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缩影的观察
88601800000013

第13章 缺远见而多计谋

先说一个笑话。

陕北。黄土高坡。放羊娃悠然地赶着羊群。

一路人问放羊娃:“放羊干什么?”

“赚钱。”

路人又问:“赚钱干什么?”

“娶媳妇。”

路人再问:“娶媳妇干什么?”

“生娃。”

路人追问:“生娃干什么?”

“放羊。”

放羊娃的回答,简单,干脆,把一生要做的事都说清楚了。看似笑话,却是一种现实。其实,这样生活的人,很多。例如,把“放羊”改为“打工”,不就是无数的人了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贫困让人只顾眼前,只图实惠,终究缺乏远见,一代又一代的人轮回在闭塞之中。

其实,中国人并非庸庸之辈,应是善于思想而极具眼光。远在上古的夏朝时候,中国人已经细察到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与变化,制订出的“夏历”,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这自然是中国人的远见。

中国人的这种远见,还体现在对社会的认识上。如今我们所说的“小康社会”,也是我们老祖宗的发明。早在《礼记·礼运》中,对“小康之世”就有表述。所谓“小康”,即升平世之治,“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这样的眼光,岂是鼠辈所有?

思想有多远,眼光就有多远。后辈的中国人,实在无颜,千百年来总被困守一地,目光浅短。大部分人忙于蝇头之利,活着已是奢望,若有“舌尖上的快乐”,便是大快乐。这般的生活,还会有思想,还会有远见么?

人一旦缺了远见,便会越来越没远见,哪怕如今衣食无忧,文化普及,这眼光绝非一朝一夕能远得起来。

然而,中国人自认为很有眼光,也有见地。那么,我们不妨举些身边已经习以为常的事例,看看现时的一些中国人是如何的有眼光。

先说教育子女。这本来是最为下一代着想的事,自然也是做父母最上心的事,望子成龙,何人不想?然而,大多数人的教育,竟也会出现如本文开头那与放羊娃对话的一幕:

做父母的全力以赴、乃至牺牲自己的一切培养子女→做子女的,也是全力以赴、乃至牺牲自己的天性,苦苦地拼搏→毕业就业,结婚成家,也成了做父母的→这新一代做父母的,又全力以赴、乃至牺牲自己的一切培养子女。

这真是一个活脱脱的为教育而教育的怪圈。

中国做父母的,甚至年轻得还未实现自己梦想的,都有一句很无奈却又心甘情愿的口头语:“我们这一代,也就算了,只想让孩子能好一点”,循环往复地下去,这般见识,其实愚不可及。

再说择偶论婚。男婚女嫁,自然是人生大事,找对象,其实是找一个情投意合的人,白头到老。对这样的大事,许多人竟很有眼光地草草苟同。

所谓很有眼光,其实是只看眼前,不顾未来;所谓草草苟同,其实是将终身大事随随便便地就能做一个决定。

中国人找对象,好像都有一个共识:什么时代找什么样的人,只要对上了时代符号,婚姻便成功了一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农兵在政治上有地位,便有机关干部、大学生与工人、农民、军人结婚;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扎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许多城里人找上了乡下人;改革开放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知识分子终于成为婚姻追逐的对象;此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人们又盯上了万元户、暴发户。婚姻的价值观,跟着时代转。至如今,婚姻的眼光似乎更透彻,更直白,开门见山,明码标价,“要房要车”或“有房有车”,成为婚姻的前提,这大概也是时下许多青年人的“远见”。

倘若婚姻家庭的价值导向,竟也是如此随风而变,人云亦云,这最基本的眼光都缺失了,怎么能说有远见。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照样缺乏远见,习惯于听人之见,鲜有独立所见,用“一窝蜂”来形容中国人之无理性,是再形象不过了,小至市场购物,大到股市投资,都是蜂拥而上。又因为蜂拥而上,若遇到风浪,便一哄而散,永无定见。

