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厚德尚学精医济世
8430600000025

第25章 贫瘠土壤中开出创新之花——金勤立

老人为了“医院六十年院庆”坚持要在医院接受采访,提前3个小时便从位于长宁区的家中出发。她让陪伴前来的老伴到楼下休息,又笑盈盈地与工作人员打招呼,还不时地表示“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整理不出文章也没有关系”,并连声向工作人员和记者致歉说添麻烦了。

这位谦虚祥和的老人就是金勤立,曾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拥有诸多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和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的研究成果。退休后的她,身体状况不佳,患有白内障,眼底黄斑变性,换了四五种药也治不好的常年高血压,腿脚也不甚灵便。然而老人精神状态很好,谈到医学的梦想和多年的研究,眼里更是熠熠生辉。

最初的梦想

金勤立的父母自幼勤奋聪敏,但是都没有得到学习深造的机会。其父从小考取学校但没有念成,他靠勤奋自立,自学到初中的文化程度。母亲学习成绩优良,在女子学校读到小学毕业,老师们都想保送这个聪慧的女孩进初中高中继续修读,可受到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农村宗族祠堂的族长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便剥夺了她学习的机会。诞有六个子女的父母由此自小就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要读书成才,长女金勤立的名字即意为勤奋、自力更生,算是应了父亲一生的品性。

金勤立与弟妹关系和睦融洽,可天意弄人,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先后病逝。父亲从学徒出师成为一个小职员,家里非常贫困,当时的中国本身也缺医少药,连青霉素都是当时稀罕的药品。现在回想起来,弟妹得的病应该是结核性脑膜炎和肺炎。当时,为了省钱,母亲请巫医用土法治疗,仍无力回天。弟弟病中痛苦的模样,妹妹昏迷抽筋,母亲终日以泪洗面,这些场景在年幼的金勤立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时便种下了自己的理想:立誓一定要奋发图强,成为一名医生,把贫苦的孩子都救活,不让一个孩子枉死。

小学中学时的金勤立对于学习充满热情和执着,每次考试都在班里数一数二。心里想着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要珍惜父母没有的机会,努力学习,实现当医生的理想,上课时仔细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她偏爱语文和化学,但每一门学科都齐头并进,学得同样优秀。读书对她来说,不是负担,更像是一种爱好,从不觉得枯燥,同学们出去春游,她只是在家复习功课,与其他成绩优秀的同学探讨研究。

1954年成绩优异的金勤立如愿考入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成为宗族内第一名女大学生,朝着成为医生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两年级时,学校要抽调60名医疗系学生去念儿科,她立即报名并写下决心书。医科的学生学习辛苦而枯燥,有大量知识需要记忆,对于女孩子来说,解剖是绕不过去的坎。金勤立坦言起初的确是非常害怕,但想到不解剖不好好学就无法如愿成为医生,只得硬着头皮躲在同组的男同学后面动手,逐渐也就不再恐惧。就这样,凭借着她坚强的信念和刻苦的精神,顺利地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刚参加工作时,金勤立是上医大的一名临床医师,收治了一个患有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儿,小孩只有三四岁大,天真活泼,十分可爱。刚入院时,小孩吃饭有些困难,金勤立每天喂他时,他都“阿姨阿姨”地喊着,与金勤立非常亲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但随着病情逐步恶化,小孩不能吃、咽不下,舌头不能收缩,呼吸困难,越来越虚弱,医院把他放在铁肺里抢救都于事无补,孩子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为此,金勤立和孩子的父母一同失声痛哭,病室里的医务工作者都以为她与家属闹矛盾而纷纷前来安慰,却不知她只是出于极度的伤心,为无法留住这鲜活的小生命惋惜悲叹。工作以来接触了无数的病例,这个孩子却给金勤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时时提醒着她医学的无奈,督促她去努力发掘和探索,更坚定了她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的决心,要尽力满足病人的需求,尽力把病人医好。

中西结合锐意创新

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医院又送金勤立到枫林路上海中医学院进行“西医学习中医班”的培训,这一年的培训为她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也为她之后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经过中医学习,金勤立深深感到传统医学是个宝库,一改之前认为中医看病效果慢、效果不显著的成见,发现对于有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医还是能起到独到作用,学习西医出身的金勤立在临床中逐渐将两者加以结合,相辅相成地缓解病人的苦痛。尤其是在活血化瘀方面,她勤于思考、长于创新,总结了一些特殊有效的办法。

