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先进典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8803500000010

第10章 不同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7)

(4)抓服务。为调动农民建设“眉山新村”的积极性,地区、县、乡(镇)、村都出台政策,在贷款、税费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并在规划、设计、投入等方面提供服务,促进了试点工作的迅速推广。除以农民自筹投入为主外,对愿意贷款并有偿还能力的农户,由政府出面组织协调信贷部门提供资金。为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调动农民的建设积极性,各级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新村建设。农口、国土、教育、卫生、广电、邮电通讯等部门在投入、配套设施等方面也积极向试点乡村倾斜。村上提取的公积金可拿出部分用于公益性建设。新村建房用地,由村社统一规划,以地换地。邮电、广播部门在实施“村通工程”时,按最低价格收取电话初装费和有线电视入网费。此外,各地还根据建房标准,结合实际设计出各种建房户型图纸供农民无偿参考和采用。

(5)抓落实。为圆满完成“眉山新村”建设目标,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狠抓落实。一是层层制订规划和目标。眉山市制订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各县、乡(镇)、村也层层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分年度实施的建设目标,并将主要目标落实到了农户和具体项目上。二是打总体战。“眉山新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级、各部门和各方面的工作,必须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才能抓出成效。为此,市、县、乡(镇)、村和农户五级相互配合,有关部门密切合作,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政策的出政策,形成了共同打总体战的氛围。三是召开现场会。为总结推广各地“眉山新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及时处理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他们轮流在各县两月召开一次现场会,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参观“眉山新村”建设的情况,相互交流借鉴,有力地促进了各县的新村建设。四是实施目标管理。市、县、乡(镇)、村都把“眉山新村”建设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分级负责,签订“一把手”责任书,实行“分户建卡,按卡实施,年度检查,完成消卡”的管理办法,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对达到建设标准的乡(镇)、村,由地、县两级组织考核、验收、命名、授牌,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分别进行表彰,并给予奖励。

2.初步成效:

(1)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眉山新村”建设要求农户住房达到规定要求,村社道路硬化,庭园绿化和池井建设达到标准,这些既是农村物质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重要措施。另外,许多地方在规划和设计新村建设时,引导农民将住房建在以前形成的小城镇周围,加速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2)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增加农民收入,培植主导产业,各地在建设“眉山新村”时,都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落实增收项目,培植和发展主导产业。通过试点乡、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大加快,呈现出喜人的局面。各地相继引进了一些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建成了一批粮、果、花、牧、渔、菜基地和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地,为农村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拉动了农村消费。农民进行改房、修路、安闭路电视、安电话、改水、改厨、改厕和改圈等建设,有力地刺激了建筑材料等行业的消费。据统计,新村建设实施以来,市内建材销量和价格都有不同程度地上涨。

(4)带来了农民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变化。由于各方面原因,长期以来农村和城市在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不少农户还保持挑水吃、烧秸秆等陈旧生活方式;农民厨房、厕所脏、乱、差等现象普遍,没有浴室;农村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缺医少药现象突出等。开展“眉山新村”建设,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修建较高标准的住房、美化周围环境、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等措施,促进了农村面貌的改善、农民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农民生活习惯的改变,逐步转变了农民的生活观念,培育了农民注重生活质量的现代生活意识。

二、重庆市渝北区老君山村

老君山村是典型的丘陵山村,以传统农业为主,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耕地1590亩。全村有661户,1947人,其中劳动力1198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610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10元。老君山村是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典型村。

在新农村建设中,老君山村以家园建设、村庄改造为切入点,激发基层农民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其成功做法包括:

1.广纳民意,科学制定村庄改造规划。过去的老君山村房屋零散,破烂不堪,村民们居住和出行十分不便。在新农村建设中,老君山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以改善村容村貌为突破口,立足现实基础,传承历史文化,着眼自然风貌,从房屋修缮、道路交通、产业发展、旅游商贸等方面制定了全方位的建设规划。在总体规划框架内,还针对各家各户制定了突出房屋建筑风貌和支柱产业发展两大主题的分户改造详细规定。

2.群策群力,多方支持村容村貌改造。在新农村建设中,老君山村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等多方支持,使村庄建设尽快成为现实。首先是向各方筹集资金。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镇里和村里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支持,并得到了渝北区区单位和企业的捐款资助,聚信集团、北城集团、铭兴集团、金易集团慷慨解囊,一次性捐款90余万元。二是加大支持补助力度。镇里为了支持老君山村村庄建设,对“三建一改”项目,采取“政府出资扶持、农民出工出劳”的方式,为民房改造无偿提供建设材料,对自愿改厨、改厕的分别补助150元和300元,对达到要求的户连路每米补助20元,对新建沼气池每口补助700元。

3.脚踏实地,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老君山村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力争为农民群众多办实事。针对房屋破旧、设施落后、环境恶劣的实际问题,老君山村正在实施“三改一建”工程:一是改造危房。通过粉饰外墙,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建设安全、整洁、美观、实用的农民新居。二是改善设施。通过改造生产和生活设施,建设清洁、方便的农村新型厨房、厕所和畜禽圈舍。三是改修路院。通过铺设户连路、硬化院落,进一步治理生活环境。四是建沼气池。通过普及推广使用沼气,带动使用一批清洁能源。另外,为了进一步给老百姓办实事,渝北区委、区政府还准备组织全区50家建筑企业到老君山村,开展新农村农房改造及室内装修竞赛活动,让企业显身手,使农民得实惠。