普通人缺乏远见,也就罢了。倘若为政者竟也缺乏远见,在集中统一的体制下,那就会让许许多多的人跟着愚蠢起来,一样地缺乏远见。

城市建设,这本是最有特色的建设:依山之城,尽显山城之美;傍水之城,展露水城之秀;平原滨海,各有神异。若有远见,以中国山水地理之雄伟、之奇妙,以中国历史文化之悠久、之丰富,中国的一座座城市尽可建得如诗如画,成为人类文化珍奇的瑰宝。然而,中国现如今的许多城市如复制一般,从南到北,几乎一个面孔:一样的楼,一样的路,一样的风景。中国人在600多年前就有了如紫禁城这样的建筑精品,如今来看,仿佛已是绝唱。

城市建设之毫无眼光,算是点中了中国人缺乏远见的命门。我们可以随意拿出一幅在中国许多城市里都能见到的图像:路窄了,拓路;楼少了,盖楼;下水道堵了,通下水道;今天在这里砍树,明天又在这里植树;今年做好的规划,明年又推倒重来;建起的楼房,还没进入记忆,又准备拆掉重建。城市建设犹如揉面团:面干了,加水;水多了,再加粉。看上去到处建设,到处拆迁,天天紧张,年年忙碌,其实是今天治昨天的病,明天又忙着治今天留下的病。如此缺乏眼光,如何管理建设一座城市?

中国真无远见之人么?当然不是,然而在普遍都无远见的情况下,靠一二人之远见,又有何用,一如狂风下的草芥,微弱不堪,尽管苦苦挣扎,终究随风而去。当年北京城市建设,竟将古城墙、古牌坊、四合院这些珍稀遗产,弃如敝屣,通通捣毁。中国文化之精华,竟会如此一劫,自然是无远见者铸成的历史大错。

逝者既已逝去,而来者仍无远见。为了图谋一时之发展,许多地方不惜劈山断水,填湖毁林,亿万年传下的江山,任意砍伐。鼠目寸光到如此地步,连子孙后代的生存之地都不要了。

人若缺了远见,就如猴子追逐自己影子中的尾巴,奔腾跳跃,却全然无用。

倘若因无远见而无作为,倒算是幸事了。

中国人虽说缺乏远见,却颇多计谋。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坊间小贩,但凡中国人没有不会用计的。

计,当然有好坏之分,从奇计、巧计、妙计直到心计、奸计、诡计,何人何时施何计,都极有讲究。

中国人用计,烂熟于心,这自然仰仗中国源远流长、盘根错节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若要选一部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小说,上下五千年,非《三国演义》莫属。这部通篇都是权谋机巧、尔虞我诈的小说,又以戏剧、评话的形式,广传民间,对中国人的影响极大。

若说《三国演义》还只是后汉时期军阀贵族的权谋之争,那么《三十六计》则将中国历代计谋与谋略集大成,“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虽为兵书,其实尽可广而推之。

《三十六计》开篇第一计“瞒天过海”,此计意为只要达到目的,便什么样的欺骗和谎言,都可使出来。这种以谎言和欺骗为代价的计策,若是两军交战,自然兵不厌诈,老实反被打。若是在政界商界,这样的计策,当然是无耻之计。然而,却被许多人奉为上乘,宦海浮沉的政客,巧取豪夺的商贾,甚至连炸油条、卖羊肉串的,都在“瞒天过海”,真可称为天下第一计。

中国的计,其实凶狠。有些计,光听名字,就已吓人,如“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这样的计策,诡异险恶,防不胜防。一旦中计,全盘皆输。

当然,也有温柔之计,如“美人计”。以美女诱人,“以佚其志,以弱其体,以增其下之怨”,温柔美貌之女,竟也暗藏了杀机,岂不可怕。勾践以美女西施取悦吴王夫差,便是极为成功的美人计。看来,但凡是计,只要达到目的,无所谓正义,无所谓诚实。一如“美人计”,敢将女人作为权争之秘器,中国男人用计,已经卑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大多数中国人文化不高,学养有限,却总归热衷于用计,“心生一计”,“千方百计”,“锦囊妙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些广传于世的俗言俗语,足见中国人对计策的倚重。千难万难,只要有应对之计,便能一招制胜,事半功倍。

