寓言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形象生动地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是,却往往弄巧成拙的人。在我们身边,“画蛇添足”的人屡见不鲜。他们往往自作聪明,却常把事情做过头。实际上,如果用上文讲到的观点,他们也是一些爱走极端的人。上文已经说到,做人做事是不能走极端的。一个人无论做人做事,都需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生活环境的内在要求,不能逾越这些要求,不然就容易做人失败、做事不成。具体到处世的方法上,在老子看来,那就是多做不如少做、少做不如不做。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为”。

“无为”是什么意思?首先,它并不是指一点不做事情,或者根本不与人交往。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在走极端。真正的“无为”,它指的是在不违背规律的情况下的为。这样看来,“无为”是既反对一点也不作为,也反对过多的作为的。在老子眼中,无论是一点不作为,还是过多作为,都是违背处世规律的表现。一点不作为,就像那些懒惰的人一样,迟早会坐吃山空,沦落街头;而做得太多,又像那些“画蛇添足”者一样,反而把到手的胜利给整没了。既然如此,一种正确的处世态度就应该是“无为”。

“无为”虽然指的是在不违背规律的情况下的为,但是世界上的规律多了去了,不违背哪些规律的为才算是“无为”?在这个问题上,老子同样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他仍然是以举例子的方式,隐微地向我们展示处世真谛。与教导人们不要走极端时不同的是,这次老子的所有例子都是关于圣人如何处世的。因此,我们要学习“无为”的精神,就要向这些圣人学习。

在《老子》里面,圣人们都是怎样在处世?老子首先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见《老子》第七章)老子的意思是:在做人做事时,圣人并不争先,不置身是非之中,似乎跟自己没有关系的样子。但是,他们这样做反而会为他们赢得好处。接着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见《老子》第二十二章)这句话表达了跟上一句话一样的处世原理:圣人们正是由于不固守己见,因此能够心智清明;圣人们正是由于不自以为是,因此他的观点才被别人认可;圣人们正是由于不征伐,因此才有所功绩。正是由于圣人不与天下的人争斗,所以天下之人才没有哪个人能够胜得过他。从这些文字里,我们见到的圣人都是一副“无为”的形象,“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他们的处世哲学。

可是,这些例子都只是向我们展示了圣人如何在处世,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达到圣人处世的境界。无疑,跟着圣人学是一个好办法。可是,其他的事情呢?我们又应该怎样才算是“无为”?

老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人应该过一种“朴”的生活;只要一个人活得“朴”,那他就能“无为”地处世了。“朴”并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朴素”的意思,它指的是“未经雕琢”,也就是质朴。在老子看来,这个世界最质朴的莫过于天地万物未创之前那个神秘的“道”。在有了天地万物之后,每个事物包括人都从道那里“分享”了一些质朴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德”。“德”指的就是人作为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德行。但是,这些德行跟儒家所谓的道德又不同,它指的是那些质朴的品格。如此说来,一个人如果想要“无为”地处世,其实也不复杂,只需要一个人能够内心质朴地做人就行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是反对儒家的善恶观念的。老子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在看问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见《老子》第二章)老子的意思是:如果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了,那就没有什么美了;如果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了,那就不善了。在老子眼中,那些看似道德观念很强的人,却正好失去了心中那种质朴的品格。他们虽然出发点很好,一心想着改善社会的道德状况。然而,正是由于人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恶,心灵不再质朴,这时人性又怎样能够得到改善?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无为”。

“无为”在道家学派那里,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老子的思想中,它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子》一书,甚至可以说是通篇都在讲解这个词语。在老子看来,一个人只有“无为”,方能真正地有所作为。用他形容圣人处世的话说就是:“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见《老子》第四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