4.督促落实,民主推进村庄建设。为了使新农村建设筹集来的资金、补贴用到实处,镇里还加强了对建设资金的有效管理,实施了先建后补落实机制,就是在对竣工项目进行逐一验收后,对达到标准的农户立即兑现补助,对未达标的督促其整改完善,从而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保证了资金有效使用。老君山村民主气氛浓郁,尤其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均要通过民主方式决定,目前村里已通过“一事一议”决定按照人均出资标准,与政府投入配套,进行乡村主干道与各户院落间的连接道路硬化。

在新农村建设中,老君山村充分领会中央政策精神,在尊重村庄原貌和山村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村庄改造,同时辐射带动着农村产业的发展。一是做大做强溶洞旅游业,努力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立足山村优势,建无公害优质水稻和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发展肉兔和肉牛养殖大户等。老君山村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正在使家乡变得更美丽,生活变得更富裕。

三、四川省双流县南新村

南新村是山区典型的农业村。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2493亩。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1019户3762人,其中劳动力2358人,外出务工1138人。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4486元。

2005年以来,双流县政府将南新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投入了200多万元,加强政府引导,积极扶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成功做法与经验包括:

1.理清建设思路,科学制定规划。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聚居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各项规划。

2.加强基础设施改造,整治村容村貌。在新农村建设中,南新村将村容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风貌,建沼气、建庭院、建污水处理系统、建公共服务体系、建民主管理机制的“五改五建”。为了加快建设基础设施,2006年三星镇政府先期安排了20万元,并决定在今后5年内按每年10万元递增。在操作环节上,当地政府先对整个村庄进行规划,由农户自己申请“五改”,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民主决定后公示一周。通过政府的引导,调动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南新村已完成对20户土坯房户搬迁至聚居点或中心村进行集中修建,对砖混(木)结构房进行室内外整体风貌整治,占全村同类房屋的201%。政府投资160余万元、农民投工2350个,建沼气池86个,铺设碎石路24千米,硬化主道044千米、入户道046千米,整治斗渠19千米。完成室外环境绿化,农户“一建五改”率达100%,光缆电视入户率70%。建起了村级劳动保障站、科技阅览室、医疗卫生配送点、老年活动中心,成立了青年中心,停车场、公厕、导游图也建立配套。

3.发挥资源优势,强化产业支撑。南新村水利、交通和通讯极为便利,并且深浅丘结合,与云崖村共同拥有余家、鸡公嘴两座浅山,天然植被保护完好。该村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种植了枇杷、桃子、枣子、草莓等水果达1600多亩。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三子”(兔子、桃子、梅子)产业,推广“畜——沼——果(蔬)”的生态农业模式,探索“牲畜——蚯蚓——黄鳝——牧草——牧畜”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依托村劳动保障站,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大力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成都喜来登建杨梅养生园、鑫山牧业公司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目前,杨梅园已栽植杨梅500亩,鑫山循环经济开发区已完成场平,两大产业今年内建成后将引回大量外出劳动力,使南新村基本做到了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做、天天有钱赚。

4.加强村民自治,实行民主管理。设置各类宣传标牌、标语,组织宣传车,签订承诺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社员大会等各型会议,把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村建设上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变群众的被动参与为主动建设。村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先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再开党员大会研究决定。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在出台《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又先后制定了开展全民创业、创建学习型村组、加强殡葬管理、开展爱国卫生整治等配套文件,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筹建南新村民风民俗理事会,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制定文明守则、卫生公约,设置卫生监督岗净化社会风气,体现了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精神。

在政府引导下,南新村正在按照规划进行新农村建设,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1)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体现“自己家园自己建”。

(2)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当地实际,坚持因地制宜搞建设,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入手,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节约成本。

(3)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政府积极引导,村级组织实施,党员干部带头,广大村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就能顺利推进。

四、陕西省礼泉县杜家村

杜家村地处礼泉县北部,属于丘陵半山区,气候干旱,无灌溉条件。全村共有两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230户930人,其中劳动力475人,长年外出务工人员180人,流动务工100人。耕地面积1748亩,其中果园900亩,粮油等其他农作物848亩。自然条件差,人畜饮水困难,一直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该村以村级道路建设和供水工程建设为重点,不断培育壮大以苹果为主的支柱产业,2005年人均纯收入为2480元,初步奠定了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杜家村“两委会”结合本村实际,统一思想,因地制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广泛调研,认真讨论,反复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杜家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规划》。总体思路是建立两大增收基地、完善四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个绿色家园、创建一个文化阵地、推行一个管理机制、实现一个发展主题。该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包括:

1.建立两大基地,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建立200亩蔬菜基地,主要以设施蔬菜为发展方向。铺设400米砂石路,架设400米低压电网,引建800米水网。第一批组织60户蔬菜专业户生产大棚蔬菜,以60个示范户为主体带动全村的蔬菜生产,在两年内逐步建成400亩专业蔬菜生产基地。从生产到销售,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打造特色品牌。二是建立200亩苹果示范园。每户3~5亩,先组织50户开展示范。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品种选择、栽培密度、果园管理等,五年内建成800亩优质无公害苹果基地,两个基地建成后,将大大提高杜家村蔬菜和果品的品质,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2.完善四大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强水、电、路、渠四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省里的扶贫资金,建设供水工程,打深机井一眼,建设蓄水量40吨的水塔一座,衬砌U型渠道四大农业基础设施。

3.建设绿色家园,改善人居环境。以“科学规划分期实施,突出特色,功能齐全”为发展思路,制定杜家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将电网、电信网、排水、沼气等配套设施纳入规划。在美化中突出一个“绿”字,打造杜家村绿色家园。

4.创建文化活动中心,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组建“民乐园”、“自乐班”、“锣鼓队”等社团,进一步完善体育、娱乐活动场所,让广大群众劳动之余,有所学、有所乐,促进精神文明、和谐家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