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背后的真相之——葡萄牙帝国
8050000000014

第14章 衰落的导火索

“三王之役”的惨败

三王之役,顾名思义,就是三个国王参加的战争。这是一场1578年8月4日发生在摩洛哥北部马哈赞河附近的凯比尔堡的一次战斗,参战的一方为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昂和摩洛哥前苏丹穆泰瓦基勒的联军,另一方为摩洛哥苏丹阿布德·马立克率领的摩洛哥军队。

葡萄牙依靠海权的迅速崛起,让整个欧洲妒忌得红了眼。1492年,阿拉冈国王斐迪南与卡斯提尔的伊莎贝拉女王结婚,西班牙完成统一。女王伊莎贝拉决定授予哥伦布海军大将的军衔和新发现土地总督的预封,派遣哥伦布分别于1492年、1493年、1498年、1502年四次进行美洲探险。结果是发现了中、南美洲。1519年起到1535年止,西班牙人征服了除巴西以外的其它中、南美洲国家,并大规模加以殖民,掠夺了大量的财物,仅1545年至1560年间西班牙人每年从中南美洲运回国内的黄金多达5000公斤、白银高达250000公斤。

西班牙与葡萄牙本是宿敌,西班牙的强大,本身就敲响了葡萄牙人丧钟。偏偏在这个时候,葡萄牙人放松了赖以维系其民族强大海权,开始了陆上的对外扩张。

葡萄牙强盛,来自于与东方的贸易。葡萄牙人依托其强大的海军为后盾,通过与东方及其不平等的贸易,使得东方大量的资本流入葡萄牙。葡萄牙人是近代海权国家的先驱,然而,葡萄牙贵族们的战略思维,却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农耕时代,与利润丰厚的海上贸易相比,疆场上的纵马厮杀更加符合葡萄牙贵族们的审美情趣。这一次,葡萄牙人将征服的目标定为北非的摩洛哥。

1578年6月,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昂以讨伐异教徒为名,率军2.5万人(雇佣兵为主)于在丹吉尔登陆,开始了对摩洛哥的战争,摩洛哥被废国王穆泰瓦基勒率部投降。摩洛哥国王阿卜德·马利克率步、骑兵5万人迎战。8月4日,葡萄牙军在马哈赞河畔的凯比尔堡附近发起进攻,解开了马哈赞河会战的序幕。由于此役有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昂、摩洛哥废王穆泰瓦基勒和摩洛哥国王马利克三位国王参战,历史上称这场战争为“三王之役”。

葡萄牙的强盛来自于其制海权,而其强大的制海权,来自于能征惯战的海军。由于技术落后,葡萄牙海军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因此海军战士大多由贫苦人家的子弟担任。这些穷家子弟能够吃苦,打起仗来坚韧顽强,令敌人胆寒。同时,长期的海上扩张使得葡萄牙海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葡萄牙人的海军勇冠欧洲,少有敌手。与海军相比,葡萄牙的陆军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葡萄牙陆军采取雇佣兵制,军官多是贵族子弟,娇生惯养,作战懦弱无能,加以葡萄牙陆军历史上也绝少有作战的机会,经验不足。而反观摩洛哥军队,东方国家对于陆权高度重视,阿拉伯人是陆上扩张的老行家,摩洛哥的战士大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从双方力量来看,摩洛哥有大军五万,本土作战,士气高涨,葡萄牙不过有两万余的雇佣军,孤军深入,人人以自保为先,根本不是摩洛哥人的对手。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再葡萄牙一方,这场战役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葡萄牙人面对马利克人数众多,能征惯战的阿拉伯士兵,一触即溃。塞巴斯蒂昂率军向马哈赞河对岸撤退。然而,天不作美,葡军渡河时,正逢河水涨潮,国王塞巴斯蒂昂和许多官兵被淹死,其余走投无路,纷纷投降。次日,摩洛哥国王马利克病死。这场战争以葡萄牙人的惨败而告终:国王陨命,军队亡8000人、被俘1.5万人,无一人逃脱。

葡萄牙军官大都是娇生惯养的贵族子弟,这些公子哥打仗无能,被俘虏后却成为了阿拉伯人的财源。为了赎回这些俘虏,葡萄牙人花费了大笔的黄金,经济从此衰弱。而更为致命的是,国王塞巴斯蒂昂的死令葡萄牙国中无主,败势显现。

强大起来的西班牙,自然绝不肯放过这个千古良机。乘着葡萄牙人在摩洛哥惨败之机,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声称自己有一半葡萄牙血统,于1580年兼并了葡萄牙,菲利普二世兼任葡萄牙国王,开始了哈布斯堡统治伊比里压半岛的时代。哈布斯堡王朝剥夺了葡萄牙在海内外的几乎所有财产,代替了葡萄牙在海上统治者的地位。

葡萄牙人的霸权如昙花一显,迅速地出现在欧洲的历史舞台上,又迅速地消失于欧洲的历史舞台之中,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唏嘘与感慨,和强国必需海权的千古教训。