有机可乘,有计可施,这大概是许多人立身处事的法宝。

平民百姓都喜欢用计,这计谋自然从刀光剑影的宫廷、金戈铁马的军阵,来到民间,这计便眼花缭乱,一发而不可收。人人有计,处处是计,看似平常的事,却总像被设了一个局,布了一个套,足以让人步步惊心:

请客吃饭,便有“鸿门宴”之嫌;

礼尚往来,便有“图穷匕首现”之凶;

与人交往,有“捧杀”之计,又有“棒打”之策,还有“拖人下水”之险;

生意场上,看似财大气粗,其实摆的是“空城计”,一旦破局,便“走为上计”,一逃了之;

甚至,穷得一无所有的叫花子,也会使出“苦肉计”。

中国人的计太多,计来计往,不胜枚举,便又有了“将计就计”、“连环之计”,以你之计,破你之谋。一计套着一计,一计又高于一计,这人的心思,都用在了计谋上。

现代社会,照理按规则办事,凭实力取胜,用不着花太多的心思。然而中国人依然惯于用计,让祖宗传下的计谋越来越发达。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现时的流行语,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露出时下许多人的狡黠,也衬出而今社会的“精彩”。我们不妨略举一二。

“拉链夫妻”。夫妻,若非感情因素,便是一辈子的组合。可如今的一些夫妻,只要有利可图,夫妻关系便有如拉链一般地能分能合,这是“下头”一些老百姓的“创造”。如此神奇之计,被用来对付“上头”的住房政策。当上头规定结婚才能分房,便找一个人抢着结婚;当上头规定一户可买一套房,便抢着离婚、买房,房产交易完成之时,便是夫妻“破镜重圆”之日。二〇一二年国家的房产政策频频调控,竟有数之不尽的夫妻,掀起惊人的“离婚潮”、“结婚潮”。

“阴阳合同”。合同,是市场的契约行为,双方达成一致,便相互制约,又相互受法律保护,同时也受法律的制约。堂堂正正的交易,便有堂堂正正的合同。中国人的“创造”无所不在,这合同,竟也能搞出阳一套,阴一套。这阳的合同,专门对付上头,可谓规规矩矩地骗人;这阴的合同,便是私下的交易,躲过法律、绕过政策的交易,“弃明投暗”,算是又一种对策,也是如今社会流传甚广的对策。产权交易、房屋买卖、合伙投资等等,都有“阴阳合同”,这其中的逃税避税、折扣回扣,都在阴错阳差中,流到了个人的口袋,中国人竟会如此精于算计。

类似的对策之计,在民间其实很多,尤其是关系切身利益时,便会有各种匪夷所思之计,从平平常常的百姓中脱颖而出:若被拆迁房屋,便会有“偷梁换柱”之计,给破房子涂脂抹粉,抬高要价;若被土地征用,便会有“无中生有”之策,胡乱栽上一些秧苗,漫天要价;若有企业转制,便会有“浑水摸鱼”的,趁着乱,尽可抓一把。上头一个政策,下头万般对策,许多正经之事,竟被“对策”搞得面目全非。

当然,中国人也有好计,也有大计。一个富于智慧的民族,一旦着眼长远,便会无畏艰险地创造出安邦之计。当年凤阳小岗农民冒着杀头坐牢的风险,写血书、盟血志,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农民开了万世之计。现如今,已经难得有人会以如此的勇气创下如此的良计、伟计。

不幸的是,许多中国人缺远见而多计谋。一事临头,不究事因,不明事理,便急谋对策。以眼前之计对天下之事,而对天下事之规律、之大势,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如此多计多谋,实为祸也。

一个智慧的民族,其实智慧在眼光的长远上。远远地看,远远地谋,顺着天下的规律,稳稳地往前走,一直走。

人世间,以真相聚,以诚相待,本不必有如此多的奇计、妙计和心计。