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懂得保护环境的故事
82632500000006

第6章 木奴的故事

庄严的大海产生蛟龙和鲸鲵,清浅的小河里只有一些供鼎俎美味的鱼虾。

——莎士比亚

三国时代,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叫李衡,家居蜀国武陵郡的龙阳,就是现在湖南省汉寿县。李衡为人忠厚,勤劳肯干,但因为家居山村,直至中年,也没置下什么产业。虽然如此,李衡并不着急,只是注意在农活的间隙,就在房前屋后栽种几株柑桔。他的这些劳作,也并没有引起乡邻们的注意。

不知不觉,李衡年事已高,终于因劳累过度,一病就卧床不起。李衡自知自己已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但他并没有悲哀叹息。这一天,他把他的儿子们叫到床前,对他们说:“我这病恐怕是治不好了,你们也不必悲伤,人总是逃不脱生老病死这个劫数的。”

儿子们都说:“爹,您不要这么说,安心静养调治,总能治好您的病的。”

李衡并没有接他们的话茬,接着自己的话说:“我一生劳作,没攒下什么家产,只有木奴千头,留给你们,也算是我的一点遗产吧。”

“什么,木奴?”儿子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一个个又喜又惊。

“对,是木奴,”李衡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它们不向你要吃,不向你要穿,可是能给你们挣钱,只要你每年缴上一匹绢的税,好好地伺候它们,它们向你们贡献的东西,就足够你们吃穿用的了。”

“要伺候木奴?”

“是呀,”老人依旧慢条斯理地说,“你不给它们锄草、施肥、浇水、捉虫,它怎么为你们结果呢?”

“哦,您说的木奴就是柑桔树?”一个儿子问。

“可不是吗,好好伺候这一千多棵柑桔树,温饱不愁,就是奔小康也有可能哩!”

说完这句话,老人便与世长辞了。

没几年,李衡老汉栽植的柑桔树都长大了,到了秋天,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等柑桔成熟了,摘去卖钱,一年就有几千匹绢的收益,照现在的话说,李衡的儿子们都成了万元户。邻里乡亲们谁看了都羡慕地翘起大拇指,大家对李衡这种造林致富的实践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称赞说:“李老汉真有眼光呀!”

古代最早的植树造林,就是营造经济林木。这里所说的经济林木,是指为人们提供干鲜果品、油类、糖类、纤维、木材及薪柴等产品的林木,这实际上已包括了现在所说的用材林和薪炭林。

古代“人君教民”,“以时种树”,特别规定要选那些“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种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使百姓“生无乏用,死无转尸”。这里说的,都是经济林木。古人说得好,“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

古人造林致富的成效和意义可以从《史记》记载看出:“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济、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这样的人与千户侯一样富。如果说秦始皇令植行道树、建榆溪塞是为美化环境,那么,司马迁的这段话则主要讲的是植树造林的经济意义,很有见地。

古人对于植树的经济效益进行过具体的总结,认为植杨树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三年,中为蚕樀。五年,任为屋椽。十年,堪为栋梁。以蚕樀为率:一根五钱,一亩岁收二万一千六百文。岁种三十亩,三年九十亩。一年卖三十亩,得钱六十四万八千文。周而复始,永世无穷。比之农夫,劳逸万倍。去山远者,实宜多种,千根以上,所求必倍”。

古人认为种榆树也是一本万利,既可作屋材,又可作多种器具,“岁岁科简剥治”,获薪炭之利,又可收榆钱代食,赈救灾荒。榆树有“斫后复生,不劳更种,所谓一劳永逸”的特点,所以种榆树“既无牛、犁、种子、人工之费,不虑水、旱、风、虫之灾。比之谷田,劳逸万倍”。如果“男女初生,各与小树二十株,比至嫁娶”,则“聘财资遣,粗得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