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农村有其自身的特点,中部地区农村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如果用一种模式统一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实践中也是不可行的。不同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东部地区发展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是一个需要各方面综合配套和上下联动的系统工程。根据浙江的初步实践,扎实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六步规程”。
1.抓组织保障,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体制。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必须有完善的领导体制,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该省各级党委政府都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把新农村建设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各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都对今后一个时期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任务作了具体分解,提出了明确的考核目标,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地都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及时组织力量对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综合督查和专题督查,并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地向前推进。
2.抓规划部署,明确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抓好规划部署,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既沿着城乡一体化的长远目标健康发展,又能扎扎实实加快推进现阶段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各有关部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本部门“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分别研究编制新农村建设配套规划和各项工程建设规划。县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各县都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并注意加强市县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完善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布局规划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建设规划,并确保“规划落地”。村一级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省委省政府要求在农村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活动,要通过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的形式,根据各村的实际和农民的意愿,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或整治计划,把中央的精神转化为农民自觉的建设行动。
3.抓学习宣传,形成高度统一的思想认识。抓好舆论宣传,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条件。各级各部门认真总结和宣传新农村中建设中的先进个人和典型经验,把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精神和省委的《决定》上,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农村建设的学习宣传活动形成了领导同志亲自抓、职能部门全力抓,宣传内容不断充实、宣传载体不断创新、宣传力度不断加大的格局。
4.抓建设载体,实施系统配套的工程建设。这几年来,该省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建设工程载体,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改观。特别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已经成为该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造福农民的民心工程。这项工程计划到2010年,使全省2/3左右的行政村得到全面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并把2000个左右的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对示范村和整治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改造、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要求。其后,有关职能部门又相继推出了乡村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城乡教育均衡工程、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民小康健身工程等一系列配套工程,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都有专项的资金和举措,避免了新农村建设成为空谈,让农民群众从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5.抓调查研究,提出与时俱进的建设思路。新农村建设是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各个方面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必须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吃透中央的精神和摸清基层实情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思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各级领导都建立了调研联系点工作制度,省级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把农村工作指导员的派驻村、科技特派员的派驻乡镇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挂钩县、结对乡镇作为部门的联系点,进行抓点做样,探索经验,提供示范。主要职能部门针对新农村建设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的工程建设载体,并不断拓展建设内容、丰富内涵,创新建设机制和工作举措。当前针对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着重对规划编制实施、长效投入机制建立、二元结构破除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致力于建立消除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根据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资金、土地、人才、技术、能源等要素制约,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举措。
6.抓机制创新,建立充满活力的建设机制。新农村建设是全新的伟大事业,是艰巨的历史任务,只有调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充满活力的建设机制,其远大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各地在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改革推动、城市带动的建设机制。浙江省委省政府注重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支持、共同投入、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特别是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比较高,民营企业和富起来的能人比较多的实际出发,全省上下广泛开展了“三个双万结对共建新农村”(万家企业结对万个村、万个城市文明单位结对万个村和万名科技人员结对万个村)活动。
中部地区发展战略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在经济方面,不断帮助农民开拓增收渠道,围绕农民增收提供相应的农村公共产品,如搞好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民的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致富的能力。同时也要解决农民生活困难问题,尤其是解决农民饮用水、义务教育问题。至于其他方面,如农村改厕、优化居住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可以晚一步进行。
1.采用灵活多样宣传形式,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层次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宣传,要突破文件下达和召开群众会议的旧模式,可结合当地的传统优秀的文化,利用农村喜庆集会的日子,或者利用科技宣讲队培训农民的时间,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传达给农民。在宣传时,要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给农民讲清楚几点:一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农民的富裕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政府和农民共同制定发展的战略计划和规划,并以制度的形式稳定下来。二是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新农村建设比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的资本,但又最缺少自有资本。在建设中,要利用好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的同时,充分考虑贫困农村地区劳动力相对价廉的比较优势,激励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筹工筹劳,但要避免因为新农村建设而加重农民的负担,农民因致富而返贫。三是要讲清楚新农村建设的现阶段为何需要政府推动。根据公共经济理论,在一个贫困和弱质产业(农业)、弱质人群的集中地,产品的公共特征相对更为广泛和表象,即使有些在正常市场经济下的私人产品也会在该地区具备公共产品的某些特性。因而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推动,但也要避免农民因为政府的推动而变得对政府的更加依赖,忘记了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主体。
2.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跳出”农村建设的圈子,不能就农村建设搞农村建设。能否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城市化就背离了新农村建设的使命和初衷。要根据“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发挥工业和城市集聚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功能,让更多的农民在第二、三产业稳定就业,让进城的农民“市民化”。二是加速工农业交汇融合、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进程,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形成一大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化特色明显的块状农业和品牌农产品。三是要发挥城市现代文明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