在中医门诊工作时,有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患有迁延性肺炎,用遍所有昂贵的抗生素就是无法治愈,肺透视结果很不好,咳嗽不止。金勤立稍加思索,在普通的中医药方里又加入一味活血的红花。小女孩服了三四帖中药不到一个星期病情就有明显的好转,过不多久,此前始终无法医治的疾病痊愈了。

新生儿在冬天由于受寒或早产,容易患上硬肿症,从肢体到全身都会水肿,皮下脂肪凝固变硬,严重时肺出血,鼻子和嘴不断流血,死亡率很高。起初西医通过各种各样的保温措施来缓解硬肿症,后来又运用肝素治疗,但后者存在危险因素。因为肝素是一种抗凝剂,使用时必须恰到好处,过量则患儿出血不止,太少则没有疗效。此时她又想到了中医,便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先外敷,再静脉点滴,最后辅之以西医的疗法,效果比较显著。之后只要有硬肿症的患者即使已到了下班时间都会通知她前去救治。她曾咨询了西药房的主任和老中医,自己研究处方,制作软膏,再用于临床治疗,不断摸索、改进。

金勤立发现病孩发生肺水肿、肺出血常常导致死亡,她认为这跟中医血瘀还是有关联的,但不能在人体上随便做实验,于是着力研究氦氖激光治疗大鼠肺水肿。有一次新生儿病房里有个孩子患肺炎,常常窒息,全身发紫发黑,病室里的医生都以为孩子要死亡而无法医治,有医生打电话到中医科告诉金勤立有这样一个患者,她去了以后运用她研究办法,先用中药静脉点滴,再用鱼腥草喷雾,守在患儿床前七八个小时寸步不离直至深夜,患儿得救了,金勤立的喜悦也溢于言表,并表示:“中医有时候真的有办法,其中当然有糟粕,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金勤立认为测量新生儿的身体指标不应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就算没有家属陪伴在旁,要抽那么小的新生儿1ml或2ml的血量让她也于心不忍。于是她开始研究微量测足的方法,只采手指或脚趾的一滴血就可得到其身体指标。

金汉珍教授曾提到肺表面活性物质一事,在1986年,金勤立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学校儿科实验室学习。在那里,看到已经有人工合成的磷脂应用于临床新生儿治疗,她看到了其中的研究机会和价值,着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起初用人工合成的磷脂,后来又从猪肺里提取磷脂,碍于临床医生的意见和人磷脂的难以获得,她还是选择合成,并与上海的科学院合作。为了更有效可加入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蛋白质,她投标与加拿大病童医院儿科实验室共同研究,又中了国家自然基金会的标书,先后发表多篇论文,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一要不怕苦,二要不求名利”

在采访之初,金勤立就谦虚说自己是一位最最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但她却用顽强的精神、持久的毅力和无私的爱心一次又一次感动、震撼了身边的人。

刚毕业时,金勤立主动写报告,坚决要求到青海工作。母亲劝阻她说女孩子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出事了怎么办,她却坚定地回答母亲,我是一个共青团员,我不去叫谁去呢!她就反复写信要求,最后得到的答复是,组织分配到哪里就在哪里好好工作,青海固然有需要,哪里都有需要,分配在上海也应当好好工作。谈及此,金勤立露出真挚的笑容,她觉得上医大和党培养了她那么多年,作为医生就应当去最艰苦的地方,她一心想着要按照学校所教育的来实践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想要吃苦”。

这种吃苦耐劳的作风也贯穿于她之后的临床工作与研究中。

做研究之初,一无人,二无仪器,金勤立像个工人一般“白手起家”。她没有自己的实验室,甚至连一把剪刀一架天平都没有,附着在生化室里做有关新生儿的科研,借用所有的仪器和技术人员,她所有的,仅是自己的一双手。后来有了医院的支持,在医院后面厕所前拐弯位置的一个茅草棚做了实验室,买了一架天平和几个药勺。当时医院资金也很紧张,为经费发愁的她就拼命申请课题,中标后用经费逐渐添置仪器,先添急用的,可以晚一些再购置的就等到下一批经费再买,这样一年一年积累起来。回忆着这些艰苦的岁月,金勤立不以为然,她的笑容似乎让人觉得,她构建的、为之奋斗的不是一个茅草棚实验室,而是一个温馨的小家。

