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诗
8738700000016

第16章 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1)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闲居辋川的王维用诗画出的一幅花鸟画,画里有株桂花树,静静地落花;有一朵月,慢慢地绽放;有一只鸟,清脆地惊春。

古远之前,一只小鸟懵懵懂懂踏过一片沙滩,它不知它将踏破一个瑰丽非凡的世界。在它之前,那个世界在混沌之中;在它之后,这个世界砰的一声华美绽放。

这只无名的小鸟歪歪扭扭对世界的踏足,启智了一个有四只眼的人。他的一双眼睛看着当下,另一双眼睛看向了人类文明的未来,他就是造字之祖仓颉。他跟着这只小鸟的足印创出中国文明的开端。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沙岸上,一只小鸟踏足喝水的爪印,一只梅花鹿踏足喝水的蹄迹,纹理清晰地如版画拓印在荒茫时代的原隰之上。前来打水的仓颉一日一日路过,有一天,他停下来看了看,觉得真美,那小鸟的爪印像一丛丛小草,那梅花鹿的足迹像一朵朵缺瓣的小花。又有一天,他又停下来,看见一串小鸟的爪印延伸到水边,他知道又有一只小鸟曾经来这里喝过水。他回头望望自己身后一串迤逦的足迹,那里还有许许多多梅花鹿的、山羊的、野马的、豹子的、老虎的足迹,那些圆的横的点的直的斜的长的短的痕迹,告诉他曾经有人、有鹿、有羊、有马、有豹、有虎曾经来过。突然灵光一闪,劈开了仓颉混沌的心空,为何不以这小小的“个”形爪印代表一个符号的存在?于是仓颉把这个小小的爪印描下来,有了人类第一个汉字,从此天地分明,人以自己笔墨的痕迹竖立其间,诉说着人世间的种种情节。

中国文化是努力生长的树,而这只鸟在这棵树上栖枝,却是以一声鸣啼惊开了中国文明的花朵绽放,从此中国的文化就是一幅树里闻歌、枝中见舞、恰对妆台、诸窗并开的花鸟画,到处都是豆蔻枝头冷蝶飞、荼花里小莺啼的生机盎然。

这样的文明之机,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想那《碧岩录》里有云:“声前一句,千圣莫传。”文明的异动惊起了鸟,鸟惊起了人,而人惊开了天地。所以,这鸟的踏印成字在仓颉看到之前就是那声前一句,是这造句之初的那一机。

后来,这一只鸟轮回了千百年,来到了终南山上,迷迷瞪瞪打着瞌睡等着月亮升起来,冥冥中它不知它如何来到此地。当浩月升空,光芒穿破它黑夜里的梦,它发出一声惊叫,它惊觉原来它是为了月亮而来,而它的惊叫陡然惊醒了一个正在山中漫步的诗人。诗人的醒来,惊了大半诗词的江山。

743年,王维得到了宋之问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别墅,经营之,与裴迪同游,浮舟往来其中,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晚年的王维把在这里写的诗统统集为《辋川集》,因为辋川就是他的精神家园。这里的诗就是他在这个家园里种出来的最美的花朵。而那首著名的桂花落的诗就是从这里开始静静地绽放,当她成熟而下落的时候,她的境界在文人胸中的共鸣已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身居高位而心又在终南山,两个世界,王维过得逍遥亦是洒脱,所以让大唐的诗人们无限欣羡。

那个时候的文人,既追求建功立勋、壮烈激昂的事业,又追求自然淡泊、清静无为的生活。即使是那些终生励进的诗人,也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对后者的追求。

如许快乐的日子过了没多久便被打破。756年,安禄山起兵反唐。

于是,唐玄宗从繁花的梦中醒了,带着他的爱妃、儿孙出逃。当长安的大臣们从盛唐的梦中惊醒时,金殿之上却已不见了皇帝的踪影。

这些大臣,连同王维在内,在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便成了安禄山的俘虏。

盛唐的大幕骤然落下,将王维推到了人生最尴尬的境地。

王维被安禄山带到了洛阳,囚禁在菩提寺中,环刃交加。

他曾想“服药取痢”,但只是太天真。他是“天下文宗”,安禄山要的就是他在。

他的勇气不够他吃药自尽,而只够他吃药装病,其实只能说,他觉得大唐还有希望,他还想再回到长安的蓝田辋川别墅,继续自己亦官亦禅的生活。他不想无端端为这飞来横祸殉了节,他只想守着,却再也由不得他自己。

他要想守着,就得先做着。

所以,他还真是担了伪任,虽然是被迫。

我们这些没经历生死劫难者,可以义正词严地指责他的退却,但我们也不得不懂得他总有想活下去的权利。

一切,只看他的一念之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王维做坏人的勇气也只够他成为懦夫。

然而,头低下了,心总是知道分寸的。也就是这点分寸,才让他得以在动乱后重换回一片可以再种桂花的天地。

也许倾城之前,王维的精神追求不过是停留在境界的精心营造之中。他制造了文人梦中最美的辋川之境,而他也在人闲桂花落的南山时时盼望着长安的故人来。

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人闲心不闲,他希望那长安的故友都来陪他看看桂花。一个人的桂花有些寂寞,就像《菜根谭》云:“谈纷华而厌者,或见纷华而喜;语淡泊而欣者,或处淡泊而厌。须扫除浓淡之见,灭却欣厌之情,才可以忘纷华而甘淡泊也。”

那时王维还未来得及以他尚不是曲折的人生来彻悟,他也未曾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懦弱不足以让他坦荡荡地做一回英雄。他在身陷囹圄时,才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彻底离开长安,永远归南山?