葡萄牙从一个人口资源土地都缺少的小国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殖民地大国,这是一个世界殖民史上的奇迹,然而,它的霸权也没有持续多久便衰落,也应该使各国警觉起来。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偶然,其实,葡萄牙的衰落也是有理可循的,葡萄牙这一路走来历经艰辛,然而却没有尝到多久成功的喜悦便堕落了。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和商业殖民体系的构建,从公元1500年起葡萄牙逐步走上商业殖民帝国之路。公元1505年或1506年,葡葡萄牙王室便垄断了香料贸易权力,任何购买、运输或销售香料行为都必须通过国王颁发特许证才能取得经营资格。

到了16世纪中期,葡萄牙海外帝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非洲东海岸和印度东西部海岸拥有大量贸易据点,控制了锡兰(斯里兰卡)、霍尔木兹、马六甲、香料群岛和澳门,在日本拥有一个据点,在巴西也建立一个立足点。这一时期,葡萄牙人控制跨越半个地球国际商贸航线,竭力排斥欧、亚各国商人,截断阿拉伯人同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商业往来,打破阿拉伯人和意大利商人对印度洋传统垄断。

葡萄牙人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期,运走亚洲香料总产量1/10,垄断东方贸易;在南美巴西,最先建立奴隶种植园,垄断大西洋上食糖贸易;垄断非洲黑奴贸易。人口不到200万葡萄牙小国,垄断世界上香料、食糖、黑奴贸易成为世界性商业帝国,欧洲权力中心也从意大利城邦国家转移到伊比利亚国家。

盛世之下有隐忧,欧洲其他国家眼红葡萄牙取得的成功,他们跟随或绕开葡萄牙纷纷染指香料贸易,在激烈竞争中中,葡萄牙自身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很快便处于劣势。这主要通过以下方面体现:

一是综合实力弱小,却奉行四处出击战略,难于在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16世纪初的葡萄牙人口只有约150万,这对于一个跨越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帝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葡萄牙为数不多的人口,在帝国扩张过程中大量消耗,兵力总是捉襟见肘。由于兵力不足,葡萄牙人殖民网络除几个关键地点外,都是以据点形式存在,根本无法控制内陆建立直接殖民统治,同时无力控制主要港口以外其他港口,这给其他竞争者可乘之机。

由于人力缺乏,公元1610年,葡萄牙全球范围只有6000名海员,根本无法驾驭全部船只。由于追求财富以及大地主的残酷剥削,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参加远洋,造成葡萄牙农业衰落。同时,葡萄牙又不正视自身实力,脱离实际做大北非帝国梦,经过100多年与摩洛哥的缠斗,葡萄牙损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葡萄牙年轻国王塞巴斯蒂昂在征服摩洛哥军事行动中,全军覆灭,国王也丧命,这宣告葡萄牙北非殖民活动的彻底失败。

二是国际竞争激烈,欧州的各国主动出击,使葡萄牙香料贸易市场份额锐减。葡萄牙对香料贸易的控制远远达不到独占程度,在好望角航线上,由于船只失事、海盗、护航以及船只损耗等原因,每年出发到印度的12艘船很多没有回来,这导致经营成本在不断增加,优势渐渐地转到地中海航线上,葡萄牙人自己也在霍尔木兹出售香料。

葡萄牙16世纪初实现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很快被威尼斯商人突围而出:他们经常作为私营商人跟随葡萄牙人舰队出航:他们与穆斯林合作,在葡萄牙人控制范围之外又开辟香料贸易航路;他们先后与埃及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合作,使用红河旧航路;即使在葡萄牙控制的航路,往往用贿赂方法也可以使用,这一切使传统地中海商路仍然繁荣。香料贸易丰厚回报也吸引了法国、英国、德国商人参与竞争,导致香料数量大增,价格随着下跌。多方面原因相加结果造成葡萄牙收益减少,财富大量流失。比利时安特卫普成为香料集散地,里斯本仍然重要,但不是终点。

三是享乐风气的盛行,大量财富投入消费中,造成葡萄牙国家经济逐步陷于衰落。葡萄牙的自然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当大量财富来临之时,葡萄牙人没有想到将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进行社会扩大化生产,增加社会财富,而是把大量财富投入到消费之中。

葡萄牙人不畏艰难探险的精神动力就是香料,历经100多年努力探索,香料到手后,整个葡萄牙民族都陷入颓废的状况。不论是国王还是贵族都大兴奢侈之风,浪费大量财富。到了16世纪中叶,国民缺乏追求,思想颓废情况相当严重。葡萄牙的表面繁荣太多地依赖香料贸易,很少其他财富来源,一旦香料贸易出现问题,又无所追求的话,衰落就是时间问题了。

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使这个曾经有如昙花一现的国家陷入了泥沼之中,它的衰落不仅是偶然,也是必然。“三王之役”点燃了“摧毁”葡萄牙的导火索,葡萄牙开始正式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