仪器不够、经费不够,她还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与其他单位和部门合作。前前后后,她与上医大活血化瘀组的生理物理老师借流变学仪器,如天平、黏度计、红细胞电泳仪等;同病理生理教研室和上医大的动物房及制药厂联系,寻求化验及动物来源;与科学院相关部门合作,运用他们合成的磷脂进行肺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还有妇产科、医院的婴儿室、针灸科、中医科、药剂科等等,她甚至还借用了厨房的冰库。不怕苦的金勤立样样都自己来。她在上述这些部门白天休息的时候和下班以后的时间,带着技术员使用他们的仪器做研究,起早贪黑,从不休息。这么多人都愿意和她合作,当然与她谦虚低调的性格有关系,但更与她“不求名利”的态度分不开。

金勤立不论是发表文章还是科研中标,都不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协作者,也不论他们出力大、出力小,都会在论文中写上协作者的名字。她并不介意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即使不放也无所谓。写文章所得的稿费或科研成果所得的奖金虽然不多,她也平均分给包括技术员在内的每一个协作者,她从心底感谢这些协作者,更认为“不求名利”才使得她的研究得到这么多帮助和协作,“我希望把将死的病人都救活,这就是我唯一的目标,就很高兴了”。

几次下乡时,作为党员的金勤立积极响应党提出的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跟农民睡在一起,还把自己的粮票分给农民,与他们一起吃稀饭、吃地里挖出来的胡萝卜,并背个药箱在田间问诊。

唐山大地震后,单位要求她前去救灾,母亲重病,自己第二个孩子还小,金勤立毅然决定服从国家的需要。她和其他医生住在临时搭起的抗震草棚,负责儿科和部分内科的工作。早晨出门打水都可以听到地下隆隆的余震声响,但乐观而无私的她没有胆怯没有退缩,笑着说:“我想住在茅草棚里就算塌了也压不死,不怎么怕。”抗震救灾时缺医少药,门诊条件也异常艰苦:苍蝇啊,你不戴帽子不行,戴了帽子看半天门诊下来上面就像芝麻,都是苍蝇拉的屎,整个屋顶都是苍蝇,手一撸可以一百个”。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她也依然坚持工作,救死扶伤。曾记得有一次在唐山为抢救一个病儿,她日夜不休息,守护在病人旁,但是最终没能救活,可是家属还跪在地上感谢她,使她心中十分难受,真正感受到一个医务工作者身负的重托。

不怕苦,不求名利,这两条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做到的准则是金勤立一生的写照,也是她对于自己所带的研究生的要求,对现在所有医科学生的期望。曾有一个研究生,他想删除一组中不太理想的一个数据,被金勤立断然拒绝。她告诉学生,要删就把所有数据都删除重新做实验,数据一是一,二是二,科学就应该实实在在的,不能弄虚作假。

1998年,奋斗多年的金勤立终因身体不佳而提出退休。此时的她仍需要经常跑医院,不过是为了去治疗自己一身的病痛。眼疾使她无法再仔细研究那些她最爱的医学杂志期刊,甚至不能长时间看电视,但她会和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儿子讨论医学。临走时,金勤立老人还连声向工作人员和记者表示“浪费了你们的时间”,最后紧紧牵着那位支持她工作一路至今的老伴,缓缓离开。此时的她,已然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现在,不是教授,不是医生,只是一位谦虚、和蔼的老人。

林其珊,女,1936年生,儿科学教授,九三学社会员,政协上海市徐汇区八,九,十,十一届委员,国际超声多普勒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协会理事、永久会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会员,国家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委员,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科系,1967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1983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心血管专业进修,并获得安太略省儿科医师执照。回国后开展二维超声显像,并推行系列标准切面及复杂先心病的分段诊断法;1985年首先在我国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小儿先心病;1983~2011年论文曾先后在加拿大、日本、美国、德国、南斯拉夫、北京、上海、意大利、泰国、韩国等国际心脏超声多普勒会议上宣读或刊登。主要研究新生儿、婴幼儿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并开展小儿急诊超声心动图、超声监测导管介入治疗、新生儿围产期、围术期的心功能测定,先后参加超声检测肺动脉压力、先心病流行病学调查等科研项目,迄今发表论文60余篇,参加编写著作12本,曾获199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施斯明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