凝碧池上,安禄山举行庆功大宴,让被抓来的一众梨园弟子为他歌功颂德。然而,梨园弟子为自己破败山河奏不出颂曲。突然哐啷一声,一琵琶如重锤掷出,碎落在安禄山面前,琵琶手雷海青转身面向西边,向着长安的方向失声大恸。愤怒的安禄山残酷地将雷海青肢解于试马殿上。

曾去终南山寻王维而与他一起游辋川的知己好友裴迪,冒死到狱中看望王维,跟他说起这件事,王维泣不成声。裴迪问王维是否有话需要他带出去,王维流着泪想了想,便在裴迪面前低低念诵一诗:

菩提寺私成口号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秦管弦。

正是这点心里的悲,和这首诗救了他的命。

而后,王维又悄悄念一诗给这位曾与他一起涉辋川的朋友:

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安提舍尘网,拂衣辞世喧。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鲜衣怒马的日子,我已忘了,明月轻舟的过往,我还记得。如果此去,我得平安,我只想要回辋川!

757年,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贱之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

王维按律当死。但有人提出王维那首凝碧宫的诗可证其忠心,加之王维的弟弟王缙请求削己官职以赎死罪,长安的诗人们也去求情,唐肃宗终究原谅了王维,不但不杀,而且还给了个太子中允之职。

也许那首诗,只是给了大家一个借口,给了长安的诗人,给了唐肃宗一个借口。那些有切肤之痛的诗人,深知一个心存希望想要留身重见天日的文人要做出那种决策的艰难,可能一个死的念头起,就成了英雄,一个生的念头起,就成了懦夫。而唐肃宗,在这个百废待兴的长安城里,他实在再无杀人的决心。

这时,王维已57岁。

获赦的王维对仕途已经意兴阑珊,想要彻底归隐。他对弟弟说:“昔在贼地,泣血自思,一日得见圣朝,即愿出家修道。”

但他的辋川梦因为朝廷的一再挽留终成空,后来甚至官至尚书右丞。

他的心一直都想要行至水穷处,可是他的身却直上青云。想要坐看云起,自己却成了青云。

年轻的时候,他写《不遇咏》: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此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年老的时候,他发现他不遇的不是周文王,而是那渭水岸边,那南山种田。

年轻的时候,他说君王不知他的心,他的心就是要直挂云帆济沧海;但年老的时候,他才知道,君王真正不懂的是他的拂衣之心,他连临岸老僧都做不了,只能做个紫衣老生临岸久,悔与沧浪有旧期。

美人心悸的是色衰爱弛,将相块垒的是尚能饭否?而摩诘郁结的是,不能涉川别红尘,做一丛终南山下的东篱菊,“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他这做梦的庄生,带着他的蝴蝶,在长安的千门万户里,躞蹀着黄金羁,走过了繁华千丈,又在羽檄交驰中,走过了仓惶岁月。却始终走不到水穷之处,坐看云起,走不到幽篁里,弹琴长啸。

758年,王维施蓝田辋川别业为寺庙。

也许长安的宫墙坍塌,才让王维发现自己所刻意去经营的境界,竟是如此地脆弱,担不起刀架肩上引歌长啸的勇气。

虽然唐朝的人原谅了他,但他其实总是不肯原谅自己。所以,当他重新再得到生的机会的时候,他只想把自己的心供奉给佛,这是他唯一可以坦荡做王维的地方。但最终,还是把自己的身献给了皇帝,只是因为感恩。

皇恩浩荡,三年里王维升官五次。然而朝廷越是不计较他,他越是负疚,他在被赦罪后第一次升官为五品太子中允时,写谢表云:“臣闻食君之禄,死君之难。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臣得奉佛报恩,自宽不死之痛,谨诣银台门冒死陈请以闻。无任惶恐战越之至。”

所以,王维要把辋川别业施作佛寺。他向皇帝奏请云:“臣至庸朽,得备周行,无以谢生,将何答施?原献如天之寿,长为率土之君,惟佛之力可凭,施寺之心转切。效微尘于天地,固先国而后家。敢以鸟鼠私情,冒触天听,伏乞施此庄为一小寺。兼望抽诸寺名行僧七人,精勤禅诵,斋戒住持,上报圣恩,下酬慈爱,无任恳款之至。”

此身只为报皇恩,而他的心呢?

当年他去南山里为看桂花,却遇见一只惊月的鸟。曾经他以为他为桂花而去,如今他才明白,他为此月而来,而他亦是那鸟,惊觉之下,而有惊悟之声。佛经有云:“复观此定犹如满月,一切妄想犹若浮云,又此正定如清凉风,能除虚空一切云翳,朗然清净光明照曜,一切有情见皆生喜。如是满月光明庄严,能施有情清凉安乐。如是静虑清凉之风,能除性空妄想云翳。正定满月出现世间大悲光明,能除有情诸烦恼热,使得清净安乐涅槃。”

王维的惊悟声鸣在春涧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